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在阜宁战役利用攻心战瓦解伪军并辅以强大火力歼敌2000余人

史海撷英 2024-04-28 09:14:30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0日,新四军第3师制定了攻打阜宁的作战计划,并得到了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批准。随后,参战各部队开始向进攻地域集结。

23日,新四军第3师的战士们不辞辛劳,抬着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经过长途跋抵达江苏阜宁张家湾,用一间普通的民房作为临时指挥所。

然而,黄克诚在出发前不慎摔了一跤,腰部受伤。大家劝他留在后方休养,但他坚持亲临前线,并命令战士们用担架将他抬进指挥所,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指挥作战。这种坚定的决心和无私的奉献,令人深感敬佩。

目前,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为了实现毛泽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底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目标,在华中的新四军已开始对日军占领的城镇和交通线进行猛烈进攻。

阜宁位于射阳河与串场河的交汇处,是盐阜地区的经济军事重地,长期盘踞在此的日伪军,成为突入盐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的一条通道。此外,阜宁地区物产丰富,盛产粮食、棉花等重要战略物资,也是联系苏中抗日根据地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关键节点。因此,日伪军对这个地方一直十分重视,同时,地方组织和汉奸特务活跃,人民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黄克诚

新四军第3师的黄克诚准备解放阜宁,这对于解救当地的百姓以及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面对阜宁坚固的城防工事,黄克诚陷入了困境。

六米高的城墙环绕着阜宁城,城南靠着射阳河,东、西、北方向还挖有护城河。城内的几十个据点和炮楼火力相互配合,攻破阜宁并非易事。而且,驻守在附近的日伪军随时可能增援,形势十分严峻。作为首次指挥攻坚战的黄克诚深知,要攻破阜宁必须先摸清城内的敌人布防情况。这一切都让黄克诚感到压力倍增。

关键时刻,新四军地下情报人员送来了阜宁城防工事图,这份图册标注了敌人的位置和火力配置,犹如一份战术布置说明书。黄克诚依据此图,精心布局,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立即派侦察人员在阜宁城外围勘查地形,快速掌握了城防工事、头灶、三灶、七灶等敌据点的情况,并成功控制了日军在阜宁的四个情报组,让日军的情报进不来出不去。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底,原先驻守阜宁的日军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剩余防务交给了叛国投敌的孙良诚接管。孙良诚当时担任伪军第二方面军司令兼第四军军长,接管大权后,他将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和第四军主力全部转移到盐城,只留下王清瀚带领的第五军驻守阜宁,总兵力约为3400人。

孙良诚初到苏北时,立刻取消了屯垦公署,企图将孙建言率领的伪苏北屯垦警备第一总队编为第五军第43师,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然而,孙建言却想要保护自己的武装力量,双方矛盾日益激化,驻守部队之间的冲突重重,也为黄克诚攻打阜宁城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黄克诚

在这个深夜,黄克诚仔细研究了阜宁城中的报告,他做出了决定:“在必要时,可以对敌人立足未稳、敌力不强的据点进行强袭猛攻,需尽快发起阜宁战役。”

虽然新四军在人数上占优势,但面对的敌人也非等闲之辈。孙良诚部的前身是西北军的部下,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再加上他们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攻打阜宁城绝非易事。

由于黄克诚长期担任部队的政治委员,深知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突然想到了“上善伐谋,攻心为上”,准备对敌人进行心理战,攻击敌人的内心防线。

在伪军第五军的驻守地阜宁,黄克诚找到了来自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的新四军战士,让他们用自己的家乡方言向城中的伪军喊话,劝其投降。甚至还唱起了河南小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心理攻势奏效,许多伪军从据点逃出,向新四军投诚。即使没有投降的,也失去了战斗意志,军心涣散。

