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方先觉的论调连李玉堂都听不下去了

康安说历史 2023-04-29 00:49:03

方先觉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时期很有一些奇谈怪论,如齐燮元的“曲线救国”论就很是为一些贪生怕死的人找到了投降的借口。

这位老牌军头为了在世人面前证明他不比老蒋差,甚至效仿黄埔开办了一所军校,专门为伪军培养人才。

虽然这所军校的名声“顶风臭八里”,但在“曲线救国”论的影响下,还是吸引了相当一批“不得意”者。齐燮元也因“有功”,当上了华北地区的伪军总司令。

还有一种论调,其影响虽然没有“曲线救国”论这么大,但在抗战正处于转机的时候也曾经甚嚣尘上,严重伤害了国人的感情。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论调呢?这个论调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呢?

这个论调就是“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

始作俑者更是令人想不到,他,就是在衡阳苦战了47天,后又投降了日本人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

不知大家怎么理解《三国演义》中关羽降曹这件事。

按照罗贯中的描写,他对这一事件的着眼点是突出关羽虽身在曹营,但心却始终属于刘备,也就是俗称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从关羽受赠赤兔马、受赠锦袍、拒收金银馈赠,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不惜千里走单骑也要回到刘备身边的一系列表现,突出了关羽的忠义。

到了刘关张古城相会后,关羽的圣人形象已经基本确立。

可大家在感动之余,是否忘记了另外一件事呢?

即使关羽表现得再好,形象再高大,似乎也改变不了他曾经投降曹操的事实吧。

虽然关羽降曹是不得已,之后也返回了刘备阵营,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关羽这一段历史的描述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为什么会这样?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关羽很羞愧,这毕竟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掩盖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大肆宣扬?

而以方先觉为首的几位中将、少将级别的军官在投降日本人,又逃回后竟然大肆宣扬自己的所谓“功绩”,把自己在衡阳苦战,投降后又逃回的所谓“壮举”与关羽的事迹相提并论。

他们的逻辑是,关羽之所以能够享受世代香火,完全是因为关羽在投降曹操、回归刘备期间的一系列表现奠定了“成神”的基础,而他们的事迹完全可以与关羽媲美。

这个论调的核心观点是,如果关羽不投降曹操,他哪里会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忠义呢?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些想要“成神”的人物岂不都要先投降,然后再“大义凛然”地逃回来?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岂不是“投降有理,抗战有罪”了吗?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方先觉等人岂不就成了抗战中的“活关羽”了吗?

由此可见,方先觉等人的逻辑已经错乱到了什么程度!

图片来自网络

客观地说,打了47天的衡阳保卫战确实是抗战时期的一场恶战,也是抗战时期仅有的一次坚守孤城近两个月的防御战。

如果不是第十军在衡阳的苦战阻挡住了日军进兵的速度,日军就可以快速打通湘桂线,然后要么直接攻击广西,要么转而向西,取道贵州,威逼抗战的大后方重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方先觉以及第十军的全体将士都功不可没,其事迹也值得大书特书。

这也是方先觉等人逃回重庆后,蒋氏不仅没有严厉处罚他们,反而给他们授勋,又把他们安置在军中相应位置上的主要原因。

可是,方先觉等人投敌,是抗战时期黄埔系将领集中投敌的一次相当恶劣的事件,蒋氏不会这么无动于衷,也不会这么宽宏大量。毕竟,蒋氏对降将的态度一贯是深恶痛绝的。

那么,除第十军在衡阳苦战47天,给日军以重创,为接下来的桂柳会战以及保卫大后方赢得了准备时间的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导致了蒋氏对方先觉等人网开一面呢?

