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墓告诉我们古墓中为何有图画:“魂”和“魄”的观念你懂多少

梗叔说历史 2022-10-20 11:53:59

对传统中国人而言,死亡是一种沉重的分离。死亡和葬礼在世界上任何文化中都很重要,但是在中国文化里尤其特别,比如对于地面下的空间的营造就显得很特别,为什么特别呢?这就要教讲到古代墓葬中的图画了。可以说古代墓葬中的图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究安顿死者的魂魄。今天就以马王堆辛追墓说说古代墓葬中的图画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魂”与“魄”的观念

今天我们汉语里有“今生来世”的说法,这是佛教里传入中国之后的观念才有的。在这之前中国对生死的认识,主要是“魂”与“魄”的观念,有点类似于其他文化中的灵魂观念。

“魂”与“魄”这两个字都带鬼字。古人看来,“鬼”是死后的状态,和活着的人是相对的。有一种看法认为人的身体由魂与魄两种元素构成,魂是比较轻的,死去后魂会离开躯体上升,要升天;魄是比较重的,要下降,会入地,人死后遗体长埋在地下,与魄更容易接近,而魂则很容易飞走,如果没有很好的指引,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就是我们今天汉语里说的魂飞魄散。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中国的墓葬讲究安顿死者的魂魄,这是中国墓葬艺术最重要的特点。屈原的楚辞里就有《招魂篇》,里边高歌“魂兮归来”。在古人看来,魂魄不要四处飘荡,因为那些未知的地方是十分恐怖的,魂、魄与肉体的三合一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但古人也认为,死去以后,魂、魄与肉体三者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基本的认识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墓葬艺术,不是想让死人复活,而是让魂魄去到一个最合适的地方。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女墓主人

魂魄到底在哪里?它到底是上天还是入地?墓葬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发现了三座汉墓,最轰动的是其中的1号墓里面发现了一具历经2000多年而依然保存的十分完好的女墓主人的遗体,连皮肤都还有弹性,甚至还能知道它是a型血以及去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脏病,堪称奇迹。

图片来自网络

这位名叫做辛追的女墓主人享寿大约50岁,2号墓是她的丈夫,早已于公元前186年去世,辛追的丈夫是汉代的诸侯国——长沙国的丞相;3号墓则是女墓主人的儿子。去世于公元前168年辛追,去世的时间最晚,她的墓修建得也最为壮观。

辛追墓建造了严格密闭的墓穴,并且在墓里陪葬了大量的随葬品,也许墓主人期待她的灵魂能够重新回到她的身体上,女墓主人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墓就在丈夫和儿子旁边,因为虽然她的墓比不上帝王陵墓,但向地面下深挖十几米的大工程,肯定不会在她去世后才开始的,也许是在儿子还活着的时候一起规划的,不过先后见证了丈夫和儿子葬礼的她一定很痛苦。

图片来自网络

辛追墓体现了汉代墓葬方式的巨大变化

墓葬方式在汉代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从竖穴墓向多室墓的转变,墓葬越来越像一个活人居住的建筑。辛追墓的椁室虽然只有30多平米,却分成了5个,房间正中间放置着套棺,象征她的卧室,其他4个空间分别布置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填满这个椁 室要有大量的物品,而制作这些随葬品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整体的规划,所有的物品都会在下葬的时候记载在竹木简上做成一个详细的清单。

这个详细的清单称之为浅册,浅册既是物品指南,既是为了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使用时方便查阅,同时也是一种通关文书,墓主人去往地下世界的时候需要告诉那个世界的统治者自己带去的所有的人员和所有的物品的详细名录。

层层递进的四重漆棺

马王堆汉墓深受楚文化的影响,随葬品有了很多变化,堪称漆器的集大成,王侯的礼乐之器什么的都没有了,连鼎都是用漆器模仿出来,漆器中最重要的是漆棺,曾侯乙墓中有内外两重套棺,而马王堆的2号墓,也就是辛追丈夫的墓中也是两重套棺,漆棺到了3号墓,就是辛追儿子的墓里变成了三重漆棺,漆棺到了辛追自己的墓里变成了最为复杂的四重漆棺,四重套棺层层递进反映出一个复杂的设计理念。

图片来自网络

复杂华丽的漆棺图案

辛追的四重漆棺中,第一重漆棺完全黑色且没有任何花纹。打开第二重漆棺,突然之间就变得非常华丽,在这个漆棺的四面主体图案是黑漆底子上的绘出的各种云气,云气之间有各种奇特的动物、神兽甚至是仙人,在棺材侧面墓主人的遗体头部对应的位置,画了一个很小的人的形象,似乎正在进入这个黑暗和流云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这个漆棺里面的第三重棺,突然之间换了基调,变成了红漆的底子,上面画有几何形的山脉,还有鹿、猿猴等神奇的动物,像是一座仙山。如果再打开那就是最里面的第四重棺,上面用彩色的锦贴出了几何图案,十分特别,再往里头,就是包裹着许多层华丽服装的辛追夫人。

一层层打开这四重棺,仿佛从一个沉重的黑暗的恐怖的地方,逐渐来到了一个轻盈的明亮的美丽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画有精美帛画的非衣

整个辛追墓的核心随葬品其实是一件非衣。非衣是丧葬出殡时领举的一种旌幡,是在帛上绘出图画,帛画的主题内容多是“引魂升天”或是“招魂安息”,入葬后将作为随葬品盖在棺上。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用字中,非衣中的“非”常通“飞”,敦煌地区出土的汉代木简中飞沙走石中的“飞”也用过非常的“非”字来代替这个飞翔的“飞”。因此可以理解为非衣有借助鸟的羽毛飞升上天的意愿。

这件非衣正是墓主人辛追的灵魂之旅中最后一个交通工具,非衣将会带着辛追的灵魂飞上天去,非衣与四重套棺一起构成辛追灵魂完整的旅行路线,套棺是一层包着一层,从最外面的一层到最里面的一层,就是从死后进入到仙界,非衣的帛画也都体现出来,画面感很强。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辛追墓这座墓葬通过图画让我们最直观地看到并且似乎亲身体验到一个2000多年以前精心构造的死后的世界,图画穿透几千年的时光,向我们描述着另一个世界的灿烂。

0 阅读:57

梗叔说历史

简介:每天分享历史“梗”,深度解读“梗”背后有趣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