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郭德纲,他才是欺师灭祖最大的受害人

古今史辩 2024-01-04 18:11:58

了解郭德纲,经常关注德云社的朋友们应该知道,2010年德云社发生了著名的“徒弟叛逃事件”。郭德纲因此备受打击,他曾多次公开表示:“欺师灭祖者不可饶恕”。

然而在上古时代,有着一位比郭德纲要厉害多了的大英雄,却如同郭德纲一样遇到了“欺师灭祖者”。然而,他的遭遇与结局却要比郭德纲惨烈得多。

后羿射日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世间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那时候的天上,一共有着十个太阳。原来它们是轮流出来照耀大地,不知为何却同时出现在了天上。很快,大地便被烤焦,河流湖泊被蒸发殆尽,田里的农作物也全被晒死了。老百姓因此而苦苦哀嚎,却又想不出任何办法。

后羿见到老百姓的惨状,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拉开自己的神弓,再搭上利箭,瞄准天上的太阳便“飕、飕、飕”射去。一下子就有九个太阳就被射下来了。

后羿射日后,深受老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西王母念后羿射日有功,便赏赐给他不死药。据说人服下不死药后,可以立马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还留恋人间与妻子嫦娥相伴的幸福生活,便没有把不死药服下,而是交给了嫦娥妥善保管。

逆徒夺药的故事

当时有个叫做逢蒙的家伙,是山里的一个猎人。逢蒙此人可不简单,传说他天生右手长了6个手指,因此射箭功夫十分了得,所以才做了猎手。

有一天后羿外出,碰巧看到逢蒙正在射箭,后羿一下子就被逢蒙的箭术所惊叹,认为自己将要后继有人。因此后羿将逢蒙收入了帐下,每日悉心栽培,陪他苦练箭术。直到有一天逢蒙的箭术已经和后羿不相上下了,世人皆把他们二人并列,称为举世无双的神箭手。

然而逢蒙却是个不知感恩,不甘心久居人下之人。他对自己的师傅后羿十分嫉妒。他既嫉妒师傅箭术了得,自己恐难超越;又嫉妒师傅与嫦娥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更嫉妒师傅竟然得到了不死神药,日后将成为神仙。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神药偷到手,再杀死师傅全家。从此以后,他不但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神箭手了,还能成为长生不死的“活神仙”。

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后羿因为有事情出门去了。晚上,逢蒙手提着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了后羿家里,逼迫嫦娥将不死药给交出来。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但又不甘心于不死药被逢蒙这样的小人得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嫦娥佯装为逢蒙去取药,却趁机一口把不死药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顷刻间嫦娥飞了起来,越飞越高,一直朝向天空中的满月飞去。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尽管逢蒙夺取不死神药的阴谋最终失败了,但他成功拆散了后羿、嫦娥夫妻二人。嫦娥奔月后,每日在广寒宫里空虚寂寞,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到人间,同夫君团聚;后羿更是思念嫦娥,日日消沉下去。每当月圆之日,他便久久望向天空,希望能再看到嫦娥一面。

逢蒙眼见师傅每日魂不守舍,认为杀死后羿的机会终于到了。某日,师徒二人外出打猎时,逢蒙突然将弓箭对准了自己的师傅。我想此时此刻后羿一定意识到了危险的来临,但他应该也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最终后羿死在了逢蒙的箭下,逢蒙完成了“欺师灭祖”的最后一步。

然而,当有人问起孟子怎么看待如此“欺师灭祖”之事时,孟子竟然说“逢蒙杀羿,羿也有过”。孟子的话自然让人们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认为,孟子的话包含有三层意思:

首先,为师者不应该识人不清。虽然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过后,人的很多本性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出来。作为师傅,应当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与品德,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长久姑息下去最终会给自己“引狼入室”。

其次,为师者应当重视对于徒弟的品德教育。现在很多老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故事里的后羿便是被逢蒙的技艺所吸引,日常关注的重心也都放在了提升逢蒙的箭术上,完全忽视了对于徒弟的道德教育。

最后,为师者应当客观看待自己与徒弟之间的关系。如果师傅很介意徒弟对于自己的回报,那就应该像“猫”一样,给自己“留一手”,不要让徒弟那么快就能赶上师傅。等把徒弟养成了,又拴着不让单飞,这样是不符合人性的;如果师傅不介意徒弟对于自己的回报,那当徒弟的技艺已经不亚于自己的时候,师徒情分就应该结束了,否则就有可能闹成一场“欺师灭祖”的悲剧。

大家认为,后羿在这件事情当中真的有过错了么?

0 阅读:1112
评论列表
  • 2024-03-23 08:46

    哪个腿粗抱哪个,做人不要太认真

  • 2024-03-31 22:31

    当年郭老师确实对那二人过于宽纵了!但他们离开良师后的今天,别的不说,艺术水平对比当年真是不进反退!市场价值就是最好的体现!光靠营销注定不长久啊!

  • 2024-03-04 15:08

    受害者还有杨志刚和侯耀文。

  • 2024-03-24 12:59

    郭德纲自己不就是欺师灭祖的代表么?杨志刚侯耀文不都被郭德纲气死了?

古今史辩

简介: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史,韩国、日本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