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传谣”,称皇家海军要卖航母解决资金问题?英国一口否认

排头纵横 2024-03-11 14:02:44

历史的发展轨迹是螺旋上升的,“伟大的进步”与“似曾相识的窘境”在这段过程中交替上演,自从完成学业开始独自汲取需要以及渴望的知识之后,才越发明白“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尤其是在工业发展的问题上。

讲正事之前我要先跟大家聊一件最近发生的新闻,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我给大家翻译下,就是《皇家海军的终极噩梦:正在出售一艘航空母舰》……我知道大英已经不复当年,可没想到他们竟然会落魄到这样的地步……

文章中写明白了,英国皇家海军因为资金问题,可能会出售“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2号舰,“威尔士亲王”号,而且还给出了时间,说是要在2028年之前出售。还是那句老话,“舰运即国运”,一艘造价35亿英镑的航母,还没等到为她配属的舰载机到来,配套的护航驱逐舰、护卫舰、攻击型核潜艇连影都没有,就要被“拥有辉煌历史的皇家海军”拿去卖了,也不知道谁会当这个“接盘侠”。印度?还是澳大利亚?现在不用想了,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辟谣说他们不会卖航母的,但无论他们卖不卖,皇家海军现在这德行,纳尔逊的棺材板我看是快要盖不住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于,英国的工业,或者说美国领导的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到底有多么重要?英国的工业能力要是细究的话,从二战结束之后就没咋涨过,皇家海军最后的辉煌,就是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从那以后他们就渐渐失去了远洋作战能力,也别谈这个了,看看他们阅舰式,从1914年的“如蝗虫般云集”,到2012年只能在泰晤士河上放模型船,再到2022年,“派蒙”也出现在了泰晤士河,成为了外国网民口中的“新女王”……这么一对比,就很直观了。

二战,对于英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国运的转折点,因为这场战争其实是塑造了一个新的全球秩序,英国作为旧秩序的主导者必然会有此下场。在那时,德国的纳粹疯子们确实反人类,但客观来讲他们就是旧秩序的挑战者之一,而另一位挑战者,就是当今的世界霸主美国。

当时的美国,其工业能力早就能够控制世界局势走向了,但政治的问题可没这么好解决,尤其是他们国内还有强烈的“孤立主义”情绪,然而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就算美国不主动出击,未来崭新的世界格局也会向他们扑面而来,这就是当时美国的硬实力决定的,而决定美国硬实力的,就是他们强大的工业能力。

说起来有点好笑,如果我们把当下中国发展的情况与当年美国与英国争霸的历史进行一个粗略的横向对比,会发现“竟能如此相像”?在“咆哮的20年代”结束之后,美国社会在1929年经历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当时的美国工人和底层民众过得也不太好,贫富差距非常明显,按照美国官方机构的估算,上世纪20到30年代的失业率可能在23%到25%之间,这已经是非常可怕的失业率数据了,要知道在2020年4月期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14.7%就已经是创下1948年以来的记录了,而那时新冠疫情正在肆虐,可见大萧条对美国的打击有多么严重。

其实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明明已经积攒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工业实力却选择偏安一隅,那迟早是要出大事情的。后来“天降猛男”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量化宽松和大搞基建的方式,成功让美国避免了这个BE结局,但要想让美国强大的工业产能“变现”,还是要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机会。

当一个拥有改变世界的工业力量的强国,遇上一场不是由自己发起,甚至可以说自己是“被动拖入”的世界大战时,会发生什么?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产能会生产出数量庞大的军舰、坦克、飞机、炸弹等战争机器(释放工业产能),而这种短时间带来的海量收益(需求+人才+经济)又会加速国内的科研进度,创造出划时代的科技成就,比如原子弹。反过来他们的工业能力又会迅速吸纳这项新技术,以至于在战后的50到60年代期间甚至出现了一股核能潮流,那时候美国人不光搞核动力汽车,甚至开发出了观赏核武器爆炸试验的观光旅游项目,所以《辐射》系列游戏的剧情也是有现实基础的。

