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面,高适为什么不直接救李白?

淡泊的面条 2024-01-29 12:46:34

看过动画片电影《长安三万里》的观众都知道,高适和李白是最好的朋友,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一起经历过很多磨难,友谊很珍贵。高适文学天分一般,有读书障碍,属于天资一般的“笨小孩”,而李白属于文学天赋秉异的天才,作诗想象力丰富,用词夸张瑰丽,同时代的诗人们评价他不是凡人,是上天派来的神仙,所有都称呼他为“谪仙人”。

高适

李白

按说他们是唐代文学史上一对挚友,感情很深。但是当李白追随永王叛乱失败后,李白成为了阶下囚,写诗给高适,向高适求情,高适当时权高位重,身居淮南节度使,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员兼省委书记,集军政财于一身的地方大员,应该向皇帝求情,赦免李白。但是高适反而没有这样直接帮助李白,反而是当时默不作声,做了冷处理,只安顿好了李白的妻子,目送她坐船回庐山,对李白却不管不问,让很多观众觉得高适是一个冷血的诗人,没有对最好的朋友施以援手。

影片最后说了高适写信给郭子仪,委托郭子仪在皇帝面前为李白求情,最后李白没有被判为死刑,只是发配夜郎,最后皇帝搞登基大典,大赦天下,李白乘船在长江中行驶,听到自己被大赦的消息后,激动地写下了著名的诗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实,真实的历史却是:高适可能没有给郭子仪写信,也没有托其他人为李白求情。

高适没有直接救李白,也没有暗中救李白,原因很简单:

第一、自古以来,谋反就是死罪。李白协助永王造反,按朝廷律令,就是死刑,没有任何争议。这样的谋反之罪,罪行太大,罪不可赦,高适即使去找皇帝李亨求情,效果微乎其微。

第二、即使高适想帮助李白,只能暗中求皇帝身边的红人帮助,不能自己直接去皇帝面前求情,因为自己是代表皇帝去平定永王叛乱的淮南节度使,就是总司令,立场应该和所有追随永王的势力相反才行,自己去为参加叛乱的人求情,皇帝会猜忌自己,一怒之下可能罢免了高适的官职,或者砍了高适的脑袋:你小子难道和永王也是一伙的?

第三、高适也不能背着皇帝,私下释放李白,因为军中耳目众多,如果自己私自放了李白,军中的耳目把消息传到皇帝身边的太监或者宦官耳朵里,立马向皇帝谗言,对高适的仕途非常不利。

高适久经沙场和官场,深知官场的险恶,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坑多又深,一步走不好,前功尽弃。

所以高适是一个成熟的,稳健的优秀政治家,知道审时度势地救人帮人,而不是感情用事,意气用事。

所以高适不是不念旧情,不顾及和李白的友情,而是有自己的苦衷和顾虑,高处不胜寒嘛。

高适对自己的另外的一个好朋友杜甫就很好,高适在四川彭州当刺史的时候,就经常派人送钱、送米、送东西给杜甫,经常在经济上接济杜甫,杜甫当时定居四川成都,新建了杜甫草堂,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但是日子过得依然很拮据。前期是好友严武帮助他,安排食宿,还给找个工作;后期是高适帮助他,经常派人给他送钱财和粮油。

杜甫和高适

相对李白的空想主义,杜甫的理想主义,高适却显得务实,踏实和谨慎,一步一步地干好朝廷交给自己的任何一件事情,慢慢高升,最后成为了封疆大吏,被皇帝封为渤海县侯。

而李白杜甫则没有高适的那种踏实与忍让,这当然不能说他们是无识妄人,但对当时的唐朝官场来说,让高力士脱靴子的那个翰林待诏李白,不愿意去河西赴任的那个杜甫,肯定是称得上狂妄一词的,所以当时的整个唐朝官场都在排斥这两个人,而选择了融入其中的高适,则凭借着自己的妥协、坚忍、果断与决绝而实现了自己“屈指取公卿”的理想。

0 阅读:72

淡泊的面条

简介:建筑设计师,高级工程师,教育观察者,文艺青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