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之间隐藏的文化瑰宝——宋代题卷诗细节探究

夜阑听梦 2023-03-03 11:16:15
引言

谈及诗词,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应该都是专门收录于诗词典籍中的唐诗宋词,这些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不过相比于它们,宋代还有另一类容易被人忽视的诗体——题卷诗。

朱熹《城南唱合诗卷》

所谓题卷诗,就是指题写于书卷、文卷字里行间的诗词,属于题诗的一种。这些题卷诗大多是文人墨客阅读经史子集和前人作品时灵光一闪之作,虽然文学地位远不及流传后世的唐诗宋词,但却仍是研究古代文学历史的珍贵资料。本文便是主要研究题卷诗及其相关细节,以期让这种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熟知。

一、宋代题卷诗思潮和兴盛原因

在典籍书卷之中题诗行为古已有之,甚至不光书卷,在各种文学或者艺术作品上留印题诗已经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传统了。比如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其上就有历代收藏者和文人的题诗印章。

既然题卷诗并非宋代专有行为,为何题卷诗体裁偏在宋代最为兴盛?较之其他朝代,宋代题卷诗有何不同表现呢?

根据《全宋诗》记载,整个宋代目前已知的题卷诗共有1288首,参与过创作题卷诗的文人364人,其中还不包括未被收录和发现的。

虽然相比于《全宋诗》总收录二十多万首诗的规模来看,题卷诗所占比例相当之低。但是题卷诗可是文人们随手题跋于书卷之间的随性之作,其思想内涵和文学成就,在宋代人眼中是无法和真正的诗词作品相比的。能被《全宋诗》收录的题卷诗,百中无一甚至千中无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能有上千首题卷诗留存,足以说明宋代题卷诗产量之高,难以想象。宋代读书人已经把题卷诗当做一种习惯,所以才会创作出这么多的题卷诗。因此可以说,宋代时已经形成了一股题卷诗风潮,作诗题写于书卷之中已经成为了宋代文坛的一种时代特色。

宋代题卷诗的风潮,是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产物,在其他朝代很难看到这种大规模的题卷诗产出,既然有别于其他时代,宋代肯定有题卷诗兴盛的特殊原因。

宋代题卷诗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宋代诗集刊物的增多。

前文有提到,题卷诗是文人题写于诗集书卷之间的诗作。因此,诗集刊物书籍是题卷诗生根发芽的最好土壤。宋代时因为其崇文抑武的国策,所以有才之士纷纷从文,宋词社会也以文官为尊。这种风气之下,百姓对书籍和刊物需求加大,诗集和文学典籍的数量也会暴增。另外,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也大大降低了书籍印刷成本,增加了印刷效率,所以整个宋代的书籍印刷数量,相比唐代是有飞跃式增长的,这就导致题卷诗得到了最好的生长温床。

活字印刷术

宋代题卷诗兴盛的另一个催化剂,是宋代诗文品评潮流的形成。

宋代虽然有些武力孱弱,但是它的社会经济是一等一的繁荣,在这样繁荣的经济下,文人们生活基本都比较富足。在物质基础得到了满足后他们就产生了对诗文品评的浓厚兴趣。

对于诗作的文学评判和批评,是宋代文人聚会交友,品茗闲谈时的热衷之事,再加上前代诗文批评专著《诗品》等著作的推动,所以宋代就形成了大规模的评诗论诗潮流。

《诗品》

在诗文品评潮流的影响之下,宋代文人在阅读诗集之时,习惯把读诗时的所思所感,以诗的形式直接记录在诗集的书页之上。一来可以就此备注防止自己忘记今日之思感,二来可以将其作为日后品评诗文时的资本,拿出与友人交流。因此,题卷诗在宋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让宋代题卷诗快速成为时代潮流的,还有宋代理学的推动。

宋代理学脱胎于儒家学说,从诞生之时就受到了无数文人甚至统治者的推崇,因此宋代理学之繁荣远超我们的想象。在研究理学的过程中不仅诞生了朱熹、程颢等大儒,还对整个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题卷诗就是其中之一。

朱熹

黎靖德《朱子语类》记载了朱熹关于诗集典籍的看法:

“物理无穷,故他说得来亦自多端:如读书以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书中蕴含的道理无穷无尽,所以应该更加透彻细致地钻研书籍,要更广泛的阅读书籍。在此影响下,宋代文人多会大规模阅读诗集,并且在有所感悟后将题卷诗记于书上。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宋代题卷诗变成了一种范围大、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在这些题卷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二、宋代题卷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宋代题卷诗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最主要的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第一种内容,就是对文人或者诗作的评论。

题卷诗作为一种记录阅读者感想和诗文品评的副产物,最常见的内容就是评论,这个评论既可以针对作者,也可以是作品本身。

梅尧臣曾在《读黄书推卷》诗中以“磊落黄从事”、“少年知任侠”来称赞黄节推为人磊落,富有侠气。还有《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中,就有“其诗二百篇,文字必已立”来称赞裴煜的作品用字准确,笔力卓绝。在题卷诗中,类似内容数不胜数,都是以评论他人诗作或者诗人品格为主,展现出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

梅尧臣

题卷诗另一种主要内容,就是抒发家国情怀。

宋人的家仇国恨,在古代文学中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因为宋代军事实力软弱,辽金侵犯等问题,所以宋人具有相当浓烈的家国情怀,这一点在题卷诗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宋辽对比

刘子翚的《读李忠愍文集》中就对靖康之耻耿耿于怀:

“二帝蒙尘方幸虏,六臣奉玺更朝梁”。

徽钦二帝成为俘虏是所有宋代文人心中的痛,所以这种对于国家倾覆和民族受辱的痛苦,也都毫无保留地在题卷诗中抒发。

这种类型的题卷诗所占比例非常高,一方面文人们对于懦弱昏庸的朝廷无比痛恨,另一方面却又怜惜国家多灾多难,百姓遭遇灭顶之灾,两种极端又纠结的情感共同造就了宋代诗作极高的思想内涵,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题卷诗也正是如此。

靖康之耻

最后一种相对比较少的题材,就是表达个人文学诉求。

这一类题卷诗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表达内容也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文学倾向。其中崇尚理学者、推崇苦吟者、重视风雅意象者都会在诗中表达自身的文学风格,推销自己的文学宗尚。因为这类题卷诗数量较少,而且思想性没有其他两种丰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总得来说,宋代题卷诗和普通宋诗在思想内容上并无二致,甚至更为丰富。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各个层面的内容都可以从题卷诗中看到,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也决定了题卷诗的思想价值远不像它的名声那样微末。

三、宋代题卷诗的艺术特色

题卷诗对于宋代文人来说,是一种不同于正式诗歌的体裁。如果说给人的感觉,更类似于现在我们看待打油诗和正式诗歌一样。因此文人们在创作题卷诗的过程中,会用到更加奔放的手法,所以就让题卷诗产生了非常特殊的艺术风格。

宋代题卷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运用夸张手法。

《历代诗话·沧浪诗话》中记载了宋诗风格:

“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无论是已有诗文典籍,个人才学,还是文人之间的品评议论,皆可用来作诗。如此丰富的素材来源让宋代题卷诗形成了大开大合的艺术风格,其中对于夸张手法的应用相当具有特色。

《沧浪诗话》

“雄文一读千行泪,青眼相期万古传”、“流传何止三千首,开阖无疑万丈光”,在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题卷诗常用极度夸张手法来表达诗人对于所读之诗作的认可和感悟,这种夸张在其他诗体中很难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应用,是独属于题卷诗的艺术特色。

题卷诗特色之二,就是用典极多。

因为题卷诗本就是阅读诗集时的副产物,因此它也不可避免的会沾染原诗作的影子。无论唐宋,凡脍炙人口的诗作,一般都在平仄和用典等方面颇为考究。因此,题卷诗也会自然而然地带上原诗中的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根据相关研究,目前存世的题卷诗中,用典或者引用最多的人物是唐代诗人杜甫,超过60次。其次是李白,36次,其他诸如陶渊明、白居易、孔子、韩愈等文坛高峰也有许多引用和典故。

结语

宋代题卷诗虽然声名不显,但是它所具备的丰富思想内容,和特殊的艺术特色,以及有别于正式诗词的种种,都是我们现在研究宋代文学的珍贵财富。

虽然隐藏在诗集字里行间,但是题卷诗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成就,却不仅仅只在一个角落,是对宋代文化的多角度诠释,是隐藏在书页之中的文学瑰宝。

参考文献

《朱子语类》

《历代诗话·沧浪诗话》

0 阅读:9

夜阑听梦

简介:夜阑听雨方知心,大梦难眠世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