历史学家们给出的结论是,美国的参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靠的就是强大的工业,同样的道理,苏联能打赢卫国战争,最终扬了小胡子的老窝,靠的也是他们的工业能力,不然“钢铁洪流”是怎么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还要加一点个人的见解,二战中失败的不仅仅是法西斯轴心国,还有英国这个战胜国,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是“日不落帝国”了,他们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海上霸权和世界话语权也逐渐被拥有最强工业能力的美国取代,同时期的苏联也吃到了大量的战争红利,而消化这些红利也是需要工业能力的,比如V-2导弹,当时世界上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就能吃透这项划时代的技术的,可苏联人不光吃透了,还顺着这条科技树一路攀登,获得了至今都位列世界前列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因为他们在那时就已经凭借多个“五年计划”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业以及科研体系。没这个本事,“肉”到了嘴里都是嚼不烂、咽不下的。

而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太空竞赛本质上也是两个工业强国一争高下,争夺海外势力范围和世界领导权造成的必然局面。无论是造军舰还是搞载人航天,首先最基础的就是需要有强大的钢铁工业,因为这些大国重器全都是钢筋铁骨。其次,对于一些精密电子设备和特种材料,比如运载火箭上的控制元器件和密封圈,就涉及到石油化工、材料以及电子等多个工业领域,没有强大的工业能力也不可能造出来。

然而到了现在嘛……我们总说如今的俄罗斯现在造不了航母等大型水面战舰,没法独立完成载人航天,是因为苏联解体加上90年代的“休克疗法”重创了他们的经济,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苏联解体,还导致俄罗斯工业能力出现严重的断层,不光是技术流失,那些熟练掌握技术的工人、工程师们也断层了,以至于俄军现在想恢复空基战略打击能力,竟然只能靠“考古”式科研,去找苏联时代的图纸来恢复图-160和“逆火”的生产。

在美国那边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在1969年到1972年期间能成功实现7次载人登月,现在却连“复刻”一次都如此费劲还搞不定呢?他们现在连当时使用的“土星-5”运载火箭都没法“复刻”出来,内在原因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因为登月项目长期没有得到投入,导致技术和人员大量失传了,当然这也是因为美国的登月任务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意图较大的任务,没有考虑长远运营。

说到帝国身上,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业“有点过于城市化了”,他们的金融业确实发达,制度也相对规范,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如果能在金融领域赚大钱,谁还愿意苦哈哈的搞制造业呢?慢慢的,帝国制造业就被掏空了。可一旦彻底失去制造业,没有实体工业打基础,美国国内会出现的就不只是失业率暴增和金融泡沫的问题,可能他们费尽心思掩盖的阶级矛盾会重新出现并恶化。所以他们早就在布局制造业回流的战略,目前来看,效果有但不多。

说完美国和俄罗斯,那么这次事件的主角英国呢?其实英国工业的衰落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要是刨根问底可以一路刨到上世纪20年代,也就是大萧条爆发之前。原因往简单了说,就是他们早早建立的工业体系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庞大的基础工业衰落,比如煤炭产业,就渐渐败给了石油工业,这些庞大产业链一旦衰落,对英国的整个工业体系和经济的打击是很大的。

我举个数据,在1920年到1929年,英国的整个工业生产只增长了15.6%,大大低于美法德等国,同时期的纺织工业也渐渐被新技术更新迭代,但英国没有跟上。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剧情了,二战一结束,旧王退位,新王登基,英国再无重振“日不落”荣光的可能,现如今他们的军事力量也萎缩了,国内军工订单少,在海外军工市场上,也就一个BAE系统公司是能打的,就大英这现状,能造出2艘常规动力航母,已经算是对得起查尔斯和他妈了。

最后我再放一点暴论,通过前面的内容,应该是能够把工业能力的重要性讲清楚了,一个强国是不可能没有强大的工业的,哪怕他暂时选择的是“韬光养晦”的策略,也需要慢慢攒出能够改变世界的工业力量,因为各国政府精英和观察家们都不瞎,各自到底有多少斤两心里面清楚得很。有了这个实力,强国就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世界的命运,至少周遭邻国的命运是可以决定的,没这个实力,那一定会成为更强大势力的附庸。

1 阅读:273

排头纵横

简介:追踪热点事件,聚焦国际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