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生了蝗虫灾害,唐朝宰相姚崇,是怎样控制蝗虫的

吖胖典来了 2023-05-29 16:26:13

说起蝗灾,许多人都觉得有些耳熟,是因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蝗灾几乎与历史发展同步,每一本书上都有关于蝗灾的记载,然而,人们对蝗灾的了解并不全面,只是听说过蝗虫,听说过蝗灾,但这些都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想象出来的,并没有真正了解过蝗灾到底有多么恐怖。

其实,早在《诗经》里,就有关于蝗虫和蝗灾的记录,此后各个朝代,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明清两代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依旧是2.8年一次,而在2020春,蝗灾再次来临到处肆虐,所过之处,万物凋零,随后便是大饥荒。正因为如此,蝗灾才会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但这种威胁并不只有一种,很多时候都会伴随着瘟疫。这一点也是历朝历代都在担忧的事情。但在古代,人们对蝗虫的了解就很少,大多都以为是老天爷在对他们进行惩罚。

所以,当蝗灾降临的时候,人们并不会去想如何消灭蝗虫,反而会去祈祷那些蝗虫尽快离去,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收成更好,许多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古代,蝗灾才会如此之多,难以消灭。但有些人知道应该要靠人力去消灭,不能靠祈求。

姚崇在唐玄宗时代,也是一位贤相良臣,当年李隆基终结了女性干政,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姚崇其性格特立独行,刚愎自用,所以才能如此快速地革除弊端,实行新政。

有一个丞相主持大局,另外一个丞相基本上就是一个执行者,可以确保姚崇的方针得以贯彻下去,而那时的副丞相是卢怀慎倒是很乐意辅佐姚崇,但是因为一个问题,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或者说姚崇和大家发生了矛盾。

开元四年,山东爆发了一场巨大的蝗灾,当地民众对这场瘟疫无可奈何,只好举行祭祀仪式,祈祷瘟疫早日结束,这时,姚崇上奏,要求剿灭蝗虫,他的建议是:“连夜生火,在周围架起篝火,焚烧,这样才能消灭蝗虫。”

唐玄宗批准后,姚崇派遣一名御史,前往蝗虫肆虐的地方,督促他们消灭蝗虫,但也有几个人不明白姚崇的做法,比如,京州刺史倪若水,就不肯出任这一职务。

姚崇针对倪若水将他的话给驳了回去,更是训斥了他一顿,如今若是放任不管,等以后有了灾情,他倪若水担得住吗?他不敢跟姚崇作对,只能命人去抓蝗虫,一共抓到了十四万多吨的蝗虫,把这些蝗虫全部扔到汴河中,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就连唐玄宗也有些迟疑,这么大的动静,会不会有违天道?这些虫蝗的繁殖能力极强,一旦出现蝗虫,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饥荒,民不聊生,那就是天下大乱,姚崇把话都说到这地步了,唐玄宗岂能不答应?

唐玄宗没有异议,但是卢怀慎又提出了异议,而姚崇却觉得,这个时候,正是消灭这些蝗虫的好时机,否则的话,庄稼会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可见他真的是在为天下苍生着想。最后还是姚崇顶着众人的压力,把剿蝗工作进行到了最后,一年的时间里,也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蝗灾与饥荒。

事实上,在历史上,像姚崇一样人并不多,但是人们已经渐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扑灭蝗虫。至于处理蝗虫的方法,姚崇是这么做的,他会让人在夜里点火将蝗虫杀死掩埋的,还有将它们丢入河中,或者煮熟吃了。另外一种,则是在有蝗虫的情况下,会有蝗虫的克星:一种鸟类。不过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要看运气,就像唐玄宗在位时,贝州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蝗灾,“数千只白色的鸟儿,一夜之间,就将这些蝗灾吃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种好消息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对付这些蝗虫,还是要靠人工,只有像姚崇那样脚踏实地,才能把这些蝗虫赶尽杀绝,远离瘟疫。姚崇的“治蝗治虫”,正是‘’只有直面灾难,灾难才能过去。‘’这一说法的真实写照。

1 阅读:18

吖胖典来了

简介:脑洞新知识,历史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