衡阳苦战,让蒋氏在国人、在盟军面前赢得了脸面。可衡阳守军将领的集体投降,又让蒋氏丢尽了脸面。尤其是投降的将领还是他的黄埔学生集体投敌,这在抗战爆发以来的中国部队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次黄埔生的集体投敌,让那些“杂牌军”将领们更是怪话不断。诸如“黄埔长、黄埔短,黄埔学生当降将”之类的话不断在蒋氏耳边聒噪。

因为在此之前,投敌的将领大多数都是“杂牌军”将领,这也让这些人在国人面前抬不起头。这下子好了,双方持平了,再也分不出高低上下了。

对于学生们的如此“不争气”,蒋氏在气愤之余也在苦思应对之策。

1944年8月20日,蒋氏突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军民,集体为衡阳殉国的守军默哀三分钟。

默哀结束后,蒋氏又发布了一份长达千字的电文,先对方先觉在衡阳陷落之前发出的电文大加赞赏,称之为“其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可谓壮烈矣!”

紧接着话锋一战,称已经投降日军,正准备赴南京去见汪精卫的方先觉“方军长虽本人生死未卜,而其生平至死不屈之志,实为全国同胞所深信。”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方先觉等人已经降敌,蒋氏为何要对这些人唱赞歌呢?

原因有二:

其一、混淆视听,为黄埔生投敌一事遮丑。

其二、逼着投降的黄埔生们自尽“成仁”,为他这位校长把脸面挣回来。

可蒋氏却忽略了一点,既然方先觉等人已经选择了投降,哪里还有勇气“成仁”呢?

如果这种办法能逼着这些降将们“成仁”,那他们也就不会降敌了。

先不说蒋氏,再来说说方先觉等人。

老蒋在重庆的日子不好过,方先觉等人在俘虏营里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虽然日军看在他们都是将军的份上,给予他们的物质待遇并不差,可物质的待遇却减轻不了他们心中的压力。

不管他们在衡阳打得有多么苦,损失有多么惨重,给日军造成的伤亡有多么大,但毕竟是投降了,这种压力让他们觉得,活着比死了还要难受。

终于,第3师师长周庆祥和军参谋长孙鸣玉承受不住压力,趁着日军对他们的看守疏忽,连夜逃跑了。

见周庆祥和孙鸣玉逃跑了,方先觉再也待不住了。在11月初的一个深夜,他也逃出了日军的战俘营。

至于方先觉脱险的经历,在现有披露的材料中仍然未有明确的说法。

有说是在军统的掩护下逃脱的,也有说是在副官处长张广宽的掩护下逃脱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衡阳县长的援助等等。

方先觉逃回重庆后,本以为会受到严厉的军法制裁。可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对他不仅毫无苛责之意,反而笑脸相迎,并设宴为他接风洗尘,作陪的都是像何应钦、钱大钧等元老和近百名的军中同僚。

很显然,蒋氏没有视其为罪人,而是当做了英雄。

只不过,当接风宴结束之后,蒋氏还是叮嘱了方先觉一句,重庆情况复杂,对外界和新闻记者不要发表讲话。

可蒋氏大张旗鼓地为方先觉“正名”,自然引来了络绎不绝的记者。好在方先觉牢记蒋氏的嘱托,坚决不肯出面接受采访。

可他总不能一个人都不见吧?

面对第9战区参谋长,长衡会战的当事人之一的赵子立的来访,方先觉也只能见面。

可当赵子立询问衡阳之战的真情以及他是如何从日军的战俘营逃脱的时候,方先觉除了大骂薛岳见死不救和自己在衡阳之战中打得如何狠,给日军造成了多大的伤亡之外,对于他投降的经过以及如何逃脱一事却讳莫如深。

赵子立是多精明的一个人啊!见方先觉所说和报纸上登载的几乎一致,就明白方先觉已经被蒋氏“封口”了。

可方先觉在衡阳苦战了47天,就有资格投降吗?就有资格成为英雄吗?

赵子立百思不得其解。

方先觉虽然逃走了,可葛先才、容有略等人还困在俘虏营里。

这一次确实是军统发挥了作用,他们利用葛先才出门买菜的机会,在菜市场里和葛先才接上了头,并约定了逃跑的时间和路线。

这一次,一共逃出了10个人。

图片来自网络

葛先才等人逃回重庆后,同样受到了蒋氏的热烈接待,不仅给授了勋,还给安排了相应职务。当然,也都是一些只拿薪水不用上班的闲职。

本来认为回到重庆后要受到军法处置的几人终于放下了心。

那么,蒋氏为何要这么做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蒋氏为了掩盖黄埔生集体降敌的“丑闻”,只能通过大肆宣扬他们的战功来“对冲”。

可蒋氏的“苦心”却并没有换来这些降将们的体谅,他们还以为自己真的毫无罪行呢!

