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岁的“狗不理”包子,如今为何卖不动了?食客:你去看看价格

颜小厨 2023-12-21 15:24:09

包子,一个风靡全中国的一项美食小吃,在中国遍地开花,著名的有开封灌汤包、杭州小笼包、天津“狗不理”等。

不仅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也已走出国门,有人甚至在美国时代广场这个全世界的“十字街”都开了家小笼包店,生意还不错,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300万美金。

在众多包子铺里,天津“狗不理”算是包子中爱马仕一样的存在了,名气大,价格也让人望而生畏,到如今已经有165年的历史了,但在中国爱马仕这样的奢侈品供不应求,为何“本土奢侈品”天津“狗不理”却门可罗雀呢?

说起“狗不理”包子,还要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

相传在清道光年间,天津有个姓高的人,在他四十岁时又得了个儿子,老来得子他十分高兴,给孩子起名他却又犯了难。

民间一直有着“贱名好养”的说法,四十才来了这么个宝贝儿子,可谓是高家的命根子,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健康长大,就起了个“狗子”的小名。

狗子大名叫高贵友,高家并不富裕,到了狗子十二三岁时,为了学门手艺将来好养活自己,于是高贵友来到了天津南运河旁的一家糕点铺做起了学徒。

高贵友这小家伙年龄虽然不大,但是手勤眼快,很有眼色,脑子也十分灵光,平时很得做糕点的大师傅们的喜欢,自己也喜欢钻研,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店里的师傅们请教,师傅们也乐意教这个小家伙。

高贵友是个有心之人,知道自己如果一直这样当学徒没什么前途,于是就自己一直潜心钻研,想学好一门手艺就出去自己干,没几年,在高贵友的努力下,他就练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包包子技术。

有了一门手艺傍身,高贵友迅速选择了辞职,自己开了一家包子铺。

高贵友爆出的包子皮薄馅大,口感软糯,馅料鲜美,很受天津人的喜欢,开业半年便收获了一大批老顾客,每天他的包子铺前都有着大量的人排队,而“狗不理”这三个字便来源于此。

据说因为生意太好,一些顾客前来购买时,高贵友忙着给顾客包包子,所以就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许多熟悉他的人喊他“狗子”他也不理。

于是客人们便打趣道:“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原是一句玩笑话,但顾客们便就以“狗不理”包子来称呼了,随着包子的名气越来越大,高贵友包子的名号反而没人叫,大家都知道的是天津有个“狗不理”。

提起“包中贵族”四个字,大家会想到LV、爱马仕、GUCCI这些国际大牌,但在中国,这个贵族是“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用料和制作十分考究,在制作馅料时,一定要选用当天现宰的新鲜猪肉,用来拌猪肉的汤也要选用猪骨汤,再加上小磨香油、秘制酱油、葱姜蒜末等调料,这样做出的肉馅口感鲜美。

包包子所用的面皮一样也不含糊,使用温水老酵母发出的半发面,然后手工揉搓,最后擀成直径约八厘米的厚薄均匀的面皮,将馅料放进去之后包成十五褶的样子,最后再上锅蒸。

高贵友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包子事业,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开设分店,将“狗不理”这一老字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狗不理”的发展史上,也有过不少名人与它的渊源。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曾将“狗不理”包子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尝过之后连连称赞,说:

“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毛主席也曾品尝过“狗不理”包子,吃后同样评价很高。

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每年的春晚可谓是全国人民必看的一个节目,就在春晚上,身为天津人的冯巩也为“狗不理”包子打过一波广告,特别是一句“皮薄馅大十八个褶”,让全国观众都认识到了天津有个“狗不理”包子。

那时的“狗不理”可谓是风光无限,作为“津门三绝”之首,不仅仅是本地人来,更是外地游客来到天津的首选。

按道理来说“狗不理”作为一个百年老店,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都能一直红火,应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可近年来,165岁的“狗不理”却遭遇了一些危机。

