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驿之战:鲍超真的勇猛,还是“霆军”战绩注水

聊聊历史 2024-05-03 07:47:45

太平军将领投降,鲍超说:“陈玉成有20万大军,我只有3千余人,你们为何就那么怕我呢?”降将说出原因,鲍超开心笑了,“霆军”战绩注水太多。

1860年初,太湖争夺战,小池驿是主要战场之一。此战,陈玉成有机会灭掉鲍超军团,但英王终究败给了湖北巡抚胡林翼,及其湘军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

鲍超是猛将,悍不畏死,这点没有错。但是,小池驿之战,鲍超确实虚夸自己战功,“霆军”战绩注水太多,这也是事实。

以下,笔者从陈昌《霆军纪略》与《曾国藩文集》以及《胡林翼集》截取相关史料,还原小池驿之战的过程。

为何是使用这些史料呢?胡林翼,湘军东征实际负责人,也是太湖之战主帅;曾国藩此时并没实权,还不是督抚,但与胡林翼关系好,两人有书信往来。

陈昌,鲍超老乡,在鲍超授意下编写《霆军纪略》,讲述霆军“光辉”历史,以及显赫战绩。研究霆军历史,需要借助陈昌这本书,但需要辨析,因为美化之处比较多。

《霆军纪略》对小池驿之战,有详细描述,有点类似小说的感觉。

首先,太平军迷路,“送粮食”给鲍超。

史料:“贼送米,以济狗逆,误送至鲍公前营,隔壕悄问此英王营垒乎?鲍公巡营,命门者佯应之,随入随杀。”

太平军运输粮食,给陈玉成提供补给,却不慎“迷路”,来到霆军营垒前。鲍超正在巡视营垒,便假装扮演英王的将领,夺取这批粮食,并斩杀太平军士兵。

鲍超总计得到两批大米,因为太平军迷路两次。第一次迷路,他们疑惑不解;第二次换个地方,又“送给”鲍超。

有了这批大米,鲍超笑了笑:“苦于粮道不通,士兵疲惫不堪,贼自己送米来大营,实乃天意,霆军勇气倍增。”

陈昌原文是:“鲍公苦于粮道不通,围困饥迫之中,忽得意外接济,而士心益固。”

太平军“送米”,被鲍超拿下,太平军将士更害怕鲍超。此时,他们隔着壕向霆军呼喊,希望能见鲍超一面,然后投降湘军,改换门庭。

鲍超接见太平军降将,问他为何投降。对方回答:“久闻公之大名,如今贼寇即将灭亡,不降更待何时。”

鲍超说:“太平军有多少人?”降将回答,说有50万大军。鲍超摇了摇头:以我看来,贼寇有20多万,你知道我有多少吗?

陈昌如是记载:“贼曰:五十万。鲍公:以吾观之,不过二十余万,汝知道我军若干?曰:五营三千余人。”

降将回答:“你有三千多兵马”。鲍超说:“敌众我寡,你为何要投降呢?”降将说了一句搞笑的话:“他们都是乌合之众,昨夜听到公营有声音,以为是前来劫营,天亮才安定下来。”

陈昌是这么说:“贼虽多,畏公如虎,破灭指日可待。”

按照陈昌所说,霆军不过3千多人,陈玉成却有20多万大军。太平军自己“送粮食”给湘军,将士纷纷投降;霆军晚上有活动,太平军还以为是劫营,自己阵脚大乱,到天亮才停止。

换句话说,霆军特别能打,太平军太差。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陈昌自己的记录就有问题。例如,太平军“送粮”之后,鲍超大笑:“饷道通矣。”

既然鲍超已经“粮道被截断”,太平军岂能“送粮”,还是“误入霆营”。更搞笑的是,20万太平军胆战心惊,“听闻”鲍超有动静,立刻混乱。

如果太平军这么差,鲍超又怎么会“粮道不通”,担心自己没饭吃呢?直接冲出去,灭了外面的太平军,岂不是建立大功了。

单纯看《霆军纪略》记载,本身就相互矛盾。如果结合《曾国藩文集》以及《胡林翼集》来看,陈昌这段记录,是给鲍超与霆军脸上贴金,鲍超自己说大话。

小池驿之战,情况究竟怎样呢?先说一点,双方对决主帅是胡林翼、陈玉成,鲍超只是重要将领之一。

陈玉成不会有20万大军,最多5万,且不是全部投入小池驿会战。因为,小池驿是局部战场,陈玉成亲自攻击这一路,兵力一万出头。

为何说是5万封顶呢?很简单,安庆之战更加重要,陈玉成也不过3万,洪仁玕与林绍璋率2万新兵来帮忙,其他诸侯出兵不多。小池驿之战,是陈玉成三路大军中的一路,且陈玉成没有援军。

