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的“对王”,洪氏亲族中唯一能战者,却被洪秀全砍了脑袋

闲趣记史 2021-01-25 08:05:46

不知各位听到“对王”两字,会联想起什么?是不是马上想起周星驰电影那位“对王之王对穿肠”,还有狂喷“十九几两血”时的名场面。

太平天国后期,王爵滥封,王号也是越来越怪,学王、歌王、心王、喜王、劝王、捧王等等不一而足……(倒是公私资料暂时还没有发现懂王,睡王也没有,只有一位七十岁才封王的梦王董金泉。)“对王”这个王号也被拿了出来,所授予的人比较特别,是洪秀全族侄,太平天国洪姓亲族之中唯一能打的洪春元。

洪氏亲族唯一善战者

洪秀全很多亲族都有份参与金田起义,一到天京就藏在府邸里,锦衣玉食生孩子,罕见带兵出征。就算有,如王长兄洪仁发救援镇江,很快就被打得大败而逃。这位洪春元却是一个异数,起初的时候默默无闻,一直到1856年天京事变,因为自相残杀过惨,朝堂一空,才得以在1857年封为国宗,掌军出师江西。

洪春元甫一出兵,就显示出统兵才能,在安徽婺源(当时婺源属安徽省)大破清军,阵斩捐纳知府毕大钰。

这位毕大钰可不是个草包,他是太平天国的老冤家,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八十五天不能破,毕大钰当时就负责守卫长沙南关,用空棺材填土修补城墙,打退太平军多次进攻,后来又在两湖多次与太平军交战,这次被洪春元大军围住,最后力竭而死。

洪春元初战告捷,还是不能扭转整个战局,尤其石达开离开天京的时候抽走江西部分人马,面对清兵反攻,洪春元只得后撤回安徽,将军队沿长江两岸驻防,保证粮食进入天京的水路安全。

1861年9月,安庆被攻破,洪秀全大怒惩罚干王英王,随即开始大封诸王,洪春元就在此时封为对王猛千岁,加号殿前兵部又正夏僚。“对”为王号,莫名其妙,“猛千岁”这个称呼,听上去就像个山大王,草莽气息十足。

英王陈玉成困守庐州(今安徽合肥),清兵四面而来,唯有向天京求援。天王令对王与护王陈坤书一起救援,两王攻打浦口,被清将李昭寿所阻,连战不利,攻六合又不克,无法前往庐州。陈坤书只得引兵东还攻打扬州,洪春元继续围困浦口,很快又被击败。

侍王营中掺沙子

陈玉成苦等援军不到,只得从庐州突围,最终在寿州被苗沛霖出卖而死。英王的死也宣告天京上游皖赣战线的失利,太平天国的主攻方向改成东边的江浙一线,洪春元奉命入浙南,受侍王李世贤节制。

侍王李世贤,因为功劳显赫,封王又早(后期干、英、忠之后第四个封王),出了名的盛气凌人,所带部队又有一定独立性,洪秀全不信任又不得不用,只能拼命在他军队里掺沙子。洪春元派过去,如其说是助阵,不如说是监视,监督侍王严格按天京的指示行动。

侍王在浙南的攻势一开始还是相当顺利,连克府县,大军围攻浙皖赣闽四省枢纽衢州。但他与洪春元等几位监军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恶劣,功臣与亲贵的组合,肯定是火星四散,两人经常发生争执,所率部众也互相瞧不对眼,这样如何合力作战?浙江巡抚左宗棠救兵来到,只得撤围。衢州撤围对浙南的局势影响非常大,左宗棠就以此为据地开始反扑。

雨花台战役与“进北攻南”

湘军曾国荃部于1862年5月开始围困天京,在雨花台要塞下扎营。洪秀全慌忙调拨周边郡县勤王,洪春元当时已经离开侍王,在皖南驻守,听令紧急率军先至,合苏州援军以及天京守军猛扑雨花台外湘军营地,始终不能攻克。

焦急的洪秀全开启连续瞎指挥模式,首先连发三道诏书,强令在上海郊外节节胜利的李秀成回援。李秀成无奈,只得汇合浙北浙南苏南天京各路大军,共十四王六十万人,在雨花台与曾国荃部三万人鏖战四十四天。洪春元并非十四王之一,负责在外边配合作战。

