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破陈友谅60万大军,却被朱元璋幽禁至死,百年后子孙自称监国

陋室文史 2022-08-19 13:04:03

做皇帝有时候觉得挺难的,特别是开国皇帝。因为这涉及到给那些陪着自己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们封官拜爵,在这个过程当中,真的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难免有失偏颇。

很多人因为不满自己的职位而对皇帝心生怨怼,特别是有着战功赫赫的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那个埋怨他的人就是其亲侄子朱文正。

说起朱文正,他可谓是明朝集团的核心人物,也是开国大将。可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却没有封赏他,导致他最后倒戈敌军,被朱元璋幽禁到死,而在百年后他的子孙却为他“复仇”了。

跟随朱元璋

朱元璋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八,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兄长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孩子,他就是朱文正。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且在郭子兴的军队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朱文正的母亲就带着他一起去投奔朱元璋,从此以后他便跟着叔父一起南征北战。朱元璋十分疼爱这个侄子,一度将他当做亲生子对待,还亲自教授他骑射以及兵法等。

朱文正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勇猛善战,在攻打集庆路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更得朱元璋的器重。之后他被封为枢密院同佥,这也算是朱元璋对他努力成果的一种肯定。

自从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便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领导人,此后他又一路攻克了浙江右部、江苏左部的地盘。但尽管如此,他所占领的地方还是很小,跟张士诚与陈友谅相比不值一提。

当时朱元璋势力西部地区刚好与陈友谅比邻,东面和南面还驻扎着元军,东南方向是张士诚,西面又是徐寿辉,这些势力将朱元璋团团围住,宛如“四面楚歌”的态势。

随后刘基向朱元璋献策,决定采取“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突破策略。此时陈友谅跟张士诚暗中合谋说要瓜分朱元璋的地盘,经过局势分析之后发现,朱元璋发现陈友谅的势力是最强的,要集中力量把他消灭掉。

他便采用诱敌深入的计谋将陈友谅给骗了,使得陈友谅兵败逃亡到武昌,朱元璋也顺势拿下江西和湖北东部。

没想到就在这时张士诚却趁机去攻打安丰,等朱元璋对付完陈友谅赶过去支援的时候,他的诸多部将已经被杀了,只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此时,朱元璋再次面临腹背受敌的状态。

这边还在逃亡的陈友谅听说安丰的事情,知道朱元璋的大军一时半会赶不回来,于是发兵攻打洪都。此时坐镇洪都的便是朱文正,一场“洪都保卫战”即刻打响。

高光时刻

朱元璋平定了江西之后,便让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镇守在洪都(今南昌)。他认为这么重要的城市,一定要让自己的亲信来把守才能安心。后来陈友谅的反攻也恰好印证了朱元璋的高瞻远瞩。

陈友谅趁着朱元璋带兵驰援安丰之际,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接到线报之后立即亲自派兵抵御外敌,一面又让人快马加鞭的去给朱元璋报信。

那边还在奋力营救部下的朱元璋听闻之后,立即写信让朱文正以“坚壁挫锐”的方式去抵抗陈友谅军。此计策既能磨损敌军的意志和斗志,又能为大军回防拖延时间。

当时陈友谅的大军已经攻破了洪都多处城墙,朱文正带着士兵们一边战斗一边筑墙,愣是没给敌军可乘之机。尸体在城墙脚那里堆积如山,双方的将士们都踩着那些尸体在战斗,一时间伤亡惨重。

朱文正严格执行着朱元璋的策略,与陈友谅打拖延战术,这一打就是八十五天。陈友谅号称的六十万大军被消耗的精疲力尽,损兵折将后也没占到什么大便宜。

之后朱元璋从安丰那边撤军回洪都驰援,陈友谅见朱元璋的主力部队来临,于是立即撤兵。这场“洪都保卫战”也获得了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

朱文正在这场兵力悬殊的战役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是使得整个战局得到逆转的很大原因。也充分说明朱元璋当初让他守城的远见,这件事后,朱元璋对他也是大加赞赏,说要封赏他。

可是朱文正却回绝了,他说:“跟着叔父成就大业,何愁以后没有富贵可享呢?如果您先给自己的亲戚封官拜爵,那如何服众?”一番话说到朱元璋心坎里,他对这个侄子更喜欢了。

陈友谅洪都之战大败之后,又一路被朱元璋追到翻阳湖,这里也成为了陈友谅的葬身之处。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得以扩大,他也给诸多部下分封赏赐,比如常遇春、廖永忠等人,但唯独忘了自己的侄子。

幽禁致死

朱文正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当初跟朱元璋说的那句客套话,他还当真了。想到这里朱文正是气得不行,自己也算是功劳赫赫,怎么分封就轮不到自己呢?

想不通就容易钻牛角尖,于是朱文正再也无心功业,而变得散漫起来,还放纵自己的部下去抢夺良家妇女。后来这事被按察使李饮冰知道后,就一本参到了朱元璋那里。

于是朱元璋气汹汹的来到朱文正的住处,斥责他:“你到底想干什么?”朱文正有点害怕,待朱元璋走后,经过部下的怂恿投靠了张士诚。听到他谋反的消息,朱元璋简直要气炸了,立即命人将他押回京城。

马皇后得知后,急忙去给朱文正求情,朱元璋才放过他一码,于是将他幽禁在桐城,没多久后他就去世了。不过朱元璋还是很心疼这个侄子的,对他的家属都没有过多追究。

在明朝成立后,他的儿子都到各地去就藩了。朱元璋也将朱文正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让他迁居到封地桂林。

时间过得很快,一百多年后明朝的政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清军南下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在陕西等地建立了大顺政权,张献忠也在蜀地建立了大西政权。

明朝皇帝只能退居长江以南,各个藩王也都蠢蠢欲动,想要自立门户,其中有个人便是第十三世靖江王朱亨嘉,他就是朱文正的后人。当清军冲进南京抓走明朝宗室之后,朱亨嘉便黄袍加身、自称监国。

由于他们这一脉与明朝正统关系疏远,所以朱亨嘉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称帝,因为这样会背上篡位的骂名。但他称监国之后便改桂林为西京,还废除了明朝皇帝的帝号和庙号等,这跟称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后来天下大乱,南明政权也逐步瓦解,最后明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朱亨嘉也死于战乱中了。朱文正生前期盼的权力和地位,他的子孙后代终于得以体验了一把,虽然犹如烟花一样短暂,但至少也算盛开过。

0 阅读:52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