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凡洛尔是第4代β受体阻断剂吗?

德瑞康资讯 2024-03-28 16:19:36

以下文章来源于鲁原心论坛 ,作者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陈鲁原

过去几十年来,β受体阻滞剂已演变出多种作用机制的药物。第一代β受体阻断剂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以普萘洛尔(心得安为代表);第二代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如目前广泛使用的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亦属于第二代。其中美托洛尔对β1受体、β2受体的选择性大约是30比1,而比索洛尔大约是60比1。

第三代是非选择性β1、β2受体阻断剂,同时选择性阻断α1受体,如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等。其中阿罗洛尔的β与α受体阻滞作用之比为8:1,卡维地洛为10:1,拉贝洛尔的α受体阻滞作用为酚妥拉明的 1/6~1/10。与传统β受体阻滞剂不同,第三代α/β受体阻滞剂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对脂蛋白脂酶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无不良影响。

盐酸贝凡洛尔片(Bevantolol Hydrochloride)是日本化学药品株式会社原研产品,1995年于日本首次上市。国内有其仿制产品,已经获批上市。与阿罗洛尔、卡维地洛等不同,贝凡洛尔(Bevantolol)能够选择性阻断β1受体,也能够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还具有微弱的Ca(2+)拮抗作用。那么,贝凡洛尔能够称得上第四代β受体阻断剂吗?

1. 贝凡洛尔的药理学特性

1.1. 对β1受体的阻断作用

实验中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的肾上腺素受体亚型,贝凡洛尔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选择性与美托洛尔相似。但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平喘作用几乎没有影响,而普萘洛尔完全阻断了它。贝凡洛尔阻断β1受体的效力比拉贝洛尔和阿替洛尔略强,是其阻断β2受体的32倍(32:1)。在高达10mg/kg的剂量下,贝凡洛尔缺乏内在拟交感神经活性;只具有微弱的局部麻醉特性。

1.2  对α1受体的阻断作用

动物实验中,贝凡洛尔能单相取代3h -哌唑嗪(3H-prazosi的结合,但不能取代3H-对氨基可乐定(3H-PAC)的结合,表明贝凡洛尔对α1受体具有相对较高的亲和力。相对于第3代β受体阻断剂,贝凡洛尔对α1-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作用似乎不太强,是其阻断β1的14:1;约为拉贝洛尔的1/20。

1.3. 钙离子通道拮抗作用

采用大鼠胸部大动脉环状标本,在高K+以及去除Ca2+的条件下,使之产生由Ca2+的累积使用引起的收缩反应。研究显示,贝凡洛尔可抑制由于钙离子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使得收缩反应曲线向右移动),表明贝凡洛尔具有一定程度的钙拮抗活性,可进一步舒张血管,达到降压作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贝凡洛尔对大鼠脑神经元高、低电压激活的Ca2+电流(HVA-和LVA-ICa)有拮抗作用,对两种ICa均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贝凡洛尔的这种Ca(2+)拮抗作用独立于局部麻醉作用。贝凡洛尔对ICa的抑制作用大于普萘洛尔、拉贝洛尔和利多卡因。其钙离子通道拮抗作用是其α1受体阻断作用的1/4。

2. 药代动力学

健康成年人(美国人)口服盐酸贝凡洛尔的生物利用度57%(幅度 26%~98%),其首过效应明显。单次口服盐酸贝凡洛尔约1h后达到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为0.75±0.27h,半衰期(T1/2β)为约10h。95%以上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主要通过代谢失活。其代谢物为化合物和氧化物,主要经过尿排泄,其中原型不足1%。连续给药体内无积蓄。进餐后使药物的吸收延迟、达峰时间约推迟75分钟,但对生物利用率无影响。

老年人和肾损伤病人,药代动力学特性无变化。

3. 贝凡洛尔的临床效果

贝凡洛尔每日一次或两次,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和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日本对盐酸贝凡洛尔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951例)表明,该药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率为62%,对重度高血压的有效率为83.3%,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的有效率为75%。

在高血压患者中,贝凡洛尔的治疗效果与阿替洛尔和普萘洛尔相当。中国的一项纳入13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随机服用贝凡洛尔100 mg~200 mg/d或美托洛尔100 mg~150 mg/d共8周。结果贝凡洛尔药后8周平均SeDBP降低值11.00±8.2 mmHg,平均SeSBP降低值为8.8±11 mmHg,与美托洛尔组比较两药的降压值无差异。

在日本早期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试验中,贝凡洛尔与其他类型的降压药联合治疗重度高血压患者,试验结束时(第8周)血压稳定在平均160/96 mmHg的水平;75%的患者有效。

贝凡洛尔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被写入《老年心血管病多学科诊疗共识》,也适用于伴快速心律失常、心绞痛、慢性心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动物实验表明,贝凡洛尔对心绞痛有用:它在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狭窄的狗体内造成了有利的血流重新分布。在心绞痛患者中,该药物优于阿替洛尔。

尽管贝凡洛尔的药理学特点可能为一些患者提供理论上的优势,但比较性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尚不清楚贝凡洛尔与现有的高血压或心绞痛药物治疗相比有什么优势。据悉,国内有关单位已于2022年4月启动了《盐酸贝凡洛尔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

4. 贝凡洛尔的安全性

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比较,同等降压效果时,贝凡洛尔心动过缓风险较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更低。相较于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贝凡洛尔能更有效降低或消除因阻滞β2受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在短期和长期给药期间,贝凡洛尔耐受性良好,很少有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

在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普萘洛尔对照组的LDL-C/HDL-C比值显著升高,而贝凡洛尔组未观察到此现象。早先国内阜外医院的研究表明,贝凡洛尔对甘油三酯的不利影响小于美托洛尔。在非对照的研究中,贝凡洛尔几乎不影响血清尿酸值或影响很轻微。但也有研究表明,美托洛尔和贝凡洛尔两组的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在短期治疗前后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在我国开展的盐酸贝凡洛尔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中,与美托洛尔组比较,盐酸贝凡洛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9%(7/68例),比美托洛尔组的23.53%(16/68例)低13.24个百分点,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观察到:心绞痛病人每天服本品300mg,12周内血清 LDL-C浓度下降,LDL-C与HDL的比值降低。高血压和轻度糖尿病人禁食后血浆胰岛素和血糖浓度在服药后不受影响。

总而言之,第4代的贝凡洛尔相对来说,比前3代β受体阻滞剂,至少从理论上而言其副作用更小,它在发挥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作用的同时,摒弃了影响糖脂、尿酸代谢的弊端。贝凡洛尔可能有助于改善临床目前β受体阻滞剂使用不佳的现状,解决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顾虑。

0 阅读:14

德瑞康资讯

简介:专注于中枢神经、双心疾病、焦虑抑郁等领域健康知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