其实,“狗不理”的发展史上也有过一些低谷期,在三年内战时,“狗不理”便因为战火而闭店关门,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政府的支持下,再次成立了“国营天津包子铺”经营了下去。

到了1988年,国家实施“火炬计划”,支持“狗不理”品牌发展,“狗不理”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徐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分店,成立了天津狗不理集团公司。

在商业化运营如火如荼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在大家的印象里,包子的价格一般都在一到两元,三元四元一个的包子都极为少见,作为一个平民食品,价格在几块钱才是合理的。

但是“狗不理”的包子如今已经卖到了128元一笼,一笼里边8个包子,一个包子的价格达到了十几块,十几块一个的包子,让许多食客望而却步。

在一个网红探店“狗不理”的视频中,一份花生米的价格达到了58元,包子的单价也都在十元以上,两个人吃顿饭就得上百元,“狗不理”正以自己的价格远离我们老百姓的餐桌。

在视频中,“狗不理”的服务态度也很差,完全让人产生不了想去吃的欲望。

其实,如今“狗不理”不少门店都门可罗雀,甚至陷入亏损状态,有人或许会不解,价格那么高怎么会亏损呢?

其实,包子作为一种大众食品,首打的就应该是亲民,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个包子一两块钱,这才是我们吃得起的早餐,如今的“狗不理”多少有些店大欺客,这样的价格让食客们望而却步。

在危机中,“狗不理”也一直寻求转变。

早在1997年,“狗不理”便开始了酒店化运营,开了第一家“狗不理”大酒店,之后便一直尝试走高端化,打造成一个高端餐饮品牌。

不仅如此,“狗不理”还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2015年“狗不理”斥资3000万收购了高乐雅咖啡的中国的业务,包子与咖啡这样的中西结合很遗憾不受中国消费者买账,这项收购也以失败告终。

在咖啡上失利之后,“狗不理”没有停下脚步,在澳大利亚收购了一个知名保健品牌,还试着推出益生菌、面膜等产品。

“狗不理”王府井店的暴雷让它腹背受敌,虽然官方发出通知解除与王府井店的合作,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早已破败不堪,虽有着老字号的名头,但贵、难吃、服务态度差的标签却难以改变。

其实,狗不理早已不是一个单纯卖包子的了,如今的狗不理集团以餐饮为主营,同时还涉及速冻食品等领域。

遗憾的是2020年,狗不理宣布退出股票市场,曾经风光无限的“狗不理”逐渐黯淡了下来。

其实,在我国不少“老字号”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有着一万六千多个“老字号”,截至2023年8月,仅有老字号企业1128家,存活至今的不足百分之十。

如此多的“老字号”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是市场的淘汰?还是自己的堕落。

以“狗不理”为例,不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基本功,将主营业务做好,同时积极把控好产品质量和服务,明白自己的产品定位。

当然,我们也鼓励创新,但动辄上百元一笼的“全蟹包”实在难登老百姓的餐桌,要创新更要实事求是,做好自己的市场调研工作,要搞明白自己顾客希望吃到什么样的包子,做到有的放矢,这才是众多“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面对如今的年轻消费者们,他们更加提倡健康清单的饮食,这就是“狗不理”今后改变的方向,原来的那些产品可能会让年轻人们觉得油腻,不断改变,才能更好地符合市场需求。

众多“老字号”们经营不易,有市场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老字号”代表的是这个品牌历史足够悠久、质量服务各方面值得客户们信赖,这样的品牌才可以被称为“老字号”。

拿着“老字号”倚老卖老,觉得自己是普通消费者高攀不起的东西,这是在自毁长城,自取灭亡,这样的品牌也不配称之为“老字号”。

一手传承一手创新,在做好品牌基本功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老字号”。

3 阅读:1806
评论列表
  • 188 4
    2024-05-04 13:31

    [得瑟]慈禧吃过的都算御膳了才12你还能说啥[笑着哭]

  • 2024-01-16 19:36

    这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 2024-02-26 01:03

    有一说一去了几十个城市还是天津的包子最好吃[点赞]

颜小厨

简介:更新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