于是乎,在蒋氏控制的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股声势浩大的为投降唱赞歌的浪潮开始涌起,其核心观点就是方先觉贩卖的“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论调。

如果说,由蒋氏掌握的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别有用心,那方先觉、葛先才等人就是不以“失节为耻,反以为荣”。至于还有一些被这股歪风裹挟进去,不分青红皂白就跟着大声叫好的人,那就是糊涂蛋。

终于,这股歪风,让头脑清醒的人看不下去了。

时任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就找到了闹腾的尤凶的葛先才谈话。

“好像第十军军、师长未有一人殉职?”

白崇禧话里的意思是,你们都是一些贪生怕死的主儿,靠着投降捡了一条命,你们得瑟个啥?差不多就得了。

可已经被自己打造的“英雄“人设蒙蔽了心智的葛先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白崇禧话里的嘲讽和话外音,立即就顶了回去:

“若军、师长有人殉职,也打不了47天。”

言外之意就是,衡阳保卫战之所以能够打了47天,都是他们指挥有功,他们都是英雄。

对于葛先才的回答,白崇禧也只能苦笑一声,谁让人家是黄埔嫡系呢?谁让人家是被树立的典型呢?

就在方先觉、葛先才等人充分表演的时候,因丢失常德,仍被关押在监狱里的余程万不干了:

“我好歹没有投降,却差点被枪毙了。”

而那些仍在前线的将领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表示不平。

他们的态度是,打不赢就投降,还可以拿勋章,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带兵?如果军官们都学方先觉他们的话,这个仗还怎么打?抗战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奉行“曲线救国”理论的人,竟然也通过各种关系来到重庆,要求蒋氏授予他们官职,发给用于“曲线救国”的经费。

这可是蒋氏始料未及的。

终于,蒋氏的心腹陈诚坐不住了,他找到方先觉谈话,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下子,方先觉的头脑开始清醒了。那些跟着瞎起哄的人也清醒了,虽然方先觉等人在衡阳之战中有功,但投降就是投降,能歌颂吗?

方先觉虽然清醒了,但不意味着葛先才等人也清醒,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的第十军老长官李玉堂把方先觉、葛先才、周庆祥、容有略、孙鸣玉等人召集在一起开了个座谈会。

在会上,李玉堂劝告说,衡阳保卫战分两段,前一段第十军确实打得好,你们几个人功不可没,这是谁也不能抹杀的事实。可在后一段,你们投降失节也是事实。

校长(指蒋氏)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为你们默哀三分钟,又在你们逃回重庆后高调进行表彰,这都是大智慧。

你们如果能够低调的享受校长给你们的待遇,这才是校长期望看到的。如果忘乎所以,跟着媒体宣传瞎起哄,那就是愚蠢的。如果遭到了校长的忌恨,那前途堪忧。

对于李玉堂的话,方先觉还是能够心领神会的。可葛先才是个粗人,张嘴就反驳李玉堂,“他们说我们是降将啊!”

难道不是吗?

李玉堂见葛先才油盐不进,顿时大怒,“闹下去,我看你要吃不了兜着走,不掉脑袋,也要进监牢。”

这下子,众人都老实了。

终于,降将们在老长官的智慧面前低下了头,开始“见好就收”了。这场“关公因降操而享受世代香火”的闹剧才得以收场。

方先觉、葛先才等人后来也在军中获得了相应的职务。

可是,那支在抗战中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的“泰山军”却永远地消失了。

虽然有人说,在定陶战役中被全歼的整编第3师就是第十军整编后的番号,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的第十军也是“泰山军”的继承。可那两支部队只不过是番号和第十军相同罢了,跟抗战中的“泰山军”没有一点关系。

李玉堂 图片来自网络

1 阅读:46

康安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