黄克诚明白,虽然心理战可以消磨敌人的斗志,但要让敌人彻底投降,还需要通过武力攻城。他立即写信给新四军第一师的首长,请求借用3门山炮和6发炮弹。

为了让山炮发挥最大威力,他选择把阵地设在距离敌军碉堡只有150米的地方,每座碉堡只准备一发炮弹,其余作为备用。

为了提升攻城火力,黄克诚将军要求部队将自制的平射炮和迫击炮推到前线,同时,他还督促兵工厂尽快生产炮弹以应对可能的攻城战斗。

阜宁战役的作战方案制定后,黄克诚将军进行了反复的审查。他决定在“攻占阜宁”四个字前加上“相机”两个字。因为他明白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根据实时战局灵活应对。最终,他将战役发起时间定在4月24日深夜。

在这一战役的部署上,黄克诚将军决定让新四军第3师主力第8旅和第10旅依次攻占阜宁城北敌人防守最严密的外围据点。同时,他也预先布置了打击敌人援兵的策略,但在指挥员手中并没有留下应对突发状况的预备队。

这一大胆的部署打破了“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的传统战法,甚至违背了一般作战指挥的常规。然而,这恰恰展示了黄克诚将军的果敢和智慧。

黄克诚将军高瞻远瞩,将主力部队摆在敌方防御最严密的方向,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锻炼部队的战斗力,二是引诱敌军主力出城,再在野外歼灭。

4月24日午夜12点整,黄克诚师长一声令下,攻打阜宁的战役正式开始。战役分为肃清外围阶段和攻城阶段,前线总指挥由第3师参谋长洪学智担任。

战斗打响后,第8旅主力部队在张天云和李雪三的指挥下,全力进攻头灶、七灶、掌庄等据点。第10旅主力部队在刘震和吴信泉的指挥下,迅速向城北外围的各个据点展开攻击,同时派出一部分兵力进入小顾庄以南地区,准备打击可能出城增援的敌军。

战斗进行到了25日中午,新四军第8旅先后攻克了头灶、七灶、掌庄等据点,第10旅也顺利攻克了大顾庄,村里的200多名伪军纷纷缴械投降。

此时,外围的敌军已经被成功肃清,阜宁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接下来就是攻城阶段了。

面对眼前的困境,伪军第五军军长王清翰在阜宁城内坐立不安,他亲自率领上千名伪军兵分三路,前往大顾庄和小顾庄增援。

王清翰未曾料到,他带领的部队刚走出城门,就被早已埋伏好的第10旅部队伏击,只好返回城内。而第10旅的第1支队和第4支队行动迅速,紧追敌人进入阜宁城。他们与城外的第8旅里应外合,最终打开一个缺口。黄克诚立刻下令:“对阜宁城进行总攻”。

王清翰此时还在抱有一丝侥幸,希望新四军的装备不足,能够暂时停止攻击,以获得喘息的机会。然而,这显然只是一个幻想,新四军已经攻入阜宁城下。在炮兵的掩护下,第8旅第22团通过搭云梯的方式登上城墙,进入城内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阜宁战役中,我军第8旅和第10旅的主力部队在城北门发起全面攻击,经过一天激战,伪军王清翰被迫退守大浦桥、水龙局、天主教堂等据点,仍然负隅顽抗。然而,被困在大浦桥的伪军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被迫向我军投降。天主教堂内的残敌坚决抵抗,黄克诚果断命令炮火进行攻击,迫使他们投降。

战斗中,我军成功扩大战果,收复了盐阜公路沿线的大施庄、沟安墩、草堰口等伪军据点。最终,我军歼灭伪军20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使盐阜抗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

整场战役中,黄克诚巧妙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达到了预定的作战目标。

黄克诚将军在阜宁战役中领导第8旅第22团取得了辉煌胜利,得到了新四军首长和延安新华社的高度赞誉。他在战役中表现出色,善于机动扩大战果,成功进占阜城。

黄克诚将军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得到了广泛认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黄克诚将军在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战术,即用迫击炮改造成平射炮,以打击敌人的碉堡。这种战术在苏北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他地区的部队也可以借鉴。这种战术打破了敌人的碉堡政策,为我军的军事行动开辟了新的道路。

0 阅读:3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