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工人文化宫「翻红」!为何吸引这么多年轻人?

觅渡新语 2024-02-22 10:58:48

去年夏天,常州市工人文化宫焕新归来,引发了一波常州人的集体“回忆杀”。当人们还在疑惑文化宫能否再度火起来时,“复出”后的文化宫已经找到了吸引新时代年轻人的新方式——办“夜校”。现在,常州兴起了一股“夜校热”,在下班后前往夜校学习充电、交友社交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夜校热”的出现也让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成功“翻红”。

据《常州日报》报道,常州人暌违20余年的职工夜校,去年底“焕新”归来,7天内799个学习名额被抢订一空,九成以上的学员是“80”“90”“00”后。

△青年在常州市工人文化宫“夜校”学习绘画课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青春时光,上课有时会因加班带着面包匆匆赶来,下课则伴着一片自行车铃声和同桌讨论中离开。那时只有对知识的渴求,且带着或为第二学历或为技术晋级的功利心。

如今再看那令人怀念的科教楼,变化的不仅是外立面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走进教室,看到的不是黑板上写满英文词组、数学方程式,而是京剧课上的字正腔圆,乱针绣班上的飞针走线。

△常州乱针绣非遗传承人向学员传授刺绣技巧

从课程表得知,除了素描、声乐、茶艺、留青竹刻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还有瑜伽、网球、相声脱口秀、烘焙这些紧扣年轻人需求的新课程。夜校课程之“新”与文化之“美”交织,令人耳目一新,也让年轻人趋之若鹜。

△龙城职工大讲堂“职工夜校”第二期部分课程安排

其实不单是常州。近段时间,火遍各地的夜校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归,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频频“出圈”。

在上海,市民夜校开班报名时,65万人争抢一万个课程名额;在广州,“汉服汉礼”“压花技艺”等课程都有名师坐镇;在西安,创业青年看到公办夜校缺失的商机,颇具规模的商业化夜校应运而生。

△上海市民夜校,图源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今年以来相关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夜校潮,如今年轻人完全不再是以补习文化知识为目的,而是热衷于夜校课程的丰富多元,从乡村民谣到非遗手作,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满足了年轻人对艺术审美、社交方式以及自我成长的新追求。

这就是夜校的“变”与“不变”。

夜校本是上世纪一种特殊的受教育方式,“白天工作,夜晚学习”,夜校乘着工业化的东风而来,又随着义务教育等制度的普及渐次消失。

如今,夜校在各大城市再度翻红,课程内容、上课形式发生变化,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以说,“新夜校”火爆的背后,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传神写照。正是公众求真尚美的强烈美育需求,推动着以“新夜校”为代表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积极转型。

△青年职工在常州市工人文化宫“夜校”学习瑜伽课程

我市刚刚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擂响了“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奋进战鼓。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着各路年轻人聚龙城、创新业、攀新高。让常州成为年轻人成才成长成功的向往之都,除了有吸引人的产业高点、科创亮点,还要有年轻人期盼的诗和远方之美。“新夜校”以“城市新美育”来统领、布局、优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吸引年轻人的有力抓手。

当然,面对“新夜校”的“秒光”“一证难求”,面对学员“课程供给能更加丰富”的期盼,如何呵护好这股“夜校热”,正考验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能力与水平。

如何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彰显政府公益文化基金的引导功效?如何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参与到“新夜校”建设中来?如何在各类大型人才社区、青年集聚区引入新美育资源,让年轻人在“楼道口”就能触手可及……

只有坚持探索实践、创新提升,才能使“新夜校”从“有没有”到“多不多”“好不好”“长不长”不断焕新,从而构建审美价值趋同的精神共同体,优化“新夜校”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让城市新美育之风温暖年轻人。

(作者江天舒,文章原标题为《“新夜校”焕新城市新美育》,原载于常州日报2024年2月21日A03版常言道栏目)

0 阅读:22

觅渡新语

简介:中国常州网深度评论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