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开篇)宋史最扑溯迷离的皇位传承,到底谁想废除宋哲宗

惊心鸟 2024-05-15 12:02:02

由于宋神宗赵顼英年早逝,去世时才三十八岁,所以年仅九岁的皇太子赵煦登基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赵煦年纪太小,无法掌管国家朝政,所以让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这次皇位传承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各种史书上也记载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扑朔迷离。至今为止,史学界对这次皇位传承发生的事情依旧存在争论。其中最大的争议是,在宋哲宗赵煦即位前有人想废除赵煦的皇帝位,拥立赵顼的弟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虽然后来因故没能成功,但到底是在谁的主导下干了这事却是众说纷纭。

按照史书的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宋神宗赵顼病情恶化之后,他自知时日无多,便招来宰相王珪商讨皇位传承的事情。经过商议后决定,立第六子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并改名叫赵煦,也就是后来的宋哲宗。于此同时,另一位宰相蔡确并不支持赵煦,和起居舍人邢恕谋划拥立赵顼的弟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他们想通过皇太后高滔滔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操作,但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然后他们又散步谣言,说王珪和高滔滔密谋立雍王赵颢为皇帝。接着蔡确邀请王珪到家试探,只要他们王珪有拥立赵颢之意,便立刻杀之。

结果是王珪言辞拒绝拥立赵颢,坚持拥立皇太子赵煦。蔡确拿不到王珪的把柄,只好放了王珪,然后在外面大肆宣传自己拥立赵煦。赵煦即位后,以为蔡确和邢恕有定策之功,对他们大加赏赐。据说后高滔滔知道这个事,非常愤怒,便将蔡确和邢恕夺去官职,降罪外放为知州。

这个皇位传承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被收录在包括《宋史》在内的宋朝重要史书中。如果只是看故事发生的过程和情节,似乎没有什么毛病,只是简单的皇位争夺。可是如果结合道当时的政治环境,却发现这里面有着极大的漏洞和疑点,从这些地方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首先需要确定的一点是,当时正是处于宋朝新旧两党争端最为激烈的时候。由于宋神宗赵顼推行变法改制,新党在朝廷中得势,旧党大多被驱逐出朝廷。当时的两个宰相中,蔡确是新党的首领,是变法改制的支持者。王珪虽然不是旧党,但也是保守派,只是在两党争端中处于中立地位。参与这次皇位传承的决策中,皇太后高滔滔是旧党的后台,她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儿子赵颢和赵頵,都是激烈反对改革的权贵。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这些人都积极向赵顼施压,逼其罢免王安石。而赵顼也一度承受不住压力,将王安石罢相。

蔡确作为新党的首领,是站在旧党对立面的。在这次皇位传承中,他肯定要推举支持变法的皇帝上台,至少不能是反对变法的旧党保守派。赵顼是积极支持变法革新的皇帝,从即位后重用王安石开始,就在积极推行变法。王安石辞职后,赵顼直接跳到前台,亲自主持了元丰改制。以赵顼的意愿,肯定需要变法持续下去,这样才能让宋朝扭转国力日渐衰败的颓势。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儿子才九岁不能掌权,肯定会给儿子留下支持变法的班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赵顼理应是倾向于蔡确,而蔡确理应支持赵煦。

因为赵顼只有支持蔡确,新党继续在朝廷掌权,他在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中的政治成果才能保留。如果新党退出朝廷,旧党官员起复,赵顼一辈子的努力将付诸东流。蔡确支持赵煦是必须的,因为换了赵颢上台不可能继续重用新党。从高滔滔到赵颢,这对母子都是强烈反对新法的,各种给赵顼的改革下绊子。赵颢上台必然会导致旧党起复,等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旧党大佬回到朝廷,蔡确还能维持现在的局面么?而且这些大佬都是蔡确借用相州案贬官外放的,他们回到朝廷难道不报仇雪恨?

