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华语电影近6年来口碑最好犯罪动作片

感叹电影 2024-03-04 20:21:18

“性癖”,“黑帮”,“邪教”,大尺度电影《周处除三害》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冲刷着银幕,激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热血沸腾。

电影票房的狂奔,更是证明了它不同凡响的魅力。

豆瓣评分8.3,简直就是一场观众情感的狂欢派对。

大家都在说:真是TMD太爽了。

久违的是,院线中那种充满狂野、血腥,却又与年轻人心声相呼应的作品。

感叹 也是在第一时间,加入了这场视觉得盛宴。

《周处除三害》的出现,无疑是继《智齿》之后,又一部会被无数次回味的传奇影片。

影片之所以引人入胜,一方面得益于导演的大胆和狂放,他的镜头直截了当,像是在画布上挥洒男人的野性和力量。

另一方面,阮经天的回归,无疑是一大亮点。

42岁的他,依然是那个清澈如水的少年,那种纯真的气息,让他的演出充满了塑造力,仿佛他是那个不受岁月侵蚀的男子。

在影片初上映时,有声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靠血腥和猎奇取胜的作品。

然而,我想说,《周处除三害》以它纯粹而又经典的叙事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挑战与内心斗争的故事。

影片的核心是阮经天所扮演的陈桂林,而环绕他的那三个谜题,则像是打开这部作品深层含义的钥匙。

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只有当你洞察了那三重谜团,你才能真正领会电影的精髓。

《周处除三害》,这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种现象,一种狂热,一次心灵的觉醒。

感叹在这里对着三个谜团进行浅浅的解读。

01

影片通过陈桂林的故事,巧妙地将“周处除三害”的古代传说与现代社会的黑暗面联系起来。

同时融入了佛教中对“三毒”——贪嗔痴的深刻阐释,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层面的观影体验。

影片背后的典故源远流长,讲述西晋时期周处如何从一个令人痛恨的角色,转化为一个自我救赎的英雄。

在电影中,阮经天饰演的陈桂林,一个原本肆意妄为的帮派小混混,在得知自己患病即将死去后,决定去警局自首。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只是通缉榜上的第三名时,他决定在有限的生命里,要通过铲除排在他前面的两个人,来确立自己的传奇地位。

这个设定,巧妙地与“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产生了呼应。

这部似乎只是帮派追杀的电影,实际上在导演黄精甫的巧妙构思下,变成了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

影片的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译为《猪蛇鸽》,象征了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

这三个代表人性中最深处的缺陷和矛盾,并以电影中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映射出来。

林禄和,这位排名通缉榜首的角色,是贪欲的化身。

他表面上是一位温和的信仰领袖,私底下却是心狠手辣。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极致。

对自己的信徒进行长期的pua,胆敢忤逆就会被杀死装进棺材。

他的生活方式和对财富的欲望,反映出人性中贪欲的一面。

香港仔,作为代表嗔毒的角色,他的愤怒和占有欲几乎是电影中的一个象征。

他对小美母女的控制和对手下的暴行,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极度情绪化、易怒的人物形象。

例如,他手上的小美只不过是他手中控制的玩偶,随意发泄自己欲望的工具。

而陈桂林则是痴的体现。

他的无知和盲目,让他在黑道中行走,不顾后果地犯罪,直到生命的末日,才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段自我救赎的旅程。

电影中不仅是对“三害”的消除,更是对“三毒”的克服和超越。

陈桂林的行动不仅仅是对外在敌人的清除,更是对自己内心的洗涤和净化。

02

阮经天饰演的陈桂林,通过三种微笑展现了一个从黑道小混混到拥有神性气质的转变过程。

每一次微笑,都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标志,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变化和成长。

影片开头的第一次微笑,是充满人性的笑容。

那是一个身处黑暗世界,却还未完全丧失纯真的笑。

陈桂林虽手上沾血,但他对于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与奶奶的通话,听小弟洋洋得意的讲述过往。

都能体现出一种来自内心的喜悦和对于温情的渴望。

这种人性的善,反映在他保护程小美的行为上,最终由她继承了他的善意,她的存在成为了陈桂林生命中善的传承。

随后的笑容则带有野性,这是陈桂林内心欲望和自我认同斗争的外在表现。

是逃离警察的追捕后的得意,是杀死林禄和后的无奈,更是自首时对媒体的挑衅。

这些都揭示了陈桂林在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时所展现的复杂情感。

最野性的一面,则是在追杀香港仔时,他那几近野兽的本能被完全释放,展示了一个原始的生存斗争。

电影的高潮部分,陈桂林的最后一笑,则是神性的笑容。

面对死亡,他没有恐惧,而是以一种超越尘世的态度,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种神性不仅体现在他超乎常人的行为上,如逃脱棺材的一幕,更体现在他对于生死的豁达态度上。

