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比别人更容易饿?别以为是消化好,背后可能藏着4种病!

欣迈康康 2024-04-12 21:28:42

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然而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

明明自己每顿都吃撑了,但为啥还是很快就饿了,想要吃东西?

不吃吧,难以克制的食欲让人抓心挠肺;吃吧,又怕在长胖的道路上狂奔不复返。

于是许多人在与食欲不断纠缠斗争的过程中,陷入痛苦深渊。其实,如果正确理解这种“食欲”是如何来的,也许就能轻松克制它。

01

如何摆脱食欲的“支配”?

明明正餐吃了个十成饱,但没过多久还是饿了,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吃对。

1.主食吃得太多

没错,主食吃得过多也会容易饿。不过这里的主食指的是经过精制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面条、馒头、白米饭等。这类精制谷物由于缺乏纤维,消化时间较快,约为1~2h[1],所以人体很快就会感到饥饿。

此外,精制碳水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血糖迅速上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血糖水平迅速下降。这种快速的血糖波动也可能导致饥饿感出现。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建议,普通人群可以用1/3~1/2的粗杂粮(糙米、燕麦、玉米碎、薯类、杂豆类等)替代精米白面,

既能增强饱腹感,又有助于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B等营养素的摄入。

2.蛋白质吃得太少

摄入蛋白质过少,也会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

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消化起来相对较慢,一般需要1.5~4h。像牛奶、豆浆等流质蛋白比较容易消化,而牛肉、鸡肉、海鲜等含蛋白质丰富的肉类,想要完全消化需要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1]。

有研究表明,摄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要比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饱腹感更强[3]。所以,吃够蛋白质可以帮助我们延缓饥饿。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我国18 ~ 64岁男性和女性每天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分别为65g、55g。65岁以上老年人、减重人群、手术后患者等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

3.水果蔬菜没吃够

别看果蔬最不顶饱,实际上蔬菜和水果和全谷物一样,也是膳食纤维的一种来源,同样具有增强饱腹感、减慢胃排空速率的作用。

如果你感觉饿得快,也可能是日常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所致。

根据《指南》建议,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新鲜蔬菜,即可满足人体所需。大概是三捧的量(双手合拢托起的量即为一捧,每捧约为100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如洋葱、花菜、紫甘蓝等。

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换算过来差不多就是两三个橘子、香蕉或一个苹果的重量,切记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一种情况——不是肚子饿了,而是情绪“饿”了。

回想一下,是不是一有压力或焦虑、烦恼了,就想出去大吃一顿?

这是因为我们处于巨大压力之下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上升,会抑制瘦蛋白(Leptin)作用[5]。

瘦蛋白是一种由身体脂肪所分泌的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从而帮助控制食欲和体重。当体内的瘦蛋白被抑制时,大脑接收不到饱腹信号,就会认为人体没有吃饱,持续制造饥饿的“错觉”。

这种情况下,也不必刻意抑制食欲,可以选择热量低的小零食。比如一小袋坚果、一小盒酸奶、小块无糖黑巧克力,都是“解馋”的不错之选。

总而言之不想饿太快,还得规律三餐,合理加餐。

如果想要让饥饿来得更晚一些,建议吃饭时先吃一些蔬菜,再吃蛋白质丰富的肉类、蛋类等食物,最后吃主食,蛋白质尽量均衡分配在三餐当中。

真饿了也不必硬抗,适当加餐反而能避免在下一顿“饥不择食”,摄入过多热量。

02

4种疾病会释放“饥饿”信号

如果你的饮食均衡且正常,但仍容易饥饿,就要警惕是不是以下疾病释放的信号。

1.甲亢

甲亢患者体内通常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加速分解,使机体产热和散热增多,人体基础代谢率增加。

简单来讲就是,吃同样多的食物,但消耗却比以前增多了,也就更容易饿了。

除了饭量增大,甲亢患者还会易激动、烦躁、心动过速、乏力、怕热、多汗、体重下降等多种表现。

2.糖尿病

很大一部分高血糖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葡萄糖后,不能及时被吸收利用,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容易产生饥饿感。

除了多食,糖尿病患者通常还会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3.肝功能异常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脏会分解肝糖原以供机体运转。但当人体肝功能异常时,比如部分脂肪肝患者,肝脏里的脂肪酸过多,会导致肝脏储存、分解肝糖原的功能下降,难以及时支援降低的血糖,从而导致饥饿。

4.肠道吸收能力差

肠道负责营养吸收,如果肠道异常,营养物质无法很好地被吸收利用,身体没有获得足够的能量,也会发出饥饿的信号。

0 阅读:21

欣迈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