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字!车桥战役题材长篇小说《车桥车桥》即将面世

扬眼 2024-03-07 20:40:58

1944年3月5日,以粟裕为师长、叶飞为副师长的新四军一师,向盘踞在淮安车桥地区的日伪军发起车桥战役。这次战役打乱了日伪军“清乡”“屯垦”计划,打通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地区之间的联系,揭开了华中地区抗战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战役胜利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在延安的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和刘少奇政委给一师发来嘉奖电:“车桥之战,连战告捷,斩获奇多,发挥了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断的作战精神,开创了华中生俘日寇的新记录。”从此,车桥战役作为经典战例载入史册。

今年是车桥战役胜利80周年,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会员、淮安区作协主席于兆文,继完成《天路淮军》《大胡庄1941》《新安旅行团》“英雄史诗三部曲”之后,通过高强度的挖掘寻访和焚膏继晷夜以继日的创作,终于完成40余万字史诗性力作——长篇历史小说《车桥 车桥》,该书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江苏推出的首部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主题的新四军题材重磅力作,也是车桥战役发生地淮安人民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车桥战役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车桥 车桥》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从民国28年(1939年)写起,当年日军火烧涧河重镇车桥,大火三日不绝。家破人亡后,主人公卢剑泓和妈妈连夜逃出城圩,踏上了江南寻亲的旅途。在地方党组织的指引下,在新四军战友的帮助下,卢剑泓、叶霞姑、鲍艳萍、卢春萱、王玉荣等一批青年在苦难中成长,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优秀的革命战士,在淮宝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全书从抗战时期淮安东乡涧河两岸人民的觉醒抗争入手,以车桥人卢剑泓等人的苦难成长为主线,以新四军侦察科科长林痕等人的战斗历程为副线,两线交织,时空变换,推动情节螺旋式前进。将淮宝地区地方革命斗争史自然融入新四军车桥战役的宏阔背景中去,集地方人文史、革命斗争史、全民抗战史三位一体,大处架构,小处着眼,细处落笔,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烽火硝烟中构织出华中地区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性画卷,彰显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主题。

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征研三处处长常浩如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考察并作重要讲话、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背景下,长篇历史小说《车桥车桥》适时推出,可谓恰逢其时、选题极好,全书主题也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非常一致。

据江苏人民出版社政治图书中心编辑强薇介绍,对于这部书的出版,全社上下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了精干力量投入到编审之中,以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出版服务工作,让这部精品力作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

恢弘史诗,精彩华章

2024年是车桥战役胜利80周年,淮安区委书记颜复提出,要创作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来纪念先辈、教育后人,让人们永远铭记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淮安区专门成立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车桥镇等单位组成的《车桥 车桥》寻访创作组,由于兆文领衔创作。据寻访组牵头人、车桥镇镇长何叶介绍,于兆文自去年4月份就进驻车桥,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历史见证人、当地党史、文史专家;后来又用先后赴北京、上海、盐城、扬州、南京等地采访新四军将帅子女和相关纪念馆所,广泛收集地方革命斗争史和新四军车桥战役的有关史料资料,为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车桥 车桥》思路架构和创作初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亲临《车桥 车桥》改稿会,对作品整体架构、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进行把脉指导。 初稿完成后,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又对文本进行审读指导。众多文坛大咖的加持,让《车桥 车桥》的创作质量得到了保证。

作品全部杀青后,于兆文第一时间邀请当地作家和文史专家担任文本校对、文史审核工作。作家丁文书在校对文本时,读着读着就爱不释手,很快就被书中情节吸引,进入“角色”的自己,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校对身份。作家骆洪宾告诉记者,他是一气呵成读完了全书,他觉得作品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文本抒写大气磅礴、精彩流畅,由衷佩服作者是作家中的快手,更是名副其实的高手。在文史专家徐怀庚看来,作者在史诗性架构情节的同时,作品地域色彩非常浓厚,能将淮宝地区大量的民俗民风、人文典故融入作品中,这是作者前期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结果,更是严格考证、文史交融的结果。

四年磨四剑,铸成四部曲

作为江苏省重大题材签约作家的于兆文,近年来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以古城淮安作为地域背景,倾情为城市立传、为英雄塑像、为时代铸魂,先后完成了《天路淮军》《大胡庄•1941》《新安旅行团》《车桥 车桥》等呕心力作。作品先后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审,荣获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蝉联第四届、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金奖,夺得江苏文学最高奖——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本土题材,全国影响;基层作家,破土成长”的“于兆文现象”,被文坛作为课题研究,其作为“文学淮军”领军人物,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为地方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年磨四剑,铸成四部曲。于兆文以一年一部的“井喷”速度,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文艺界称其为“江苏报告文学军团的五虎将”“高产作家的快手”。殊不知,这种速度来源于他在采访创作中,怀着毕其功于一役的责任担当,像“重型坦克”那样,把所有的力量压了上去。他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地冒着严寒酷暑,奔波在全国各地,在天山上靠吸氧采访老兵让人动容;为了严格求证,每部作品都要阅读上百部文献资料,数十万字的采访笔记浸透着他的心血汗水。因为高强度的“田野调查”和焚膏继晷、夜以继日的创作,一度半月板损伤、骨髓积水不能行走,高血压、心脏病、急性肝损伤等疾病接踵而来。因为接手题材的历史厚重感,他全身心投入抢救性挖掘采访创作中,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热泪盈眶。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了他的奉献精神和创作实绩,被媒体誉为“含着泪拼着命创作的作家典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鼎兆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