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灭蜀后钟会担心自己“功高难赏”而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谋反

史海撷英 2024-02-20 16:54:06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带领大军进攻蜀汉,战事初期非常顺利,然而随后则变得诡异起来。先是钟会囚禁了诸葛绪,又要召回邓艾;邓艾在绝境中奇袭成都,迫降了刘禅;随后邓艾一改之前反对伐蜀的态度,上表要求伐吴,这让司马昭很不高兴;再之后钟会一路从剑阁关赶到成都,刚到成都就突然宣布要造反;可是造反的种种安排又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最后被乱兵杀死,而司马昭居然宽待了他的家人;反而是什么都没有做的邓艾被杀死,子孙也过得极惨。

事有反常即为妖!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

钟会之乱是钟会在新亡的蜀汉将领姜维的帮助支持下,于咸熙元年(264年)反对曹魏的一场起事。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占据蜀汉,遂陷害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最终,邓艾被杀,叛乱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而刘寔是汉章帝第5个儿子刘寿的后代。“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寔曰:‘二将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寔之先见,皆此类也。”

当时的魏国内部曾发生了一场叛乱。司马氏的掌权人司马师在平叛过程中,受到惊吓,旧伤复发而死。魏帝曹髦觉得这是一次翻盘的机会,于是他暗中制定了翻盘的计划。不巧的是,阻止曹氏重新执掌朝政的人,正是钟会。在他的帮助之下,司马昭顺利接过了兄长司马师的权力。但此时的魏国内部,经过这次内乱,似乎隐隐分为了两派。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司马昭决定通过战争来缓和一下。从这方面考虑,司马昭此举和昔日诸葛亮北伐,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就这样,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总览讨伐蜀汉事宜。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邓艾竟然带两千兵马偷渡阴平,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进而一鼓作气拿下了蜀汉。

景元四年(263年)10月,绝境中的邓艾决定孤注一掷,翻过高山,走阴平小路,绕到剑阁关后面。他的本意是进攻涪城,然后逼迫姜维从剑阁关撤军回救,减轻关前钟会大军的压力。

涪城在成都的东北,距离成都300里。如果邓艾兵临涪城,确实能给成都的刘禅和剑阁关的姜维很大的压力。

邓艾

邓艾想的很简单。出兵前他不同意出兵,因为蜀汉确实没有肉眼可见的弱点和可战而胜之的破绽。但既然出兵了,那么一切就以取得最大战果为最终目的。在阴平,诸葛绪因为“畏敌不前”下狱,那么邓艾就要改变这个罪名,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地位。翻过群山,打下涪城,威胁成都,就可以让一切可能有的责难都烟消云散。

邓艾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想的就是怎么取得更多的战果。而且,当他后来纳降了刘禅进入成都后,更是上书司马昭伐吴,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但是,钟会和钟会背后的司马昭并不这么想。剑阁关前的对峙,其实就是一种姿态,等待一个可以体面撤军的机会。洛阳里司马昭已经称公了,下一步的战场在朝堂而不是边疆。于是,当邓艾率领三万人出现在江油城下时,剑阁关前的钟会与成都城里的刘禅一样的紧张。

先来看一眼邓艾的逆天行动到底是怎么做的。

景元四年(263年)10月,邓艾率部穿越阴平小道,用一个月的时间走完了700里的无人区,一路皆是悬崖峭壁。史载邓艾凿山通道,搭路造桥,遇到绝险处,邓艾身先士卒,裹上毡毯,从悬崖上滚下,将士都爬树攀岩,终于到达江油关。守关的蜀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此时邓艾在江油。眼前是涪城,过了涪城就是成都。刘禅惊慌失色,急忙派诸葛瞻前往救援。因为在这之前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虽然姜维的动态并不能符合蜀汉君臣们的预期,但大致方向并没有错,姜维把钟会的部队阻挡在剑阁关外面,且钟会即将粮尽退兵。刘禅自以为稳如泰山,于是并没有调集防守南中的霍戈部和防守永安的阎宇部,成都内外都是卫戍部队,战斗力不强。突遇险境,蜀汉一下子面临无兵可派的局面。

诸葛瞻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的黄崇建议诸葛瞻立即赶往江油,不要让邓艾的部队突入成都平原。但是,诸葛瞻对手下士兵的战斗力非常不放心,倘若被击破,那么成都将再无可用之兵。因此诸葛瞻并没有迅速进兵,而是驻守在涪城,派先锋与邓艾部交战,果然一败涂地,诸葛瞻无法,退往绵竹关,这已经是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关隘了。