因此,从党派之争的利益观来看,蔡却不可能拥立赵颢和赵頵,而他和邢恕找高公绘、高公纪谋划就更加离谱了。作为新党首领,与旧党贵族的矛盾是极深的,他们去找旧党的外戚贵族商量改皇帝的,这不是授人以柄么?蔡确是从两党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最终通过相州案打击了司马光、吴充、文彦博等旧党要员才坐稳了宰相的位置。他们之间可以说是仇深似海,双方在皇位传承中明争暗斗,有什么合作的余地?而且这事一旦被高滔滔知道,对于蔡确和邢恕而言是死罪,不是简单的罢官外放知州就能逃脱罪责的。

但是以高滔滔后来起复旧党,废除新法,大肆迫害新党官员的狠辣手段,居然没将蔡确和邢恕处死,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蔡确和邢恕罢官外放的情况看,明显高滔滔没有什么证据,只能搞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其贬官。所以站在两党斗争的角度,蔡确和邢恕是不可能如此操作的。

站在高滔滔家族的利益上,拥立赵颢肯定比拥立赵煦划算,高家两兄弟居然拒绝了,也很不可思议。高滔滔的家族非常显赫,祖上是宋真宗赵恒时期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高琼是宋朝开国元勋,后来进入宋太宗赵光义藩邸,受到赵光义的重用。在宋真宗时期,高琼成为宋朝禁军第一人。

从高家的历史上看,他们一直是宋朝保守势力的核心力量。早在高琼时代,高家就与保守势力的前身北党有着密切的利益链关系。在辽国大肆南侵中,正是高琼和北党领袖寇准联合掌握兵权,强行绑架了宋真宗赵恒,迫使其北上御驾亲征,然后才有了澶渊之盟的战争与和谈。宋仁宗赵祯年间,北党领袖吕夷简当政,北党渐渐演化成了保守势力,成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破坏者。后来宋神宗赵顼即位后,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这股保守势力就把矛头对准了王安石。后来政治斗争白热化,保守势力被司马光和冯京改组成了旧党。

旧党形成后,一方面是在朝廷和王安石、吕惠卿等改革派官员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就是走后宫路线向宋神宗赵顼施压。后宫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另一条就是皇太后高滔滔。而高滔滔的丈夫宋英宗赵宗实本就是保守派扶持起来的皇帝,所以高滔滔在宋英宗去世后成为了保守派在贵族中的领袖。正是有着这些历史渊源和利益链,所以高滔滔是强势反对变法的。但因为赵顼的一意孤行,旧党在斗争中失势,变法才得意顺利推行。赵顼去世后,高滔滔作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必然会让司马光等卷土重来。

为了达到这个政治目的,皇帝位上坐的最好是反对变法的人,雍王赵颢就是最佳人选。赵颢在变法中损失极大,很多利益都被变法剥夺了。为此他多次进宫向母亲哭诉,也借此向哥哥赵顼施压。如果蔡确要拥立赵颢,高家的人高兴还来不及,为什么会反对呢?如果赵颢能够登基称帝,那推翻新法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高滔滔年事已高,就算硬挺着也坚持不了几年。而赵颢才三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如果让赵颢当皇帝,对于新党来说是莫大的打击。高家借此不但继续掌握后宫大权,而且继续领袖北宋将门。

站在宋朝皇位传承的角度,史书上记载的传位过程也是漏洞百出的。按照宋朝法律,必然是两个宰相和枢密使、起居舍人、翰林学士都要在场的。蔡确是宰相,邢恕是起居舍人,这两人是立储的关键见证者,但史书上却没有这一幕,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尤其是邢恕,他是赵顼的心腹,是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不但担当着修撰帝王起居注的责任,而且是圣旨遗诏的起草者。没有他在场,赵顼的传位诏书就不具备法律效力,赵煦的皇位就不合法。而且邢恕作为赵顼的心腹,又不是旧党官员,又有什么理由反对赵煦继承皇位呢?

