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战争老兵,为一日军扫墓60余年,临终告诫女儿:替我扫墓

文史达观 2024-05-15 15:18:17

在风景秀丽的长清革命烈士陵园中,一座特殊的墓碑静静地伫立着,它就是“宫川英男烈士之墓”。

这座墓碑方正素雅,采用阴刻字体,字迹清晰可见,彰显了其庄重与肃穆。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一座日本人的墓碑,它的存在无疑给这片陵园增添了几分特殊的历史色彩。

那么,这位日本人为何会被埋葬在我们的陵园中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历史文献记载,宫川英男是一名日本人,抗日战争期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帮助中国军民提高战斗意识。

正因为宫川英男的杰出贡献和英勇行为,他在2014年被列为第一批抗日英烈之一,与白求恩、柯隶华等外籍英烈共同被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宫川英男是这300名英烈中唯一的一名日本人,这更加凸显了他的特殊地位和伟大贡献。

宫川英男的战友李洛夫对他的评价极高。

在悼词中,李洛夫这样写道:“宫川同志,凡是接近过他的人,对他都很赞扬,群众对他的人格感到伟大”。

这充分说明了宫川英男,当时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深厚感情。

然而,更令人动容的是,李洛夫为宫川英男扫墓长达60余年之久。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这位异国战友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同时,在其临死之际,还特意叮嘱女儿,要代替自己继续为宫川英男扫墓,并希望死后能与宫川英男合葬在一起。

从侵略者到“日本友人”

宫川英男,原名宫川启吉,1918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笛吹市的一个贫寒家庭。

他总共兄弟姐妹六人,从小家中经济拮据,使得宫川英男在初中毕业后便不得不提早踏入社会,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这场事变不仅揭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也激发了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狂热。

当时为了解决前线兵员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大肆宣扬军国主义思想,鼓动国内的青壮年参军入伍,为国家效力。

当时宫川英男正值青春热血的年龄,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他和哥哥一同报名参加了侵华战争。在日军内部,他被编入32师团,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这些血腥的场景对他内心的冲击极为深刻。

1941年7月,宫川英男随部队在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与我军交战。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日军最终战败,宫川英男俘虏。

被俘后的他,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他深知自己已经参加了近十年的侵华战争,双手沾满了无辜中国人的鲜血,他害怕自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此外,日军内部一直流传着关于中国军队虐待战俘的谣言,这些谣言让宫川英男更加胆战心惊。他曾数次尝试自杀,以逃避即将到来的惩罚。

然而,后来我军对战俘的优待政策却让他感到困惑和不解。

我军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重要性。

尽管我军对战俘的优待让宫川英男感到惊讶,但他仍然心存侥幸,期待着日军的营救。

因为在日军内部,有着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旦有日本士兵被俘,日军会派遣小分队不计代价地去营救他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川英男等来的却是一份“阵亡名单”,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意味着他已经被日军放弃了,他成为了国家遗弃的牺牲品。

面对这样的现实,宫川英男心中的希望和幻想彻底破灭了。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最终决定放弃过去的身份和信仰,加入我军,成为我国抗日斗争中的一员。

无所畏惧的“和平主义拥护者”

在我军耐心细致的感化下,宫川英男,这位原本内心善良、充满正义感的年轻人,毅然决定正式加入“反战同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的这一决定,既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其实,在宫川英男加入之前,已有许多像他一样的日军战俘,在我军的感化和引导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如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义雄等人,他们都曾是侵华战争的参与者,但最终选择了加入我军,共同为反法西斯事业贡献力量。

加入反战同盟后的宫川英男,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自律性。他严格遵守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身作则,成为了同志们的榜样。

同时,他还像兄弟一般对待身边的同志,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在反战同盟中,宫川英男的事迹不胜枚举。其中有两件事特别具有代表性:

1、有一次,他的战友李洛夫同志因感冒发烧而身体不适。在夜行军时,宫川英男毫不犹豫地背起李洛夫,穿越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

到达村庄后,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及时得到药物治疗。宫川英男便运用自己掌握的土方子,为李洛夫退烧,直至他恢复健康。

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宫川英男的善良和责任心,也体现了他与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另一件事是关于一位名叫桥本的日本反战人士。

桥本曾一时迷失方向,趁机调戏了中国房东的女儿,引起了房东的不满。

宫川英男得知此事后,立即对桥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在他的劝说下,桥本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主动向房东一家道歉认错。

在反战同盟中,宫川英男主要负责针对日军的文化宣传工作。

他深知,要让日军士兵意识到侵略的错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因此,他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日军士兵传递反战信息。

他通过制作特殊的“慰问袋”,写上“家里老少盼望你回去”“请千万保重身体”等温馨的话语,唤起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此外,宫川英男还积极揭露日本军中的不良现象,如“打骂下级”“折磨新兵”等。他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让日军士兵认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和危害。

同时,他还借助宣传形式,揭露日本侵华的邪恶面目,让更多人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宫川英男等人的反战工作犹如一股清流,穿透了日军内部,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他们坚定的反战立场和勇敢的行动,对日军军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这种影响无疑是致命的。

后来日军高层对于宫川英男等人的行为深感愤怒和恐慌,视他们为“叛徒”和“帝国败类”,不惜发出高价悬赏来诱捕他们。

1945年6月9日,这一天注定被历史铭记。

宫川英男与战友李洛夫在官庄被日军重重包围。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宫川英男深知自己已经成为日军的主要目标。

他深知,一旦自己落入日军之手,不仅自己难逃一死,还会连累到身边的战友。

于是,他和李洛夫迅速焚烧了所有重要的反战文件,然后决定分开躲藏,以减轻日军的搜索压力。

然而,日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势在必得,展开了地毯式的搜捕。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宫川英男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他跳出了躲藏的地方,迎着日军的枪口冲了上去。

他先是向日军展开了一阵猛烈的扫射,随后,在弹尽粮绝之际,他毅然决然地饮弹自尽,以死明志。

宫川英男就义时年仅27岁,他的英勇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日军在得知他的死讯后,竟然将其遗体运往万德车站据点,试图邀功领赏。

后来我方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军手中抢回了宫川英男的遗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和追悼会。

作为一名优秀的反战烈士,宫川英男的事迹被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他的墓地最初被安置在孙家土村大峰山烈士陵园里,后来于1983年被迁入长清革命烈士陵园,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悼念。

李洛夫作为宫川英男最亲密的战友,对于他的牺牲深感悲痛。

他每年都会在清明节这一天来到宫川英男的墓前扫墓,这一坚持就是60余年。

直到临终之际,他仍然念念不忘宫川英男,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继续替他扫墓,并努力寻找宫川的亲人。

直到2009年,在“日本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会”会长小林宽澄的帮助下,李洛夫后人终于找到了宫川英男的亲人。

2009年4月,李洛夫之女孙雁鸣把宫川英男的墓土送回山梨县;2014年,孙雁鸣又将父亲的部分骨灰埋在了宫川英男的墓碑旁,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读者们,关于“反战烈士宫川英男”,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181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