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丧葬礼仪行为中的消费研究

夜阑听梦 2023-03-04 12:47:21
引言

中国人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根植于文化传承之中,并衍生出了形制各异的丧葬行为礼制和相关观念,唐代也是如此。

唐代十分重视丧葬礼制,不同民族、阶层、地域都有富有各异特色的丧葬礼仪,这些关于丧葬文化的内容是研究唐代礼制的特殊角度。不同丧葬礼制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水平,从唐代丧葬消费中,可以看到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生命观念,是研究唐代文化的途径之一。

唐代水晶棺

一、唐代丧葬消费概况总览

唐代的丧葬礼仪主要分为葬前、埋葬和葬后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要求。不同阶段的丧葬礼仪都有其各异的繁琐要求,因此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丧葬消费。

唐代的葬前礼仪主要包括招魂、告丧、洗尸、易服、停殡等流程,有部分人在仍然在世时就开始修建陵寝或者坟墓,置办棺材,也可以被划分到葬前礼仪这一范畴之中。

在葬前阶段,丧葬礼仪的主要消费集中在置办棺椁、明器等器物之上。

唐代明器唐三彩

棺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劳动人民朴实的思想之中,棺椁代表着死后的栖身之所,就像生前的房屋一样,马虎不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棺椁也被赋予了更具吉祥色彩的寓意,比如别名“寿材”,或者棺材寓意“升官发财”等等。

总而言之,棺椁在唐代的丧葬礼仪的葬前阶段消费之中,普遍是占据了主要地位的。人们都希望自己可以使用一口厚重结实的棺材,为此操办葬礼者也会不惜花费钱财,为亡者准备一口优质棺椁。

在唐代,棺椁主要分为红棺和黑棺,而且已经不再仅仅只具备盛放遗体之用。在棺椁上涂漆绘画,或者附有铜镜等装饰,都起到了美化祈福的作用,满足了唐代人事死如生的文化需求,成为了唐代人丧葬礼仪的主流消费需求。

红棺

除了被当做“居所”的棺椁之外,作为“生活用品”的明器也不能缺少。

所谓明器,就是指下葬时给去世者陪葬的器物和物品。在唐代人的观念中,“死”是与“生”相对应的,同级别的大事,即所谓的“事死如生”。因此在葬前阶段,明器也是丧葬消费中的主要支出。

这些明器主要类型以日常用品,或者去世者的生前爱物居多。富有者,可以用金玉明器或者古董文物陪葬。贫穷者,也会用一些比较便宜的日常用品随棺埋葬。以避免亡者前往阴间空有居所,而无用具。

唐代明器

在葬前阶段,唐代丧葬消费的主要内容,就集中在棺椁和明器这两方面,都是死者入葬的最基本条件。也因为其重要性,所以棺椁和明器消费是葬前阶段不可避免的丧葬消费。

在结束了葬前阶段的准备后,丧葬礼仪就会进行到埋葬阶段,从启殡开始直到封土立碑,完成埋葬死者和告别的全部内容。

在埋葬阶段,丧葬消费主要有运送棺椁和歌乐纸钱等消费内容。

首先是运送棺椁,棺椁在停殡结束后需要运往墓地,但是沉重的棺椁和随葬的明器并不是能轻易运输的,所以就会带来运送的成本和消费。

因为古代城市中,墓地基本都在城外,停殡之处距离墓地比较远,就需要用到车马。在唐代,都有专门用于送葬的魂车、方相车、棺车和供给孝子贤孙乘坐的车舆。这些车舆基本上是唐代丧葬礼仪中的必备消费,大多数人都会采用租赁的方式满足丧葬所需。

魏征

虽然在唐代丧葬礼仪中,车舆丧队已经成为惯例,但也有特例,比如唐代名相魏征,一生廉洁节俭,死后其妻子要求不要大肆铺张,租赁车舆,一切简易从事,《旧唐书》有载:

“征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

魏征的妻子认为魏征一生节俭,死后也是如此,就拒绝了厚葬,只使用了没有任何装饰的布车载棺出城。从中就能看出,在唐代丧葬文化中,车舆丧队是重要甚至必须的部分。只不过类似魏征和他妻子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会选择把这一项消费免掉。

此阶段的另一项主要消费就是纸钱冥币和歌乐队伍等出殡队伍的丧葬礼仪消费。

在唐代丧葬体系中,出殡队伍会雇佣响器歌乐班子,随着出殡队伍行进而演奏哀乐,以此显示生者对于亡者的哀思和壮大家族门面。同样伴随着出殡全过程的,还有纸钱冥币,在棺椁经过沿路洒下纸钱和冥币,也是唐代丧葬礼制的传统之一。

