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隼”登月出故障,中国“鹊桥”或出手?航天员能量餐争气

谦奇评论 2024-01-09 13:41:55

据新华社报道,1月8日,美国时隔50多年再次尝试登月,美国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的“游隼”月球着陆器,搭乘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研发的“火神半人马座”火箭发射升空。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50多年来美国首次展开登月任务,并首次由私企承担这一任务。

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是美国航天局首批月球着陆器承包商之一,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由美国防务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共同创建,这次发射是美国航天局的“月球商业运载服务计划”和“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的一部分。

这次任务原本是美国私企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的一次创举,旨在将科学仪器送往月球,研究月球水和辐射等,为未来的载人登月铺路。

然而,就在“游隼”升空后不久,它便进入了安全运行模式,推进系统出现故障,无法稳定地面向太阳,这让整个任务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在声明中称,“游隼”无法稳定地面向太阳可能是推进系统异常导致,如果这一判断得到证实,将影响“游隼”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推进系统内的故障正在导致着陆器推进剂的“严重损失”,任务团队正在利用“游隼”现有的电量来进行相关操作及运送有效载荷,“游隼”原计划于2月23日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遭遇技术故障后,“游隼”能否登月仍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航天计划正稳步推进。

2024年,中国计划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这是构建月球工程的重要一环。

鹊桥二号不仅将为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讯服务,还将在任务完成后择机调整轨道,为更多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支持。

此外,中国的深空网络计划也在逐步展开,未来有望支持火星、金星等更远星球的探测。

有趣的是,美国在面对这样的登月困境,有可能会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鹊桥二号。

要知道,美国航天局(NASA)此前,早在2018年就曾因预算紧张,而寻求与中国合作使用“鹊桥”中继星。

如今,“游隼”遇挫,美国是否会更加急切地想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实现登月目标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鹊桥二号。

根据披露的数据,鹊桥二号实力相对于鹊桥号来说提升不少,鹊桥二号中继星重约1.2吨,天线长度约为4.2米,设计寿命8年,携带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地月VLBI试验系统。

按照计划,它将在2024年3月进行发射,如今也算是进入到了倒计时阶段。

而鹊桥二号最为典型的任务就是确保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提供中继通讯服务,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性的操作。在嫦娥六号任务之后,鹊桥号还会发生转变过程。

按照计划,在嫦娥六号任务完成后,鹊桥二号将会择机调整轨道,从而为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以及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服务。

除了以上任务,鹊桥二号还要继续接力之前发射的鹊桥号,为在月球背面探测的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最值得一提的技术提升是,鹊桥二号并非是在一个区间执行任务,还可以在想要符合要求的情况之下,进行太空变轨。

这个技术能实现的确是很厉害,可以根据需求在轨机动变轨调整。

另外鹊桥二号还将采用独特的航天频率段,使用X和UHF频段与航天器通信,使用S和Ka频段与地球通信,具有多种数据速率和可重新配置的软件。

除了这些技术提升,鹊桥系列还有后续鹊桥三号等规划,为中国卫星走向深空持续布局。

所以,一向眼高于顶的老美这次也急了,发出请求使用中国鹊桥号,这关系到美国的登月问题。

美国曾经提出请求,希望我国把“鹊桥”中继星的设计寿命由3年延长到5年,对此我国航天专家吴伟仁回应:“美方表示,他们准备到月球背面去,希望到时也能利用这颗中继星。”

而在2023年,中科大学马来西亚籍副研究员刘敬祥曾透露:中国已同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国家航空航天机构使用“鹊桥”的请求,以助其完成未来的月球探索任务。

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性如何,背后又经过了怎样的筹谋,其实航天登月本不容易,在保护核心科技不外泄的情况下,两个航天大国互通有无合则两利,能提高效率,节省更多资源。

也许有人会疑惑,美国为什么不自己造中继星,非要用鹊桥呢?

当然,美国作为航天大国,制造中继星的能力自然不在话下,但毕竟“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面对紧张的预算和复杂的技术问题,与中国合作显然是一个更加划算的选择。

不过,想要使用中国的鹊桥二号,美国恐怕还是得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行事。

毕竟,在航天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

中国航天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反倒是某些国家故步自封,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互利和尊重,在面对美国的请求时,究竟中国是否会伸出援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总的来说,美国的登月遇挫给全球的航天探索敲响了警钟:航天探索不是一场速度竞赛,而是一场持久战。

在这场战斗中,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术、加强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更稳,而中国航天在这场战斗中,也正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不断向前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比如二十年前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其实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很多技术无法求助于人,只能自己突破,航天员能量餐(太空早餐)的研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载人航天飞行中,若飞船发生紧急状况,或返回时偏离着陆场,地面人员无法快速搜救,航天员可能要自行生活一定时间,为使航天员在这些状况下,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并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就需要要有一款特殊食物,而当时查遍国内外的食物,没有找到符合我们国家载人航天任务要求的这种食物。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航天员中心特制研发出了一种吸收快、能量持久、营养均衡、消除疲劳、安全可靠、体积小、携带方便的功能性食品—航天员能量餐(太空早餐)。

这款食品食用8块(15g/块)能快速吸收、保持8-10小时身体持续供能,里面的成分能有效增强肌体耐力、消除疲劳。

当年杨利伟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中秋节前后,在太空中就曾经当着镜头,吃过航天员能量餐,当时的新闻报道把航天员能量餐称作“月饼”。

如今在我国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产品及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航天员能量餐作为功能显著、营养安全、方便携带的食品,也被推向市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航天员能量餐专利转让给了神舟太空产品公司,这一专利的转让可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得到,专利号是:航天员能量餐:ZL201310066992.3。

航天科技发展筚路蓝缕,各种科技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也充满了挑战,希望中国航天越来越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