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实施和国家的统一是隋朝强盛的重要因素

史海撷英 2024-04-10 16:11:21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建魏,持续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正式灭亡,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直到太建十三年(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南陈才结束了持续469年的动荡期。

东汉末年的乱世,其实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黄巾起义尽管规模空前,但东汉朝廷只用10个月就平定了起义。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在朝廷之中,宦官、外戚、士族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在地方之上,门阀士族强占土地、隐匿人口;在乡野之中,黄巾余党打家劫舍,民不聊生。

东汉为什么会乱?其根源仍然是土地被兼并,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流民要么依附于门阀士族,成为对方的部曲或奴隶,要么只能起来反抗,黄巾军的主力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只想活下去。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说的没错,人口损失最大的其实就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点也不亚于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中国人口通史》 考证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东汉疆域内人口为 6500万,到太康元年(280年)三国统一之时,总人口只有754万人。其中蜀汉94万人,东吴230万人,曹魏430万人,加在一起就是754万,这显然不是当时真实的人口数量,大量的人口被门阀士族所隐匿,成为私人财产。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根源之一。

西晋形势图

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三国归一。然而西晋的统一只持续了几十年,从司马炎驾崩之后,西晋朝廷首先开始乱,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先是辅政大臣杨骏专权,皇后贾南风看不惯,联合楚王司马玮、东安公司马繇杀杨骏,之后就是八王之乱,司马氏诸王为了控制朝廷,争权夺利,相互攻伐,把西晋王朝打成了稀巴烂。

造成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西晋朝廷的权力分配与政权结构是完全错误的,其一是让一个能力低下的人当皇帝,这便是晋惠帝,皇帝不能处理政事,于是野心家开始出头。其二是恢复了分封制,导致诸侯王之间为了权力分配发生混战。

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衰弱的重要原因,也是五胡乱华的起因,正因为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王朝的实力,所以周边居住的胡人趁虚而入。

首先是氐人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接着是匈奴人刘渊在离石(今山西吕梁)建立前赵政权,刘渊的继任刘聪灭亡了西晋政权,先后杀死两位西晋皇帝,随后西晋灭亡。

东‍晋形势图

晋室衣冠南渡,中原大族带着依附于他们大批百姓来到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至此,中国历史开始出现两条线运行,北方开始进入五胡十六国,南方开始进入东晋。

匈奴族为首的汉赵政权灭亡西晋之后,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灭亡了汉赵,后赵又被汉人出身的冉魏灭亡,冉魏则被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灭亡。

氐人苻健建立了前秦政权,他的继任者苻坚则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以图统一天下,可惜他建立起来政权内部五胡林立,矛盾重重,淝水一败,北方迅速分裂动乱。直到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崛起,再次统一了中国北方,而南方的东晋则被刘裕建立南朝宋所取代,历史进入了南北朝。

北魏后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灭亡了北齐,再次统一北方,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不久隋朝灭亡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华夏。

杨坚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四百多年的乱世,并开创了开皇之治,《中国人口通史》说隋朝巅峰期人口达到5032万。《资治通鉴》则更是夸张,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朝形势图

隋朝的这个国力,即使到了唐朝贞观年间仍然比不上,《唐初期政区与人口》推算出贞观十三年(639年)的人口是1231万人,不及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前面四百余年的乱世,到了隋朝就这么强盛了?

国家统一,没有战争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因为战争因素损失了六分之五的人口,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战争之中,死的不是军人,而且伴随着大量的屠城行为,人口损失尤其严重。

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更是闻名的大乱世,北方汉人被胡人大肆屠杀,胡人同样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杀,光是冉闵发布的杀胡令,几天时间就杀了几十万胡人。只要天下没有归于统一,只要还在发生战争,国力就不可能强盛。

杨坚

太建九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之后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再无大规模战争。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南朝陈,统一整个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北方草原霸主突厥可汗尊隋文帝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意世为藩属。

隋文帝结束了延续四百余年的战乱,没有战争,人口就会增长,经济就会发展,国力就会强盛。

府兵制的推行

府兵制是西魏时期创立的,其来源于北魏的镇兵,北魏六镇原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六个军镇,主要任务就是守卫边境,抵御外敌,构成军镇的人员主要是鲜卑人和汉人,并且世代为兵。

北魏六镇起义动摇了其统治,因六镇起义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与西魏统治者皆来自于北魏六镇,尤其是西魏,皆出自于六镇之一的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魏八大柱国、关陇贵族集团皆出自于北魏武川镇。

宇文泰时期,西魏创立了府兵制,这是一种军兵合一的制度,战时为士兵,闲时为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训练。府兵制很好地解决了兵员、土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兵员供给、粮食供应与土地不被闲置和兼并,这也是西魏得以强大的原因,北周取代了西魏,灭亡了北齐,统一北方,正是因为府兵制。隋朝继承了北周,同样也继承了西魏的制度,这一制度延续到了唐朝。

府兵制的推行让隋朝强大起来,统一了华夏之后,隋朝开始对外扩张,西征吐谷浑,南征林邑,北震突厥,三征高句丽。府兵制保证了战争动员与兵员供给,有利于政权强大,但过度利用战争,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

均田制和赋税制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为什么隋朝这么多粮食?就是因为均田制和赋税制。

均田制是从北魏开始实行的,其主要内容是:朝廷把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归属国家,农民耕种一定的年限后,土地归属农业,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从北魏到隋朝之间,乱世居多,由于战争频繁,地多人少,很多土地无人耕种,实行均田制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土地是国家所有,不会被兼并,农民也不容易失去土地,而变成流民。

隋朝初年,数次核查全国人口,具备完善的户籍,同时由于人口增加,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粮食生产就越来越多。与均田制相配合的就是隋朝的赋税制:租调制。《通典》记载:“隋文帝霸府初开,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相次阻兵,兴师诛讨,赏费钜万。及受禅,又迁都,发山东丁,毁造宫室。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番。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调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

隋代的租调制也是采用北周之制,以一夫一妇为状,以“床”为课征单位 ,以“男”为主体。

至德元年(583年),隋朝把成人年龄由18岁调高到21岁,推迟到课税年龄,还把每年服役的日数改为20天,调绢由原来的4丈减少为2丈。开皇十年(590年),隋朝又规定50岁以上一律免役收庸,可以用布代替力役,农民在达到授田年龄后,允许有三年不纳租调,不服徭役。

隋朝的这些减少赋税的作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也是隋朝富足的原因之一。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温暖期

根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研究,隋唐时期是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从竺可桢曲线图来看,隋朝时期的温度高于现在1度左右,气温高,湿度高,降水足,有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也比寒冷期要高得多,古代温暖期时黄河流域都有大象。

根据《隋书・赵仲卿传》的记载,“于时塞北盛兴屯田,仲卿总管统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辄召主掌,挞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时人谓之猛兽。事多克济,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塞北是哪里?长城以北,从常理来说,长城以北地区本来就是干旱少雨的地区,隋朝能在长城以北地区屯田,就说明当时的气候非常温暖,有足够的雨水,农业生产发达,粮食产量自然就多,这也是隋朝强盛的一个原因。

1 阅读:51
评论列表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