除了陈玉成,没有其他重要太平军将领参战,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黄文金等猛人,都不见踪影。

胡林翼军团,究竟多少人呢?应该与陈玉成差不多。因为,多隆阿、李续宜、鲍超、唐训方、蒋凝学、成大吉、金国琛等悍将悉数出动,胡林翼还可以继续从后方征调兵马。

陈玉成为了救援太湖,从安庆出征,阻挡胡林翼。多隆阿、鲍超轻敌,以为陈玉成会跟上次宿松之战一样表现差劲,结果在地灵港之战栽了跟头。

陈玉成佯装失败,诱敌深入,胡林翼察觉到危险,下令退兵。鲍超盲目大意,轻敌冒进,在小池驿被陈玉成的中路军包围,连续血战三天,但突围无望。

三千对战一万余人,鲍超确实够猛,但无济于事。陈玉成包围,鲍超仅凭自己无法突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胡林翼只能调兵去增援他。

胡林翼调谁去呢?答案是,多隆阿、唐训方,以及蒋凝学的部分“精选营”,任务是替代霆军换防,让鲍超有休整时间。

陈玉成兵力不够,只有一万多人,却要多路出击。如此,多隆阿、唐训方经血战一番,撕开一个缺口,冲入鲍超大营,完成换防。

但是,陈玉成很快就缓过来,他亲自指挥战斗,打垮唐训方,占领湘军阵地。唐训方溃败逃走,多隆阿则留下来,与鲍超联手战斗,但依然陷入包围。

“多龙鲍虎”都在包围圈里,兵力也有六千余人。但是,湘军凭借坚固工事进行反击,太平军也没有明显优势,自然搞不定。陈玉成挖掘长壕,构筑工事,湘军也出不来。

如果只有多隆阿、鲍超这两支湘军,他们跟陈玉成单挑,估计全军覆没。湘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集团,除了胡林翼节制各路兵马,还有一个曾国藩帮忙。

陈玉成拼消耗,显然不行,因为胡林翼有办法断他的粮道。如前所说,陈玉成兵马不多,独自迎战湘军东征,粮道很弱。如果重兵保护粮道,则攻击兵力不足,无法解除太湖之围。

胡林翼的优势在于,湘军有庞大的体量以及雄厚的资源。除了多隆阿、鲍超这些猛将,还有无数的悍将,以及招募而来的湘军。胡林翼把一万兵马交给金国琛的那一刻,陈玉成就注定要撤退。

金国琛攻击粮道,陈玉成只能从小池驿分兵,太平军力量更加薄弱。鲍超也乘机抢占阵地,从太平军手中夺回唐训方阵地,但还是不能突围。

曾国藩对胡林翼的书信,说出了鲍超处境改善的原因:“此时石牌、龙家凉亭等处已无一贼,大约贼之精锐一半与鲍相持,一半往迎金、余(余际昌)山内之军矣。”

分出一半的兵力与金国琛、余际昌战斗,陈玉成在小池驿的兵力更少。分出去的太平军,也是数量不足,难以打通运输线,陈玉成陷入了“粮荒”。

鲍超的处境有了改善,与胡林翼书信往来不断。胡林翼是鲍超的上级,也是栽培他的伯乐,胡林翼在文集中记录有此时小池战场的情况“夜间得唐、鲍来信,饷道尚通。”

粮道、书信畅通,陈玉成包围小池驿已经没意义。再则,自己兵力、粮食都不足以支撑与湘军集团的持久战,陈玉成只有聚集兵力在罗山冲,试图决一死战。

罗山冲的战斗,山谷风作用下,胡林翼终于击败陈玉成。此时,多隆阿、鲍超才冲出来,踏破陈玉成早已放弃的营垒,太湖、潜山相继沦陷。

从小池驿之战看,鲍超“霆军”注水太多,且不说胡林翼、曾国藩文集中找不到霆军这么精彩的一幕,连《霆军纪略》的内容都有冲突。

当然,鲍超确实猛,也只是猛将而已,并不是帅才。如果没有胡林翼、曾国藩的帮忙,仅凭多隆阿、鲍超,陈玉成将会迎来第二个三河大捷。

“汉唐以来,从未见如此强悍之贼”,这是曾国藩的评价。胡林翼则说,“纵观贼之精锐,唯有四眼狗而已,其余何足惧。”

胡林翼、曾国藩稳扎稳打,可以利用资源雄厚,这是湘军获胜的前提。陈玉成基本盘太弱,还是独自迎战湘军,失败不可避免。

1 阅读:160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