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明太祖朱元璋面前红人,后率文臣投降朱棣,最终却服毒自尽

楚风文史 2024-05-19 00:40:2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w

前言

茹瑺,一个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备受青睐的红人,却在后来的命运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转折。他曾率领文臣投降朱棣,最终却选择了一条令人震惊的路。

那么,茹瑺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洪武重才、建文弃用、永乐重用却又败亡,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暗涌?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位明朝文臣的传奇人生。

一、少年得宠,成就辉煌

茹瑺,字良玉,号恕庵,湖广衡山人。自小便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连相人者看到他时也断言必定能封侯为伯。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茹瑺在六岁便能背诵千家诗,十岁就能熟读儒家经典《大学》《中庸》。正因为如此,他在十六岁时便被选进了国子监,成为陪伴皇太子、皇子和王孙们读书的学生。

国子监可以说是明朝的最高学府,入选为贡监的茹瑺可谓天资聪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更为神奇的是,茹瑺与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一段神奇的渊源。

据载,在洪武七年的一个夏夜,正在批阅奏折的朱元璋突然感到一阵清香,睁开眼睛竟见一位青年书生跪在床前,声称自己是"南岳神",前来辅佐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在国子监听讲时,就在一群学子中看到了这名青年,赶忙将其唤来,得知他正是来自南岳衡山的茹瑺。朱元璋大喜,认为这是天赐的贤臣,于是立即赐予茹瑺承敕郎的职位。

从此,茹瑺开启了他在明朝权力中枢的辉煌人生。洪武二十三年,他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仅仅四个月后,便跨上了兵部尚书的宝座。这在当时确实不同寻常,因为茹瑺才32岁而已。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更是封茹瑺为太子少保,并常常亲自称呼他为"贤人君子"。朱元璋还专门在茹瑺的家乡衡山修建了一座"贡元坊",以示对他的高度赞赏。

可以说,在洪武朝,茹瑺可谓权倾朝野,是朱元璋身边极为得宠的大臣。他的仕途前程一片光明,前景令人无可限量。

二、建文朝受冷遇,险些自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成为建文帝。对于茹瑺来说,这似乎成了一个转折点。

开始,茹瑺被调任为吏部尚书,不久又被贬谪到河南任职。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建文帝过度信任黄子澄这位东宫伴读,而茹瑺在很多朝政上与黄子澄意见不合,引起了黄子澄的不满。

不久,茹瑺被刑部尚书暴昭弹劾,遭到建文帝的贬谪。好在在建文元年十一月,茹瑺又被召回京城,仍任兵部尚书一职。这也是建文帝为应对燕王朱棣的进攻而重用茹瑺的缘故。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派遣曹国公李景隆等人前去与燕王朱棣谈判,但谈判毫无进展。六月初九,建文帝再次派遣了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茹瑺等人前往谈判。

这次茹瑺先是双膝跪地,大汗淋漓,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朱棣见状只是轻声说:"你们有什么话就说,何必害怕?"

过了许久,茹瑺等人才将建文帝的割地议和条件告知朱棣。朱棣闻言笑着说:"我不过是为救死而起兵,并非为了地盘。

你们去把奸臣黄子澄、齐泰绑来,我即可即刻解甲前去祭拜明孝陵,然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可想而知,茹瑺等人怎敢答应这个条件,只得连连点头回返。

建文四年六月十二日,燕军已经攻陷了金川门,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更是直接打开城门,让燕军进入了南京城。建文帝无计可施,只好下令焚烧皇宫,自己也不知所踪。

这时,茹瑺主动率领文臣们迎接朱棣进城。或许在茹瑺眼里,明朝的真正皇位已经易主,不如主动认下这个事实,以求自保。

三、永乐重用,却因小失而自尽

朱棣自此登基称帝,成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作为早先率先投降的建文旧臣,茹瑺自然受到了朱棣的重视。不仅被封为忠诚伯,仍旧担任兵部尚书,朱棣还将自己的次女嫁给了茹瑺的长子茹鉴,可见对茹瑺的青睐。

在永乐七年间,茹瑺奉命前往修建新任郡主府邸。回朝后,却因为没有送给赵王朱高燧礼物而受到了惩罚,被遣送回了老家。但不久,茹瑺又再次因为被人告发而遭逮捕,被关进了锦衣卫监狱。

对于这位曾经深受朱元璋宠幸的大臣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茹瑺悲愤交加,意识到自己恐难逃一死。于是他让次子茹铨买来毒药,在狱中自尽而终。

茹铨为此遭到株连,与其家人二十七口人一同被贬谪到广西河池劳改,还要在那里服刑十四五年之久。直到明仁宗即位后,茹铨一家人才得以回到故乡。

细数茹瑺的一生,从少年得宠到权倾朝野,再到悲剧收场,实在让人不由得唏嘘不已。他究竟为何会遭受这样的命运?

四、忠君为先,名利难求

要揭开茹瑺命运的谜团,我们不得不去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创建者,一生戒惧权臣,时刻担心他们会觊觎皇位。

所以他一方面大肆赏赐忠诚之臣,但另一方面也对他们极其警惕。这也是为什么茹瑺在洪武朝虽然深受器重,但一旦政权易主,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巨大转折。

建文帝虽然名义上是茹瑺的主君,但二人多有意见分歧,实际上并不亲密。而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茹瑺选择主动投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保全自己。

毕竟在当时,朱姓的统治者更替,对于朝臣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要在权力更迭中寻求自保。但即便如此,茹瑺在永乐朝也并未得到太好的下场。朱棣重用他,固然是看重了他的才能和威望,但同时也要求他对自己忠诚。

可惜就在茹瑺的晚年,他因为一些不太重大的过失而遭到打击。这无疑说明,在明朝这个权力游戏中,即便是一代红人,也难逃被权力玩弄的命运。

也许有人会说,茹瑺最后自杀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真正忠诚于君主的大臣,是不该在关键时刻选择自尽的。尽管现实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忠诚,但茹瑺显然还是有些许权谋计算在内。

结语

一代明臣茹瑺,从少年得宠到悲剧收场,无不折射出明代政治黑暗的一面。当权力更替时,即便是一代红人,也难免沦为棋子。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中,一个臣子应该如何保全自己,又如何做到真正的忠诚?茹瑺的一生或许给我们一些启示。

你对茹瑺的遭遇有何感悟?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一起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