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不熟读根本不清楚,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为何姗姗来迟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3-08 10:59:13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进贾府是件大事,起码在贾母心上是个大事。

当初她将女儿嫁给四代列侯的林家之子林如海,肯定还是在京城的。

彼时林家与贾家一样同朝为官,各为公侯。

但随着林如海父亲去世,林家没了爵位,就要举家回原籍。贾敏就与母亲分别而去。这一去可就等到林如海三十六七岁金榜题名时,才会重返京城。

贾敏与贾母分别的时间,只怕是不短。如今突然死了,只有个小外孙女回到外祖母身边,贾母如何不重视。

题外话:关于贾敏出嫁后,林家到底在哪里,其实是有很多出入的。

贾敏能下嫁林如海,肯定林家当时还是侯爵,才勉强门当户对。既是侯爵就肯定在京城有侯府,早在爵位承袭结束后,才被收回。

贾敏起码在公公去世前,会一直在京城生活。

原文没写林如海父亲何时去世,但从他三十六七岁才金榜题名高中探花郎来看,他分明学问极好,又必然是少年神童。

尽管科举极难,不是少年成才就能高中,有些人一辈子也都是“少年神童,老大无成”。但林如海应该不是运气的事,极可能就是父母去世守丧导致的科举延宕。

所以,贾敏离开京城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以前是能够常见贾母的。

林如海金榜题名后作了兰台寺大夫,就是翰林院的编撰一类,七品官。按说是可以将家人再接进京的。林黛玉也早都应该在幼年来过外祖母家。

但不知道为什么,贾敏母女一直没随着林如海在京城,只在林如海钦点巡盐御史后才跟着去了扬州,以至她都八岁才见到外祖母。不提。

既然林黛玉对贾母来说,是对女儿贾敏的爱屋及乌,重要性可想而知。邢夫人、王夫人都陪着贾母在家等着外甥女来家里。作为最谦虚巴结逢迎贾母的王熙凤,彼时却并不在身侧,不得不说令人意外。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三回)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E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林黛玉来到贾府,先见了贾母、舅母,又等三春都开到见了面后,王熙凤才姗姗来迟。

以凤姐当时的管家地位,肯定林黛玉一来她就会知道。她却硬是等着这边都厮见完后才来,正是她的聪明处。

王熙凤这个人是最聪明的。判词说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就是凡事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林黛玉作为贾母心中举足轻重的外孙女,未来肯定要在贾府长住。

事实上林黛玉来贾府,并不是简单的寄住,而是被林如海送给岳母贾母“收养”。

收养和寄养的不同在于,寄养只是住在贾府,收养却是成为贾府养女,并接受贾家全面教育,林家基本不再过问。

林如海这个安排,显然就是料到他日后“必死”,从当日嘱咐黛玉进京跟随外祖母的一番言论,也能听出林如海的决绝之意。

他不安排继子,只给女儿安排妥帖归宿,就表明放弃了林家的继承和延续,他们这一脉到女儿黛玉为止了。至于他身后怎么安排,自有林家族人操心。

王熙凤知道林黛玉一来,必然受到贾母最大的疼爱,绝不会比宝玉差,也就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如何与林黛玉相处,才是凤姐最要想的问题。

如果她当时也陪着贾母等林黛玉到来,不是不行,却有几点不好。

一,她随众等候,不免泯然众人。林黛玉一来,重点自然是外祖母和舅母,她这二表嫂与大表嫂李纨不过类似。

凤姐也不好喧宾夺主与黛玉太亲热。就导致黛玉对她印象不深,也难以“控场”。

二,王熙凤是个好面子,爱虚荣的人。任何场合她都要做那种“出彩”的人。

林黛玉尽管是个小孩子,却也是多少年不见的外客,是全家瞩目的红人。

如何让她印象深刻,认识贾府的“大小王”,符合凤姐的虚荣心。

她的姗姗来迟,与贾宝玉的姗姗来迟,尽管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为了突出情节错落,但也无疑符合人物的性格。