曾国荃不愧铁桶之名,湘军死守不退,忠王这边虽然兵多将广,却是统属不一号令不一,武器又处于劣势,无奈还是不能解天京之围。

洪秀全接下来开启第二次的瞎指挥,命令李秀成“进北攻南”,全军渡江北上,在两淮之间招兵、收集粮草,同时也可让围城的湘军分散。李秀成不同意,他力谏应该让军队回归原来的江浙战线,击败进犯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各路清军,再回师天京城下,天京就继续依靠堡垒工事固守。只不过洪秀全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李秀成只得在1862年12月初,命令洪春元与章王林绍璋、纳王郜永宽、忠二殿下李容发等为前驱,率前锋三万人开始渡江北上。

洪春元渡江后,在江北的浦口、九袱洲、巢县、和州、无为州、铜城闸多处大战,虽然斩杀多员清将,屡有小胜,但因为天气寒冷,清军从水陆多路来援,粮草又接应不上,所占据点先后丧失。后来与忠王在庐江城下会师,庐江守将是淮军名将吴长庆,因为与太平军有杀父之仇,抵抗十分顽强,李秀成啃不动,鲍超又率军来援,又唯有撤军。此时天京来诏,召对王回京,负责守卫天京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雨花台要塞。

丢失要隘,被天王处死

雨花台要塞位置相当重要,扼守天京南面通道,北边是秦淮河上长干桥,再向北就是聚宝门。当年太平天国攻克金陵,也是先攻占此地,再在大报恩寺的大琉璃塔上架炮轰城。清朝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和春曾经百计攻打,均不能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肯定要找一员猛将镇守。

然而洪春元是合适人选吗?洪春元虽然在洪氏亲族中拔尖,有战功,倘若放在太平军将领群里,表现并不出彩,之前一直也是参加野战,并没有多少守城经验。若论守卫雨花台,比他合适的大有人在,如以擅守出名的顾王吴如孝,洪秀全说穿了还是只信任洪姓亲人。

只是这一安排,不但葬送了雨花台,葬送了天京,洪春元连命都搭了进去。

1863年6月,为了让当时还在江北的李秀成回师天京,曾国藩让曾国荃想办法攻占雨花台。曾国荃算准了洪春元调回不久,麻痹疏忽,又迷信高岗地利。在13日,趁天黑派出悍将萧孚泗、陈湜、李臣典等,掩旗息鼓,轻兵奇袭雨花台。洪春元仓猝之间,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仓惶逃回城中。

这一跑丢了雨花台,连带长干桥以外的营垒工事也一起丢掉,湘军只战死一人就到达南门城下,胜利来得可谓非常轻易,自此湘军营中鼓柝之声传遍天京城内,围城更甚。

洪秀全对洪春元如此轻易丢失雨花台大为震怒,下旨将其下狱问罪,很快以丧师失地的罪名在城中正法。

若论丧师失地,当时太平军到处失利,丧师失地的王爷千岁多了去了,除了洪春元,未见还有谁被典刑正法,洪秀全虽然猜忌疑心重,但绝非以威刑慑人的暴君,太平天国也没有清朝那种守土官失地要追责的规条。独这次自己亲族都下狱处死,可见洪秀全实在是非常恼怒,加上是倾亡的关键时刻,只能拿对王的人头来警戒众人。只不过最应该追究的,恐怕是洪秀全本人的刚愎自用与识人不明,唯信亲族。

4 阅读:4254
评论列表
  • 洪秀全也是后期信亲族,石达开逼洪秀全杀害了秦日纲几大心腹大将谋士,石达开又拥兵自重首鼠两端最后带着太平军主力单飞,因为石达开洪秀全开始对外人疑心很重,而心腹大将谋士又被石达开逼死了。

    博浪一椎 回复:
    你说的心腹大将谋士也就秦日纲与陈承瑢,天国里比他们能力高的人多了去;他们参与、追随北王韦昌辉滥杀二万多将士,是首要从犯,拍拍屁股就没事?太平军是全家参加的,二万人你算算有多少亲属,就算石达开肯广大将士也不肯啊;说一千道一万主要是洪秀全是庸主。

闲趣记史

简介:看了很多历史书籍的业余历史爱好者,写些靠谱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