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面瘫竟是脑瘤作祟,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使用手术机器人精准切除

长江日报 2024-02-20 18:11:26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0日讯 2月20日,38岁的曾女士身体恢复顺利,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舒凯教授肯定地告诉她,上班完全没有问题,平时注意休息好。听到这个消息,曾女士非常开心。

七个多月前,家住武汉的曾女士喝水呛咳,吃东西有无法下咽的感觉,声音嘶哑,说话费力。她以为“咽炎”发作,就在家附近的医院治疗,谁想病情越来越重,连流食都无法吞咽,左脸还“瘫”了,两边脸不对称。曾女士及家人吓坏了,赶紧到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医生为患者看诊。

通过磁共振检查,舒凯发现曾女士左侧颈静脉孔区占位性病变,像哑铃一样,与周围神经血管交织地卡在一起,考虑为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建议立即入院手术治疗。

神经鞘瘤多为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多为孤立柔软肿块,早期通常无自觉症状,不易察觉。随着病变体积增大,可压迫鞘膜内及周围的神经组织,引发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或疼痛等症状,还会引起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脑积水等症状。

“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可完全切除神经鞘瘤,复发也较少。”舒凯介绍。

通过术前影像资料多模态3D重建,发现曾女士的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并向颅内外生长,肿瘤与周围的动静脉及神经组织如同“九连环”般卡扣在一起。如何制定最佳手术路径,保证在最小损伤下精确切除病变,同时全面地保护正常神经及血管等结构是舒凯团队考虑的首要问题。

医生为患者手术。

2023年9月12日,曾女士入院后的第三天,舒凯团队历经7小时,为其顺利实施颅底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精准切除神经鞘瘤。术后第三天,曾女士声音嘶哑基本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也好转。术后21天,曾女士声音及吞咽功能恢复正常,面瘫也消失了。

舒凯说,曾女士的手术是按“脑功能保护手术中智能/精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体系来实施。通过采用神经外科智能手术机器人,神经影像多模态3D重建技术、3D打印技术等对丘脑、基底节、脑干等功能区脑肿瘤及颅底深部病变实施精准术前、术中定位,并根据病变性质、手术路径、三维重建模型的全面信息制定最佳手术策略,规划切除区域及范围,最大程度地保障脑肿瘤的切除效果,同时显著降低脑肿瘤手术并发症,最终实现脑功能保护及手术疗效的双最佳。同时,根据不同类型脑肿瘤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评估脑肿瘤的恶性生物学性质,并依据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后续个体化治疗策略。正是在这个智能、精准体系的保驾护航下,曾女士的手术效果达到最佳,手术并发症降到最低。

据悉,2013年5月,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创新性提出并应用此体系开展相关手术。将神经外科手术引入到智能、精准神经外科时代,最大程度保护脑及神经功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疗效,同时大大减少手术并发症,已成功应用治疗千余例脑肿瘤患者,受同行认可,现正向全国大范围推广该应用体系。(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田娟 齐剑东)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