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命运——老舍《骆驼祥子》

长江新世纪 2024-03-29 10:08:22

摘自《经典就该这样读》浦宇平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能给人希望的社会。如果它不能给人希望,不能给人一个起码公平的环境,它就是一个糟糕的社会,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走到地球上的哪个角落,都是如此。

我一直在想,其实很多经典的作品,有的同学现在还不太读得懂,甚至可能现在暂时都还不太听得明白。没关系,好书从来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但一定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比如这本《骆驼祥子》,就不是一本很好读、很好懂的书。

先说作者老舍吧。按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官方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鲁迅第一,郭沫若第二,茅盾第三,巴金第四。然后是老舍和曹禺。

老舍原名舒庆春,老舍是他的笔名。他是旧时代过来的人,清朝八旗血统。从小因为父亲去世(死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的时候)而家道中落。后来出国留学、教书,在英国教中国文学。再回到国内,写作、任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老舍被批斗,自沉太平湖,享年67岁。

因为是旧时代过来的人,老舍在文字上有老底子,基本功扎实。而在思想上,老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因为生活在中国最为积贫积弱的年代,老舍对生活在底层的穷困的中国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悲悯,他的创作离不开这些人。而在思考和描写这些人的时候,老舍也逐渐意识到,人要改变命运,很多时候是要依赖时代的。如果这个时代不给人机会,那么时代中的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也就是说,老舍的思考进了一步,从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同情弱者,到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著名的《茶馆》《骆驼祥子》,都是老舍思想上这一特点的体现。

第二个特点是,在思考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老舍发现了自己身上旧时代的遗存,他希望自己能有更“进步”的思想,希望能改变自己,去迎接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界、新时代。可同时,矛盾在这里出现了:他改变不了。这在老舍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他努力去改变自己,可最终,改变不了。因为想改变而改变不了,老舍也很失望,甚至很痛苦。这是老舍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矛盾的地方。比较典型的是《断魂枪》这篇小说,沙子龙最后的“不传!不传”其实正是老舍的心声。他身上有一些很古老的传统的东西,甚至那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放在如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我们当然都能包容。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舍因为这些,自己也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说说《骆驼祥子》吧。

祥子是一个—怎么概括呢—祥子曾经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和憧憬,也非常有干劲的年轻人。他虽然没有文化,只能干体力活,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力车夫,但他很认真很努力地去生活,用苦力去换钱,换更好的生活,换未来的希望。

你知道,人最宝贵的是希望,不论遇到多大的磨难和挫折,只要希望还在,人就有奋起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也就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但是,希望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让人知道,我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那么自然,人就容易满怀希望。可如果,环境不给你希望呢?如果不论你如何努力,最后你所处的环境都只给你死路一条呢?

摆在骆驼祥子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

祥子其实很努力,不论天气怎样,他天天出车,对未来满怀期待,盼着每天省吃俭用多出车,凑够了钱可以自己买辆人力车,就不用再每天交租。整整吃了三年苦,他熬下来了,他不觉得苦。

因为高兴,胆子也就大起来;自从买了车,祥子跑得更快了。自己的车,当然格外小心,可是他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的车,就觉得有些不是味儿,假若不快跑的话。

可就在眼看着好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出事了:

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

……

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祥子之所以被叫作骆驼祥子,就是从这次被抓走又逃回来开始的:

看见的还是黑暗,可是很清楚的听见一声鸡鸣,是那么清楚,好像有个坚硬的东西在他脑中划了一下。他完全清醒过来。骆驼呢?他顾不得想别的。绳子还在他手中,骆驼也还在他旁边。他心中安静了。懒得起来。身上酸懒,他不想起来,可也不敢再睡。他得想,细细的想,好主意。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他的车,而喊出:“凭什么?”

……

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得像皮糖似的。恐怕就是在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不过,三条牲口才换了那么几块钱,而自己倒落了个外号,他觉得有点不大上算。

祥子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吗?当然不是。他很快就振奋起来,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继续省吃俭用,继续凑钱,买新车!

这次,命运女神会眷顾他吗?

老舍用他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现实主义的笔法,向我们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在旧时代,原本奋发有为的青年,如何被现实一步一步打败,到最后,自甘堕落的过程。对,《骆驼祥子》没有happy ending。

五六年级第一次读《骆驼祥子》的时候,我的小心脏成天跟着祥子的命运起伏。我还记得,那是暑假,大热天,我捧着一本很老版本—老得书页都泛黄的书,心情如何地跌宕。那时候我也不太知道深阅读,被祥子的命运深深吸引,随着他高兴,随着他痛苦,内心深处,大概也和祥子一样,盼着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童话里,不都是有一个美好结局的吗?

最后全部读完,把书合起来的时候,我坐在阳台上,怅然一声长叹。好端端一个祥子,怎么就活成这样了?可是,他做错什么了?凭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平?凭什么?!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能给人希望的社会。如果它不能给人希望,不能给人一个起码公平的环境,它就是一个糟糕的社会,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走到地球上的哪个角落,都是如此。

读到这本书,听到平哥节目的各位,生在21世纪的中国,你我是幸运的。我们也许都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但至少,在眼下的中国,我们有相对公平的机会—至少你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用读书、用高考来改变你人生的轨迹;我们也有公平的机会去追求未来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可以创业做生意,可以读书做学问,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和未来,而不用担心我们所处的环境随时可能夺走我们拥有的一切。社会不可能处处公平,但只要机会公平,只要社会稳定,生活就充满希望。

祥子生活的时代过去了。希望那样的时代永远不要再来。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论在怎样的时代里,都要像祥子一样用力地活着。对,没有什么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哪怕再好的时代给了你再好的机会,不努力,你也是一无所有。

共勉。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