可以说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整个事件是非常荒唐的。蔡确和邢恕似乎在自己找死,把脖子王旧党的刀刃上递。旧党又谦虚得不得了,黄金财宝掉到面前都不眨眼一下眼,仿佛似金钱如粪土。如果真的双方这么相处,哪里会在熙宁、元丰年间斗得你死我活?如果是这种情况,后来元祐更化中旧党为什么会大肆迫害新党官员,搞得不死不休?因此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态势分析,史书上的记载明显是被人篡改过的,目的就是甩掉这次皇位传承中有人意图废除宋哲宗赵煦的皇位,企图拥立雍王赵颢的历史罪责。

那么这次谋划废除赵煦的人是谁?经过各方面的史料分析,很可能是太皇太后高滔滔。从政治利益上看,高滔滔有着足够的作案动机。从权势和地位上看,她有着极佳的行动条件。而且宋神宗赵顼确定传位给赵煦时,高滔滔并不在现场,这说明她无力面对面干涉立储,只能在背后捅刀子。她为宋英宗赵宗实生了四个儿子,除了宋神宗赵顼外,赵颢、赵頵都是她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比让孙子继承皇位靠谱得多,也更容易控制。尤其是孙子年龄不够的情况下,平白无故的多出一个向太后分权,高滔滔难道不别扭?

从后宫的权势上看,高滔滔也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高滔滔的权势欲特别重,她刚当皇后就和当时的皇太后曹氏争权,闹的后宫乌烟瘴气。尽管曹氏还是她的姨妈,她是曹氏一手带大的,却丝毫不念旧恩,典型的白眼狼属性。后来赵顼娶了向皇后,高滔滔又与向皇后不合,各种排挤打压。

向皇后不敢与高滔滔相争,只能退一步委曲求全。最关键的是她看不上赵顼的嫔妃朱氏,而朱氏的儿子赵煦却要当新的皇帝,以她的性格能善罢甘休么?实际上就在赵煦即位后不久,按规则给赵顼的嫔妃升位时,朱氏并没有成为皇太后,而是成了皇太妃,这是完全不符合宋朝礼仪的。

皇帝的母亲没有成为皇太后,而是成了皇太妃,这是对皇权莫大的侮辱。高滔滔这么操作,实际上就是欺负赵煦年幼,无力为母亲争取合法的地位和利益。后来邢恕上书为朱太妃讨公道,希望晋升为皇太后,却遭到了高滔滔的权势打压。高滔滔借故将邢恕贬官外放,离开朝廷去地方上当知州。从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高滔滔是整个事件最为重要的操盘手,没有她的操盘,是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的。只是作为中立宰相的王珪不支持她的提案,最终还是让赵煦顺利即位。因此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这事是高滔滔和两个侄子一手策划的。

可能是因为消息泄漏,使得案子搞不下去了。他们想通过施压,让王珪支持这个提案,但王珪明确表示反对。最终两个宰相的坚持下,赵煦顺利登基即位,是为宋哲宗。宋哲宗即位三个月后王珪去世,朝廷的权力架构失衡。高滔滔因为是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所以利用权势打压贬谪了蔡确和邢恕,调回旧党要员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由此开始了废除新法的元祐更化。但这样的事情毕竟是不光彩的,也是高滔滔的污点,所以掌权后便修改史书以掩盖真相。她让人在史书上把脏水泼给蔡确和邢恕,以掩盖自己的罪责。

但史书这种东西,掩盖起来也是不容易的。有句话叫,说一个谎话,要一百个谎话去圆谎。这种事关皇位传承的案子,史官也不是敢轻易修改,一旦发觉就是死罪。所以史官一般就是瞎糊弄了事,即便被人发现也罪不至死。所以有关宋哲宗皇位传承这段搞得扑溯迷离,很多地方似是而非,让人一看就漏洞百出。由此可见史官也不是真心诚意支持高滔滔的,而是为了生活吃饭,迫不得已才按照他的要求写,算是明哲保身。后世读书人看了这段历史,只要认真思考,都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必然会进行讨论和追根溯源。

0 阅读:14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