邓艾火速进兵绵竹,也顾不上联络钟会。他劝降诸葛瞻没有成功,派他儿子邓忠以及军司马师纂进攻诸葛瞻,初战失利,邓艾大怒,要斩邓忠和师纂,被众人劝下,再次进攻,攻破绵竹关,杀诸葛瞻。与诸葛瞻一同阵亡的还有他的儿子诸葛尚(也就是诸葛亮的孙子)、黄崇、张遵(张飞的孙子)、李球(李恢的侄子),这些都是蜀国的“二代”甚至“三代”,和分属魏吴两国的同样为二代们的曹爽、贾充、诸葛恪、孙峻比起来,他们真正做到了“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体现了刘备巨大的人格魅力,并成为蜀汉这个国家得以生存的根基,在1700多年后还能让人感慨万千。刘禅向邓艾投降,同时派出书信让所有官吏都投降。姜维投降了钟会。

邓艾是荆州新野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邓艾曾经和刘备在一个城里生活了7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当刘玄德携民渡江时,刘备是否注意到了这个10岁的少年?而这个少年在多年后一手覆灭了他所建立的国家,纳降了他的儿子。实际上,发现并大力提拔邓艾的却是司马懿。

邓艾从小家贫,在曹操时期还能凭借其才华崭露头角,但是到了曹丕之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出身寒门的他自然感受到周边的压力,再加上他口吃,与好清谈重玄辩的魏晋风气相比,口吃和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使得邓艾始终不能进入司马家族的核心圈子。在出身决定一切的社会,这是无可奈何之事。邓艾虽然是司马懿所提拔的,但并不是能与之商议机密的亲信。

邓艾出生于建安二年(197年),钟会出生于黄初六年(225年),贾充生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师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昭生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从这些数字可知,邓艾基本上属于司马氏兄弟上一辈的人,司马昭更愿亲近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钟会、贾充们,却对邓艾始终心存提防。

邓艾

邓艾成名已久,功劳显著。当司马昭开始和钟会密谋他们的“伐蜀”计划时,如何驾驭这些并不能完全信任的功勋卓著的将领,成为摆在司马昭面前的一道难题。《三国志》里记载,邓艾纳降刘禅之后,“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这些举措是在特殊时期非常正确的政治举措,可以迅速安定民心,稳定当前局势。但是上述的这些,连同邓艾自己翻越阴平无人山区奇袭成都的军事行为,并没有事先征得伐蜀主帅钟会和钟会背后的司马昭的首肯。这就出事了。

邓艾的“专擅”问题大吗?大!严重吗?真的很严重。

伐蜀的军事行动,钟会是总指挥。在邓艾逆天之前,取得最大战果可以回洛阳献礼的也是钟会。现在突然蜀汉莫名其妙地就被邓艾灭了,与之相比,钟会的拿下汉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地拿下,还有两三座城控制在蜀汉将领的手中)就显得可笑和不值一提了。这造成了钟会、邓艾关系的急剧恶化,并为以后邓艾的悲剧埋下伏笔。

在景元四年(263年)12月,司马昭表彰邓艾灭蜀大功,封他为太尉。邓艾回信表示要伐吴。可以理解成灭蜀之战让邓艾看到了统一全国的机会,于是以为这可以和司马昭想到一块。但司马昭连蜀汉都不想灭,更不要说伐吴了。

邓艾说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司马昭非常不满意,这个时候伐吴,不是诚心添乱吗?于是让卫瓘劝诫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

这已经可以算是公开的批评了,然而邓艾还是没有当回事,也许他认为自己至公无私,也太单方面相信司马昭和自己的关系。总之就是,邓艾非但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上表请罪,反而又说:“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

邓艾的回信牵动了司马昭敏感的神经,使之对邓艾的猜忌进一步加深。钟会本来就带着镇住邓艾的目的,没机会时还要想办法创造机会,现在有了机会更加不能错过。恰逢其时的与卫瓘、师纂、胡烈一起写信告知司马昭邓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想要谋反。

在邓艾第一次攻打绵竹关时,师纂和邓忠被诸葛瞻打败,邓艾要斩二人。师纂这口气一直没出出去,有机会咬邓艾一口那是求之不得。这就是钟会搞掉邓艾的“阳谋”,师纂是司马昭的人,是司马昭插在邓艾身边的一颗钉子,连他都说邓艾要谋反,那就不怕司马昭不信。

