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浙东四贤”除了忧愤而死的刘伯温外,另外三位的结局如何?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4-16 12:04:14

元末明初,群雄角逐,除了率先起义的刘福通、韩山童外,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各位枭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朱元璋却最终坐到了皇位上,取代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能够称帝登基,跟他远见卓识、精明能干、任人唯贤有关;尤其是任人唯贤,在朱元璋的身边不仅仅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傅友德、朱文正等等。

还有懂得如何治理天下的文人,在朱元璋还在南征北战时,便已经求贤若渴,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希望能有贤才帮助自己治理天下。1358年朱元璋攻占金华后,得到了大儒宋濂;紧接着1360年在大将胡大海的推荐下,又得到了三位大才:刘基、章溢与叶琛。

此四人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浙东四先生,也就是浙东四贤。

这四位大才,在朱元璋取得天下、日后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成为非常难得的人才。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有“诸葛亮”之称的刘基:

刘基自幼便博览群书,不仅熟读经史,而且在天文、历法、兵书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擅长象纬之学;曾短暂在元朝为官,但辞官归隐;1360年在朱元璋的邀请下,前往应天府(南京)成为朱元璋身边的谋臣,朱元璋很多重要的决定都是问过刘基才会做决定。

朱元璋称帝后,刘基被封为诚意伯,任御史中丞一职。

但是在洪武四年,因为党争(浙东党与淮西党的党争)而回乡养老。

洪武八年,在忧愤中去世。

对于朱元璋而言,刘基像是汉高祖刘邦身边的张良,而且世人对刘基的评价颇高,将其比作“诸葛亮”;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得天下,确实跟刘基有分不开的关系。但即便是如此,刘基并没有善终。若是刘基能跟张良一样,在朱元璋称帝时便隐退,还是能善终的;只能说历史不能假设,只能惋惜。

而令人惋惜的不仅仅有刘基,还有“浙东四贤”中的另外三位:

叶琛被敌军所杀

章溢因母病逝伤心而死

宋濂年老时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叶琛

叶琛,是浙江丽水人,也算得上出身大家:

曾祖父叶宏,是1172年的进士,做到了敷文阁待制(待制仅次于学士、直学士)

祖父叶一鸣,曾任美化书院山长

其父叶应咸,喜欢研究史学,尤其是擅长讨论如何治乱,在五言诗方面造诣也很不错

出身与这样的家族,叶琛从小便耳濡目染,再加上叶琛从小就十分聪慧,所以造诣颇深。

1328年叶琛游学到了元大都,因其过人的才华而进入通政院任职,开始自己的仕途。

从1343年开始叶琛离开京城,到了地方任职,先后任浙江代宣抚使、歙县县丞、青田县尹、处州路总管府判官等职。虽然叶琛已经入仕,但是并未在元朝得到真正的重用,只是做一些微末官吏而已。

1353年,朱元璋率兵攻打处州;

叶琛跟随元将石抹宜孙躲避到了福建建宁,两年后叶琛也黄贪寨掳走,1356年才重归自由。

1358年,被元廷任命为处州路治中,因平定起义军有功,而被擢升为行省元帅。

次年同朱元璋麾下的大将耿再成、胡大海在处州对战,很显然叶琛这一文人并不是大将胡大海等人的对手,很快便丢了处州。

值得一提的是胡大海虽然从没读过书,但是他非常敬重文人,尤其是像叶琛这样满腹才华、博学之人。所以胡大海便将叶琛推荐给了朱元璋,1360年叶琛同宋濂等三人一起前往应天府(南京)拜谒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重视这四位贤才,将叶琛授予营田佥事。

后又被任命为洪都知府,辅佐邓愈镇守洪都。

只可惜叶琛只跟了朱元璋仅两年的时间,便被元朝叛将祝宗等人害死了。朱元璋登基后,将叶琛追封为南阳郡侯,并且入祀功臣庙。

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

叶琛在治民方面的才德不输章溢,再加上博学多才,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只可惜去世的太早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是浙江浦江人,原本是叫宋寿,后改名为宋濂。宋濂因为只有7个月便出生,所以从小便体弱多病,幸好有母亲与祖母的悉心照料得以安稳长大。值得一提的是宋濂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却非常的聪明,记忆力很好,人称“神童”。

而且宋濂一直师从元朝末年的大才读书学习,比如闻人梦吉、吴莱等人。

而宋濂一生都非常刻苦,没有一日不在读书。

1335年,宋濂在老师吴莱的推荐下,前往东明精舍讲学。

1349年,宋濂在元朝末年史学家危素的推荐下,被元顺帝下旨,任翰林院编修。不过宋濂并未前往,而是说自己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自己来奉养。

次年宋濂便进入仙华山做了道士,表面上是做道士,实际上宋濂是找一个清净人少的地方好好著书。六年后,宋濂前往小龙门山著书。

1358年三月,朱元璋的部队攻下睦州,宋濂将自己的家人一起迁到了诸暨勾无山居住,而自己却留了下来并未一起前往。这年十一月,郡守王显宗想要聘请宋濂为“五经师”,但是被宋濂拒绝了。