这种“好脸”的事,除了王熙凤争强好胜,也只有贾宝玉小孩子心性,才能干的出来。

果然,王熙凤一出场,就让林黛玉大吃一惊。与贾宝玉出场并不搭理黛玉,返场后又摔玉的效果如出一辙,都是“故意做作”。但加深印象的效果却是极好。

林黛玉来到贾府最看重的三个人,无疑就是贾母、贾宝玉和凤姐。

三,关键还有一点,林黛玉到底是个小孩子,凤姐确是大管家。

她每天要忙的事太多。尽管陪着贾母等着也算情意,可却不如忙正事才是她的担当。

如果林黛玉是贾敏,是贾琏的姑母,贾府的姑太太,王熙凤无论如何也要在贾母身边等着。

但林黛玉毕竟只是表妹,她越是忙正事,才越是有分寸,更能让贾母和王夫人等人满意。

“轻重缓急”这种事的分寸,看似简单,但拿捏起来十分不容易。王熙凤毫无疑问是个中高手。

你看她在黛玉来到后,“急三火四”的赶来,人还没到,声音却已经传来,看似不符合礼仪规矩,实际却是“喧宾夺主”,一下子就抓住了林黛玉的注意。这是李纨等人远远不及的。

她问讯急忙赶来,也能表明她对丈夫表妹的重视,让黛玉记在心中。

她一来,必然就要引导着提起工作上的事儿,又将自己的身份和权势展示了一下,真真是事无巨细,毫无遗漏。

王熙凤一来,就又有三个表现,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第三回)凤姐道:“天下竟有如此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林黛玉被说成天下少有,凤姐第一次见,既夸了黛玉最好,也赞了贾母和姑母。

要知道古代女儿最是传承母亲。

因为贾母好,才养出好女儿贾敏,又有了林黛玉。

“标致”不光指容貌,还指品性、气度,凤姐一句话夸了三代,贾母如何不开心。而她山脚说了黛玉的标致第一次见,又怕婆婆和小姑子不满意,来了一句“竟是嫡亲的孙女”,如此“四春”又被夸奖,谁都满意,可不就是滴水不漏。

(第三回)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询问林黛玉的生活情况,就是她作为管家人的责任。

“可也上过学”,是问要不要和三春一起上学,她好安排

“现吃什么药”,看似唐突,恰是贾府重视人身健康体现。由于黛玉是初来,舟车劳顿,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在家中有一直需要吃药的病,来了不好意思说,再耽搁了可如何是好?

王熙凤的询问,与林黛玉主动提起吃人参养荣丸,实际是殊途同归,两个聪明人不谋而合,不装假,以大局为重。

然后凤姐就告诉黛玉有什么事找她,是突出自己的管家身份,拉近关系。又吩咐人收拾屋子安排跟着黛玉来的人歇着,这个就有点人情了,因为她没安排黛玉,却安排跟来的人,可黛玉跟来的人又得跟着黛玉,实际上是凤姐做给贾母看的:不是我不安排表妹,得听您老人家的主意。

这样的凤姐,不得不说又鸡贼,又周到,谁不说一句厉害。

(第三回)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问凤姐“月钱放过了不曾”,交代了凤姐当天的工作。为她没等着黛玉作出交代。也说明凤姐此时在王夫人家中代管家。

但更重要的是凤姐“放月钱”,为日后挪用月钱放高利贷涉嫌“偷盗”伏笔,女子七出之条,“偷盗”为一。这才出场就让凤姐犯了一条,注定她日后被休的结局。

另外,王熙凤突然提到“找缎子”,这句话十有八九是没有的事,而是替王夫人搭台,暗示王夫人在贾母跟前表现一下。

果然王夫人心领神会,马上说让她找两匹出来给黛玉做衣裳。这是舅母应该有的安排。

凤姐就说已经找出来了,就等王夫人看过才安排。既突出个人先见之明,也突出唯王夫人马首是瞻的意思。

整整一个大段落,全是王熙凤在表现。她一出场就控场,这个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的。真真是叫“厉害”!

只可惜凤姐“不知爱慕此生才”,不珍惜羽毛,恃才为恶,最终落得凄凉下场。她的“才”只是小才。与“能”相比,她近乎于“佞”,着实可惜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