丧葬常用乐器唢呐

除了这两样流传至今,大家比较熟悉的习俗外,唐代出殡还有祭道礼仪,即在丧车所过沿路,设下祭品,祭奠沿路鬼神,以此祈求亡者可受鬼神护佑。祭品主要包括葡萄、柿子等水果和蔬菜,富裕者还会使用鸡、鸭、猪等肉食充当祭品,以告鬼神。

在唐代丧葬礼制中的埋葬阶段,车舆消费和歌乐、纸钱、祭品等消费,都是一场葬礼中不可缺少的。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取消掉其中某项,但是总体上,这些都是唐代丧葬消费中的主流。

在将死者埋葬完成后,到了最后的葬后阶段,丧葬消费内容就比较直观了。

葬后阶段的丧葬消费,主要包括定期祭祀和丧葬法事。

在完成安葬死者的流程后,就会由子女进行服丧守孝,即文言文中常见的“服阕”。在这个服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虞祭、卒哭祭、大小祥祭等诸多常规祭祀。这些祭祀都需要有所消费,比如祭品、丧服等。另外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会进行丧葬后的法事,通过高僧做法事祈福,寄托对过世亲人的哀思和祝愿。

古代丧服

葬后阶段的主要消费内容不再像葬前和埋葬阶段一样是必需的,消费内容的主观性很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唐代的丧葬消费主要内容,都是遵循已经成型的丧葬礼仪而进行的。但是根据阶层划分的不同,一些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差异。

二、统治阶层的丧葬消费

唐代社会稳定,国家富裕,因此统治阶层的丧葬礼仪规格远超普通人想象,其丧葬消费也远远高于唐代基准线。

唐代金棺

唐代皇帝们都有要求薄葬的遗诏,但是唐代毕竟国富民强,哪怕遵循皇帝遗诏,低调下葬,其规格依然足够豪横。《唐会要》记载:

“务从俭约,于九崾之山,足容棺而已……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李世民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定要一切从简,有个足够收殓的棺椁就足够了。但是最后经历十三年修剪的昭陵依然是富丽恢弘,珠光宝气。

昭陵

而这也仅仅只是修建陵墓,就已经动用了无数人力物力。其丧葬消费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更别说还有其他丧葬消费。

唐代皇帝的陪葬明器也极尽奢华,无数皇宫珍宝被陪葬入棺,所需的其他精巧物件和民间器物,每日动辄千件,百日不绝。所谓“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就是如此,夸张描述了皇帝丧葬的陪葬之物足以价值天下赋税的三分之一,足以见得皇帝丧葬消费之高,其消费规模堪称一国之力了。

三、平民阶层的丧葬消费

相比起唐代皇帝的丧葬消费,唐代平民的丧葬花费几乎成了牛毛针尖,不过即便是并不富足的丧葬消费预算,也依然可以满足基本的丧葬礼制。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记载了荥阳人郑克裕父亲的葬礼相关事宜。郑克裕虽然家贫,但是依然可以拿出四百钱用来购买葬具,置办棺材,以其父生前的常用物品作为陪葬,并且通过占卜选择墓地所在。最后自己拉车,没有祭道,以纸钱开路,最终完成下葬。

从郑克裕对他父亲葬礼的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平民的丧葬消费依然主要集中在棺椁、明器、车舆、纸钱等主要项目之中。而且尽管比起皇帝丧葬消费显得微不足道的那么一点钱,依然能够满足一个普通百姓的丧葬所需,说明唐代的丧葬消费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并没有多到让人无法承受的地步。

唐币

唐代平民阶层的丧葬消费虽然少,但是也能完成一个完整葬礼该有的基本流程。虽然葬具和明器并不精美奢华,但也寄托着唐代劳动人民思念亲人的朴实情感。虽然只有墓地和坟包,没有占据半座大山的陵寝,但依然让去世的亲人得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妥善的安置。从这些丧葬消费中看到的细枝末节,让人看到唐代平民重情又朴素的特质,让人心酸而又动容。

结语

唐代丧葬中的消费种类繁多,分类细致,体现出唐代丧葬礼制中的规范和思想内涵。在研究这些唐代丧葬消费时,我们不光能看到唐人对于生死之事的观念,还能看到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看到最真实的,平民的唐代到底是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唐会要》

0 阅读:3

夜阑听梦

简介:夜阑听雨方知心,大梦难眠世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