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见一对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5-16 09:36:38

前言

自古以来,爱情仿佛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有轰轰烈烈的动人篇章,无论是哪一种,都令世人向往。

对于爱情,人们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而在风情万种的世间,为爱奔赴的不只有世人,还有动物。

它们的表达方式或许不是最美的,但却足够动人,大雁就是其中之一,而亲眼见到这一幕的正是一位16岁的少年。

他亲眼看到一对大雁殉情而死,这一幕对少年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于是便将这一幕写成一篇诗词,流传至今。

那么这对大雁为何会殉情而死,这个亲眼见证的16岁少年又是谁呢?他又写下了怎样的诗篇?

一、少年—“神童”

这个16岁的少年就是元好问,对于他的名字可能并不太熟悉,但是他写下的诗词却是被世人传诵千年。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宋朝之后也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在诗词上的造诣和清朝的纳兰性德相媲美。

就如纳兰性德所说的那句表达情感的诗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被丈夫所抛弃的哀怨之情。

这是纳兰性德关于情感所写的诗句,那么元好问又是如何写的呢?又或者说元好问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下写出的关于情感的诗词?

元好问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的不同寻常,同样他的人生也有着与众不同,元好问出生于忻州农村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有两个叔叔都没有儿子,而元好问排行老三,所以在元好问生下来七个月,便被过继给叔父元格。

于是元格也就成了元好问的养父,但他对元好问的感情却是视如己出,对其悉心教导,尤其是在学业上非常重视。

元好问天生聪慧,七岁的时候便能填词作诗,被周围的邻居夸赞为“神童”,其养父元格在冀州任职,而元好问因为自身才华,得到翰林侍读学士兼任知登闻鼓院路择的看中。

路泽就是看中了元好问身上这种爽朗和聪慧,所以愿意教给他教他学习知识。元好问十四岁的时候又拜师陵川郝晋卿,学习经史,熟读百家。

直到元好问十七岁,养父元格被免官陵川令,但为了元好问的学习,他还是选择留在陵川,让元好问完成学习,直到元好问十九岁那年,学成后便举家搬离陵川。

元好问在学习期间,也一直在考取功名,他从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了,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的时候“识免乡试”,他只能到并州参试。

他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也是在他前往并州的途中所作,并且此地还是因为他而命名,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问世间情为何物

元好问所写这首诗词正是《摸鱼儿·雁秋词》,是借物抒情,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主旨,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意思就是说:“人世间的感情是什么?能够让人为之付出生命。”

由此可见两个人之间对待感情的忠贞不渝,而这种感悟是元好问从大雁身上学到的,当时他在经雁丘的时候,有一位捕大雁的猎户。

猎户用网捕到了一只大雁,因为无力挣脱,不久后就死去了,而同行的还有一只大雁,虽然没有被网捕住,但它却始终陪伴在这只大雁身边。

直到被网住的大雁死去,它发出了阵阵悲鸣,徘徊在死去的大雁身边良久,最终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样。

从高空中急急坠下,撞上了一块石头,殉情而死,元好问正是知道了大雁这种悲壮的死法,才懂得了感情的坚贞。

也同样被大雁之间的感情所打动,才写下了这首诗词,还从猎户手中买下了这两只死去的大雁,并将他们的尸体葬在了汾河岸边,为其埋葬,垒上坟墓。

因为坟墓像一个小土丘,就取名为雁丘,而此时后来也因此命名。同样被广为流传的还有元好问这首《雁丘》词。

前边两句也成为了经典名句,流传千古,全文如下,十六岁的年纪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所以他见到一只大雁为另一只大雁赴死,能想到的必然是为了爱情而殉情。

这首词的上阕是在借物抒情,借大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拿大雁来说,它们成双成对飞过多少地方,又经历了多少年,其中的欢乐苦楚,也会像人间的儿女一般痴情。

殉情的大雁也应该会想:“我曾看过万里层云,千里雪山,如今只剩我一人,还有谁会陪我,我又会为谁去?”

下阕则提到了一个典故,想当年含糊地就是在横渡汾河这个地方,如今却再也听不见当年热闹的箫声和鼓声,是有一片谎言笼罩着平林。

吟诵《楚辞》也召不回逝去的魂魄,只能像游荡在山中的野鬼在风雨中哭泣,这对大雁中间忠贞的感情,上天恐怕也会嫉妒。

就连作者本人也不相信这对大雁会和莺儿、燕子等只化成一抔黄土,只能千秋万代,有文人骚客来此进行纵歌饮酒,对其进行凭吊。

三、晚年隐居生活

这首诗词就是元好问在知道这对大雁的感情之后所抒发的内心情感,然而对于少年人来说,内心往往充满了更多的忧愁。

埋葬双雁并没有为他排遣内心的忧愁,随之而来的就是元好问要继续科考,很遗憾,在这场科考中,榜上无名,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更多的忧愁。

毕竟对于一个少年人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非常大,从小被夸赞的神童,又拜在名师门下,最终却没有考取功名,打击难免太大了些。

但这并没有让元好问就此放弃,他后来又多次参加了考试,最终在32岁那年,进士及第,35岁的时候考中了博学宏词科,才正式走入仕途。

然而走上官场就并非一帆风顺,有尔虞我诈,有勾心斗角,元好问就算无心角斗,也难免陷入到波涛暗涌的漩涡中。

因此在他36岁那年回到了登村,期间还写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杜诗学》,里面主要是写的关于杜甫的传志、年谱,以及唐朝时期对于杜甫诗的评价的言论等。

后来便是国家危亡,蒙古军将开封包围,元好问就在围城之中,金哀宗逃出了京城,而金军在兵败卫州逃亡归德府。

朝中也没有主事的人,崔立则站出来率兵向蒙古国投降了,崔立投降后,便胁迫朝臣为其立碑,元好问等人则被逼迫撰写碑文。

元好问因为其名气较大,得到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的接纳,但此时的元好问早已无意官场,而是回到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一边交友一边进行游历,又或者潜心编撰著述。

结语

元好问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在诗词上的造诣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同样也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尤其是他的诗词可以说是金朝的最顶尖的词人,可以和两宋时期的名家相媲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