上一次宋濂拒绝了元顺帝,而这一次宋濂拒绝了郡守王显宗,不过很快宋濂便心甘情愿跟随了朱元璋。宋濂能拒绝元顺帝前往元大都入仕,说明宋濂并非贪慕虚荣之人,而追随还未成就霸业的朱元璋,可见宋濂在朱元璋那里得到了尊重。

1360年,宋濂在朱元璋的邀请下前往应天,被任命为儒学提举。并且奉命教导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最重视的一个儿子,能让宋濂做朱标的老师,便可见此时的宋濂不仅在才华方面折服朱元璋,而且还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1363年,朱元璋为了招贤纳士设置礼贤馆,宋濂、章溢与刘基等人均在馆中。

五年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并且在这年年底下诏编纂《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

次年六月宋濂除了编修元史外,还要兼修国史。

八月元史修编完成,朱元璋将宋濂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四年二月,宋濂被擢升为奉议大夫、国子司业,但是却在祭祀孔子时没有按照朱元璋约定的时间上交奏章,而在六个月后被朱元璋贬到了安远做知县。

不过宋濂只在安远做了半年的知县,洪武五年二月便被召回了京城,做礼部主事;并且在这年的年底,被任命为太子参赞大夫(负责在太子宫讲授)。昔日的学生朱标,已经被朱元璋封为皇太子,便是板上钉钉的未来皇帝;只要朱标能登基,宋濂便是名副其实的帝师。

洪武六年,朱元璋将王辉等十位儒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拜宋濂为师。这些儒士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若是提到建文帝忠臣方孝孺的话,估计大家便不陌生了,方孝孺也曾跟随宋濂一起读书,算是宋濂的学生。

这年七月,宋濂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八月奉命编修《大明日历》。

九月,朱元璋想要将宋濂任命为中顺大夫,参与朝政,但是被宋濂婉拒了;很显然宋濂只想做做学问,并不想掺和朝政。之后宋濂便一直在朝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洪武十年,宋濂请旨朱元璋希望能同意他告老还乡。

朱元璋亲自为其饯行,并且让宋濂的孙儿宋慎将其送回老家。在离开京城之前之前,宋濂请求朱元璋:在臣未去世之前,希望陛下能允许臣每年能进宫拜见陛下一次。朱元璋答应,之后的每年宋濂都会趁着帝庆节前来京城。

一辈子谨言慎行、安分守己的宋濂,到此也算是能安度晚年了;然而洪武十三年,宋濂的孙儿宋慎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宋濂一家也全部遭祸,朱元璋想要处死宋濂,好在在马皇后与太子朱标极力劝阻下,朱元璋放过了宋濂,不过要将宋濂安置在四川茂州。此时的宋濂已经年迈,还要长途跋涉去四川,结果在去的路上,在走到夔州时便病逝了。

夔州的官员得知宋濂病逝,纷纷前来哭祭;夔州知事将宋濂安葬了莲花山下,蜀王朱椿向来敬重宋濂,便将宋濂迁葬在了华阳城东边。

宋濂虽不擅长做官,但是他的学问却做的非常好,有“一代之宗”之称;他的一辈子追求的都是做学问,而不是升官发财;却最终因为孙儿的牵连而没有善终,实在是可惜。

章溢

章溢是浙江龙泉人,在出生的时候因为哭声异常的洪亮,而被父母认为是不祥,差点被丢掉。章溢从小就表现得颇为庄重、严肃,在兄长们外出求取功名时,章溢孤身一人,经常被同龄人欺负。章溢很是生气地说道:他们将我当成弱小,所以欺负我;我如果自己不自厉的话,还是男子吗?

所以章溢便前往县中任职,若是县官有错的话,章溢会直接指出来并且纠正;时间久了,大家越来越佩服章溢。

在弱冠之年,拜元朝末年学者王毅为师,王毅还是叶琛的老师。

王毅讲解的儒家经义,让学生们都有所感悟,而章溢最大的感触便是要“亲身实践”,并不屑于对文章的字句进行剖析,所以便跟随老师王毅一起到处游历。

在到金华的时候,章溢与元宪使秃坚不花相见恨晚,秃坚不花希望章溢能够跟随自己一起前往陕西;但是章溢因为父亲病重的缘故,并未前往,不久章溢的父亲便病逝了。

不过章溢确实在元廷为官了一段时间,而且先后八次帮助元军平定起义军。

1354年到1359年,章溢先后在龙泉、台城、丽水、松阳、青田、遂昌等地镇守。

1359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大将耿再成再次征讨处州,叶琛同元将石抹宜孙驻扎在桃花岭一带,元将胡深则是镇守在龙泉;但是时间久了,元军松懈,大家便没了斗志,胡深便直接归降了胡大海(朱元璋麾下大将)。

有了胡深的加入,胡大海自然是大喜,叶琛同石抹宜孙坚守的桃花岭也接连被攻下,章溢、叶琛同石抹宜孙便逃到了建宁。耿再成得以顺利攻克处州,1360年章溢同叶琛、刘基、宋濂一起,在胡大海的推荐下,前往应天拜谒朱元璋。

见到四位贤才,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赶忙给四人赐座。

并且问道:为了今天,实在是委屈四位先生了;但如今天下大乱,不知何时能够平定?