在灵修堂的杀戮中,他那凛然正义的行为,以及对死亡的淡然,让他像一位执行神圣使命的使者,将邪恶一一抹除。

陈桂林的三种微笑,就如同他人生的三个阶段,每一次笑都是他内心变化的写照。

从人性的笑,到野性的笑,再到神性的笑,这些微笑构建了陈桂林这个角色的丰富层次。

使他成为了不同于传统电影中的任何好人或坏人典型。

他的转变,象征着从凡人到神圣的蜕变,犹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有杀戮,却不妨碍最终的成佛。

《周处除三害》中的第二个意象——枪,是整部电影中极其重要的符号。

它不仅是陈桂林手中的武器,更是权力、掠夺甚至审判的象征。

影片中的枪,从一开始的黑道工具,到最后成为执行正义的武器,这一转变非常关键。

影片中,陈桂林原本使用的是属于黑道的枪,这把枪见证了他在黑暗世界中的生存和斗争。

但在与警察陈灰的对决中,他摒弃了属于自己的黑道枪支,取而代之的则是从陈灰那里夺来的警枪。

这个细节非常微妙,警枪是法律的权威和秩序的象征,而这把枪最终落在陈桂林之手,好似命运的安排,将他与传统的正义之力联系起来。

导演借由这把警枪,巧妙地传递了一个观点:在某些极端的情形下,要以强硬的手段去除掉那些危害社会的“害”。

陈桂林手中的这把枪,成了除害和审判的工具。

他通过这把枪,完成了他的“除害”任务,同时也经历了一场关于权力、责任和重生的内心旅程。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当陈桂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他将警枪郑重地还给了陈灰,这一行为象征着一种责任的交接,也体现了他对于正义的尊重。

这一幕不仅是他个人故事的收尾,也是整个电影对于秩序与混沌关系的深刻阐释。

这个行为,让陈桂林归还了权威,归还了秩序,同时也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游侠般的“正义”。

这种通过枪这一意象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使得陈桂林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他所承担的“兽人神”三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而枪作为他达成目标的手段,又为他的形象添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03

阮经天所饰演的陈桂林,无疑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他的形象之所以显得特别珍贵,原因在于与传统帮派电影中角色的动机不同。

在一般的帮派片中,无论英雄还是反派,他们的行为背后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要么是出于自利,要么是利他,但陈桂林似乎是驱动于一种更深层的内在执念,这种执念源自他对生存价值的追问。

陈桂林的动机并非简单的自利或利他,它更像是一种生命即将终结时的绝望挣扎,是对于自我存在意义的一次深刻探索。

这样的动机使得他的形象极具复杂性和多维度,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影片中的三个关键时刻,分别展现了陈桂林性格的三次升华。

第一次升华源自他的意外发现——

自己在通缉榜上的排名不是第一,这一现实触动了他的内心,激发了他想要占据榜首的执念。

第二次升华来自于他与香港仔的对决,那个不言而喻的眉骨上的伤口,是陈桂林与香港仔彼此认同的纽带,是一种“同类”间的默契理解。

第三次升华则是他在灵修堂的呐喊,那对于“上天”的呼唤,不仅是对邪恶的抗争,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我肯定。

然而,电影的结尾部分似乎对陈桂林的形象进行了一番过度解释。

行刑前的泪水和面对神父的忏悔,有些违背了之前塑造的硬汉形象,看似多余。

阮经天精湛的表演力度传递出角色的情感冲突,但那几句“对不起”可能有些曲解了他放下屠刀的过程。

陈桂林的泪水容易被解读为悔恨,但如果结合之前的剧情,他的所作所为并不需要悔意,应该是无悔的。

结尾的弱化不足以影响整部电影的出色,阮经天的演绩无疑为华语电影界开辟了新的境地,标志着他演艺道路上的一个新高度。

总而言之,《周处除三害》是一部突破传统帮派电影框架的作品,它通过陈桂林这一角色,展示了一个在绝望中追求生存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普通人。

电影不仅是一部动作片,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执念和救赎的作品。

关注我,看好片,刷好剧

0 阅读:1

感叹电影

简介:🎄 00后自由撰稿人 | 每日更新电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