于是司马昭下令把邓艾用囚车押回洛阳,此时刚刚景元五年(264年)正月,距离封邓艾为太尉的那道诏书还不到一个月。

钟会在“淮南二叛”时开始崭露头角,并在傅嘏死后迅速成为司马家的谋主,在他最后宣布谋反的那一刻之前,一直都是司马家的铁杆。钟会和当时的世家子弟一样,也是一个名士。钟会从小便很聪明,颇有才气,而且“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当时不少人都非常看好钟会,王独就称钟会为“王佐之才”,甚至还有人把他比作张良。当钟会见到姜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这句话显然是一句褒义的话,说明在钟会心中,诸葛诞、夏侯玄这二位司马家的背叛者却是非常正面的形象,而且把姜维提升到比他们还要高一档的存在,更是对姜维的一种认同。魏晋时期的文化圈其实是一切政治背后的推手,甚至可以高于政治,同属于一个文化背景的人物,即使身处政治对手,但彼此都怀有非常高的认同感。比如夏侯玄,要政变推翻司马师,晋朝祖宗辈的政治敌手,但一直到了东晋,仍有外戚庾亮仍以夏侯玄自比,可见后人对其的推崇,并不因政治立场而改变。

钟会

《晋书》里说“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也就是说,家学渊源善搞阴谋的司马昭都不相信钟会会谋反,在这种情况下,硬要说是姜维忽悠的,是非常缺乏信服力的。

那么就把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景元五年(264年)二月初一的全部事件列一下。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二十一,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钟会上表司马昭说灭蜀成功,司马昭下令把原益州分成梁州和益州两部分,准备钟会、邓艾二人一人各领一州;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二十四,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司马昭借天子名义正式下诏封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下旬某日,也许是二十四日同一天,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邓艾上书要伐吴;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下旬某日,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司马昭告诉卫瓘,让他劝邓艾以后注意,任何事情都不要自作主张;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下旬某日,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邓艾再次上书要伐吴,同时为自己辩解。钟会、师纂、胡烈都密告司马昭邓艾有反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初一,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司马昭正式下令让邓艾进囚车;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初三或者初四(《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述不一致),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带皇帝驻扎长安;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上旬某日,邓艾在成都,钟会、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长安。卫瓘去成都,囚禁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邓艾(囚车)、卫瓘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钟会、姜维到成都。钟会令邓艾出发,钟会收到司马昭的来信,说自己在长安;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六,邓艾在途中,卫瓘、钟会、姜维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钟会矫郭太后遗诏起兵谋反;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邓艾在途中,卫瓘、钟会、姜维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钟会、姜维死于乱兵之中。卫瓘派田续追上邓艾囚车,杀邓艾父子;景元五年(264年)二月初一,卫瓘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司马昭下诏特赦在蜀地的将士。

钟会正月十五才到成都,正月十六猝然发难,而且在这之前,按照史书的记载,都是大后方的人预言钟会要谋反,但所有的预言都是根据钟会的性格做的推断,必要的直接谋反证据是一件也没有。但是和钟会一起在前线的将领们,他们分别是夏侯和(夏侯霸的弟弟)、羊琇(辛宪英的儿子,羊祜的堂弟)、杜预(位列武庙的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卫瓘(西晋名臣),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人精?然而这些人都没有预感到钟会要谋反,而当钟会把他们关起来矫诏发难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不知所以。所以,要说钟会早有反心,他搞掉邓艾就是为了抓兵权,这是说不通的。

而且钟会此人极为聪明,也许情商略显不足,但断不会做出手握大军就上头了,准备做刘备第二这样的事来。钟会此时的举动看上去更像是狗急跳墙。

那么忽略了什么吗?正月十五日,司马昭给钟会来了一封信:“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钟会的求生欲不可谓不强,他甚至在大军开拔之时,便已经采取自污的手段了。据《三国志》记载:“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许仪乃是许褚之子,但钟会却不由分说斩杀了他。此举看似鲁莽,实则是钟会为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此时的钟会,确实没打算立功,他甚至还有退兵的打算。“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钟会

钟会出征时杀的第一个人是许仪,在剑阁囚禁的是诸葛绪。如果钟会是“心向魏国”的忠臣,如果钟会初入蜀地就存了谋反的心思,他需要做的是“施恩”以笼络将领而不是靠铁血去对他们示威。

真正迫使钟会谋反的恰恰是司马昭的那封信。

司马昭为什么要写那封信给钟会?司马昭并没有逼反钟会或者预感到钟会要谋反的意图,他的想法其实就是真的担心钟会搞不定邓艾。蜀汉初降,如果不能以雷霆之势拿下邓艾,引起了内乱,那么大家灰头土脸的,影响到自己称王就不好了。于是,他才带皇帝一起去长安。而且那十万兵应该是虚的,调兵遣将不是玩游戏一枚指令,需要各方面运转起来,十万兵的粮草后勤不是个小数目,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根本办不完。司马昭正月初三/初四带兵去长安,在此之前推15天,十二月二十日前后,他连邓艾都没找到合适的借口拿下,正要准备封为太尉,又怎么会突然准备10万人的吃穿用度呢?