章溢起身,回答朱元璋:如今天下无道,我们只想辅佐有德之人,只有不嗜杀的人才能最终成就霸业。

朱元璋便说道:那先生便跟着我吧!

章溢被任命为营田司佥事,前往江淮等地,采取分籍定税制度,此举对百姓十分有利。

后来朱元璋设置贤才馆,专门招揽贤才,章溢等人均在馆中;朱元璋非常尊重这些贤才,与他们讨论经史。而章溢是其中很得朱元璋宠信其中的一位,在章溢久病缠身时,朱元璋时常派人前去探望,等到章溢身体稍有好转,便将章溢召入宫中;在得知章溢是因为思念母亲而忧思成疾时,朱元璋便命章溢回乡探望母亲。

1363年,章溢与大将胡深(原是元朝将领,归顺胡大海)成了亲家,章溢的儿子章存厚去了胡深的女儿,其实二人早在元朝为官时便已经相识。朱元璋给了章溢不少赏赐,并且让章存厚从此刻开始陪伴世子朱标(此时朱元璋自封为吴王,朱标为世子)身边,来彰显自己对章溢及其家人的信任与重视。

1364年,章溢同亲家胡深一起大败方国珍的侄子方明善。

并且在这年十一月,章溢任命为按察佥事,在章溢前去湖广上任之前,朱元璋特地将其召入宫中:纪纲的事情,如今我只好托付给先生了。

章溢赴任后,亲眼目睹了湖广一带的废地非常多,所以便上疏朱元璋,希望能在此处分兵屯田。朱元璋赞同章溢的建议,但是因为暂时没有闲暇下来的士兵此事便暂时搁置。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不仅重用章溢,而且还十分信任章溢,哪怕是在一案中有多人供词中牵扯到了章溢,让章溢很是紧张害怕;朱元璋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安抚章溢:我向来知道你安分守己,无需有疑虑。

1365年胡深在跟随大将朱亮祖攻打建宁时,死在了建宁城下;随之处州城也不安稳,朱元璋随即便派章溢前去镇守处州、瑞安等地。

这年章溢的长子章存道被任命为游击将军,而章溢则是坐镇处州,按照官衔的话章存道属于章溢的下属,章溢便上疏朱元璋:父子之间互相统帅,实在是不合适;希望朱元璋能够免掉其子游击将军一职,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同意,而是告诉章溢“无需避嫌”。

1367年朱元璋设立御史台,将章溢与刘基同时任命为正二品的御史中丞,章溢推辞不敢接受,但朱元璋并没有答应,而是对群臣说道:章溢虽然是儒臣,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平定贼寇,其功劳不比诸位将军少。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的次日,朱元璋便问章溢:哪位大将率兵出征福建比较适合?

章溢回答道:御史大夫汤和可以从海上出发,平章政事胡廷瑞则是从长江西入,这样一定能攻克福建;而且浙江平章李文忠在福建的威望最高,若是李文忠能够从浦城直接攻打建宁的话,便是万全之策。

朱元璋随即便下旨李文忠,率兵攻打建宁。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将章溢命为太子参赞大夫。

不久便奉诏前往处州,但是恰逢章溢的母亲去世,章溢便请求朱元璋能准许自己回乡丁忧;但朱元璋并没有答应,李善长便前去劝说朱元璋不要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同意,而是让其子章存厚回乡处理丧事。章溢很是伤心,但每日仍旧谨慎地处理事务。

等到完成乡兵聚集的任务后,朱元璋下旨章存道领兵北上;

章溢再次请求朱元璋能够同意其回乡丁忧,但朱元璋很是为难:我也知道不可夺情(皇上不允许官员回乡丁忧守制,被称之为夺情),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宪太无人,我实在不舍得放先生离开。但最终,还是让章溢回乡丁忧。

在章溢回乡的同时,朱元璋将章存道授予处州卫指挥副使的职位。

然而章溢此次离开,却再也没有回到京城。因为母亲的去世让章溢十分伤心,精神便有些恍惚,还要坚持亲自背运修建母亲墓地的土石,以至于直接病倒了。

洪武二年五月,章溢在龙泉病逝。

得知章溢去世的消息,朱元璋恨死伤心,亲自为其撰写祭文。

章溢一共有三个儿子,除了次子外,长子与三子都入朝为官。长子章存道做到了处州卫指挥副使的位置,说明在章溢去世后,章存道便再没有得到升迁;其三子章存厚,曾随侍太子朱标身边,后做到了观察使的位置上。

对于朱元璋而言,章溢是非常难得的“文武双全”,虽然是儒臣,却能为自己出谋划策。还能镇守城池,确实很难得;更难得的是章溢是一位至纯至孝之人,因为母亲的去世,悲痛欲绝以至于不久也病逝了。

0 阅读:106
评论列表
  • 2024-04-21 19:59

    刘基像是刘邦身边的张良?刘基真没那能耐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