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和贺龙一样,有一关键性的重大贡献,授予大将当之无愧

历史轮 2024-04-15 21:05:07

在红军时期,徐海东只是红军一个普普通通的军长,我军像徐海东这个级别的人,有几十人。按照正常逻辑,徐海东只是战术执行级别,对战略擘画以及局势发展,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人生的命运就是那么神奇,时代将徐海东大将推向了一个重大抉择,让他和军中资历深厚的贺老总一样,起到了左右天平的作用。

毛主席最艰难的时刻是在红军草地分兵时期,面对张国焘意图自立中央,毛主席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不多,毛主席提及这段历史时,称之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 。

张国焘开始对党中央的确毕恭毕敬,最开始他的态度是放弃川陕根据地,亲率红四方面军主力主动迎接中央红军。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枪支长短不齐,甚至连一门山炮也没有,人数大概2万人,还要红四方面军送物资补给才能维持下去;而自己的红四方面军士气正旺,粮饷弹药充足,兵强马壮,有8万多人,兵力是中央红军的4倍以上;正如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相比,就好像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可见两支队伍相差有多悬殊。

于是,张国焘的心思变了,态度从“主动迎接”到“主动索权”,最后他干脆不听中央指令北上,自立中央。用徐帅的话说:张国焘的野心开始膨胀,要夺权自己当“头头”。

在这一段最艰难的黑暗时刻,毛主席身体状态较差,我们可以看着照片中的他,面容憔悴,极度焦虑,痩得脱相,令人感到心疼。

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自任主席;同时,中央红军经过重重艰难到达陕北,从鼎盛时期的10万人(从江西出发时计算八万六)锐减到7000人,原出发人员十不存一,九死一生不足形容其过程凶险,处境之艰。后续,红四方面军虽然南下碰壁,但仍有4万多人,兵力是中央红军的6倍,张国焘迫于压力取消了临时中央,还是十分嚣张,对中央只肯称呼为“陕北同志”。

形势逼人,中央甚至还要低下头来,以“弟”的身份称呼张国焘为“兄”,1936年5月30日时,中央发电给给张国焘:“弟等与国焘同志之间,现已没有政治上与战略上的分歧。过去的分歧不必再谈........中央与四方面军的关系,可如诸兄之意,暂可采取协商方式......希兄等共鉴之。”

在时代如何取舍的关键时刻,有两个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雪中送炭”,给了中央很大底气,从而压住张国焘的嚣张气焰。一个是贺老总,他组建了红二方面军,人数有15000多人,贺老总和张国焘开会的时候,直接威胁张国焘:“国焘同志,不团结的话少说哦,要不小心我打你黑枪…”吓得张国焘立马怂了。

另外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徐海东大将了,如果说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毕竟只是助手,那么徐海东大将就是主力推手了。徐海东本部红二十五军7000多人,其实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也就是说,红二十五军是张国焘领导下的部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徐海东算起来是张国焘的部下。在当时的关键时刻,徐海东是服从“张国焘”所谓的“中央”,还是忠诚于真正的党中央?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考验。不过,对于徐海东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他毫无保留地忠诚于真正的党中央,写信给毛主席表明态度:红十五军团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此时红二十五军已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最终,徐海东将自己的部队编入中央红军,加上地方部队以及在根据地扩编,让红一方面军拓展到3万人左右。

一个组织要成大事情,要有充足的人力和充裕的财力,如果这两者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张国焘的咄咄逼人,即使毛主席再怎么天纵奇才,也无法走出最黑暗的时刻。

可以说,在徐海东以及贺老总的加持下,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总兵力加起来已经超过4万人,在会宁会师的时候,总体实力已经超过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已经没有资本折腾了。

因此,徐海东大将把自己的兵力给了党中央,增强中央红军的实力,是一桩“雪中送炭”的关键性重大贡献,单纯这一点,授予大将,当之无愧。

1 阅读:242

历史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