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后,司马昭收到战报,蜀汉灭了。刚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喜出望外,这简直是意外的收获。于是立即准备加封将领。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册封,不久收到了邓艾的回信,生性多疑的司马昭觉得这是一个拿下邓艾的好机会,于是开始准备囚禁邓艾的诏书。“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到了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初三/初四,担心万一邓艾不会束手就擒那么就不好办了,于是动员皇帝一起去长安,准备给邓艾施压,同时给钟会写了一封信,让钟会好好做,自己在长安等钟会。唯恐钟会不放心,于是吹牛说还带了10万大军。这下就全都说得通了。

但是坏就坏在了那封信上。聪明的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遇事爱多想。钟会灭蜀这一年38岁,还不到40岁就已经是三公之一的司徒了,自己是不是太让相国为难了,以后还怎么封赏自己?站在他的角度,既然封无可封,那就杀掉好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患;自己这边有十多万人,邓艾才3万,自己足以对付邓艾,为什么相国要准备十万人?他的用意难道不是我吗?既然这样,不如放手一搏。“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姜维

以钟会之明,他当然清楚自身的处境。姜维也看穿了钟会的心思。姜维见钟会时,旁敲侧击:“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钟会答:“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

正月十六日,钟会把众将召集到蜀汉宫殿,假称自己有郭太后(就是当年决议要立曹髦的郭太后)遗诏,要废除司马昭。众将皆不听。钟会就把大家全关了起来。第二天正月十七,被关押中的邓艾的部将胡烈传出消息,说钟会要杀掉所有士兵。一时城外士兵群情激愤。姜维建议钟会杀掉所有关押的将领。钟会犹豫不决。到了正月十八日,“十八日日中,烈军兵与烈儿雷鼓出门,诸军兵不期皆鼓噪出,曾无督促之者,而争先赴城。时方给与姜维铠杖,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有顷,白兵走向城。会惊,谓维曰:‘兵来似欲作恶,当云何?’维曰:‘但当击之耳。’”

以上就是《三国志》里记述的钟会之乱的全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钟会根本就是没有准备的仓促迎战。比如要关押所有将领,那么就要严防死守,结果不光没守住,连消息居然都传到城外去了,这样的安保措施简直匪夷所思。还有,钟会直到最后魏兵打进城才给了姜维武器,在这之前虽然尊重名士,但该有的防备一点没放松。这也不像是《三国志》里写的那个“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只能说,这是一个命运开的玩笑。

司马昭日后的举动很能说明问题。谋反的大罪,比如毌丘俭、诸葛诞,都是诛三族。而司马昭面对钟会的家人时非常手软,仅仅是处死了钟会的养子钟邕和钟毅,放过了钟家其他人。这一方面是因为钟会的哥哥钟毓曾经向司马昭说自己的弟弟心术不正,另一方面想必也是因为钟会的“谋反”,司马昭明白这其实就是一场意外。

那么司马昭真的没有怀疑钟会的心吗?以司马昭的心思,多少还是会有一点的。不过这不用大惊小怪,也是人之常情。从最初伐蜀的将领分配就能多少看出:他用师纂监视邓艾之余,还让卫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而且单独给兵千人,使得卫瓘独立于钟会、邓艾之外,成为监视他们的第三股力量,三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互相掣制的关系。当最终邓艾、钟会都死掉后,这无疑是对司马昭来说最好的结果。

钟会

顺便说一下,钟会39岁快40的人,居然没有儿子,不光没有儿子,估计连老婆都没有。他的两个养子其实都是他的侄子,自己和哥哥的关系很差。这么一个人,之前一门心思跟着司马家干,完全不顾个人的生活,居然最后是以谋反作为最终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钟会谋反的故事到此结束。这是一个包含着种种阴谋、陷害、误会、猜疑、背叛、无辜的漫长的故事,一个由于曹髦的被杀导致的一个国家灭国的“偶然导向”的悲剧,一个充满着悲壮的冤杀和无奈的谋反。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4-03-21 15:09

    邓艾是南阳人,怎么成荆州新野?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