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不得安宁,陵墓三次被打开,第二次入殓时身上已长白毛

温读pro 2024-04-01 09:37:36

中国古代,统治者不仅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要拥有一个豪华的葬身之所。为此,他们常常不惜国力,耗费大量民脂民膏,营造豪华陵寝,随葬宝物更是十分惊人。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垂帘听政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可是历史总是讽刺的。

人称“无冕女皇”的慈禧,生前万万不会想到,自己耗费心力修建了大规模的陵寝,死后依旧不得安宁,光是遗体就被来回折腾了三次。

死后极尽哀荣

1908年,慈禧去世。

西太后生前呼风唤雨,风光无限,死后自然也极尽奢华。她的第一次丧葬规模,堪称清朝帝王后妃之最。

东太后慈安死后,慈禧为了要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她尊贵,下令重新修建了自己陵墓的三座大殿。

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

因此,民间将慈禧陵墓称为“黄金陵”。

在清代,帝后棺木均用稀有的梓木或者楠木制作,故称“梓宫”。慈禧寝宫就是用珍贵的楠木制成。木料采自云南,造价非常昂贵,单单是运费就耗银万两。

慈禧死后,遗体入棺时,身穿华贵寿衣,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的一颗珍珠大如鸡卵,胸前佩戴两挂朝珠和各种佩饰。

大太监李莲英全程参加了入棺仪式。

据他的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置入棺中后,在头前放置1个广东进贡的翠荷叶,脚下放了1朵粉红色的碧石大莲花。

这来自于佛教里的“头顶荷花、脚踏莲花”,寓意“步步生莲”,确保亡灵能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遗体的脚边,左右各置佛像27尊,全部是用红宝石、玉雕制的,此外还有翡翠西瓜、翡翠白菜、玉石莲花、玉雕红珊瑚树、祖母绿宝石、玲珑宝塔等数不清的珍宝。

可以说,慈禧太后的陪葬品,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连价值连城都远远不足以形容了。

然而,正是这笔巨额的财富,让她死后难逃厄运,不得安生。

清东陵盗墓案后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腐朽的清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帝退位后,由中华民国政府出兵保护清朝皇陵,祭祀的事情由国家和清王室负责。

溥仪不甘心就此失去皇位,经常和一些遗老遗少以及外国人勾结,企图复辟。正因如此,民国政府和他的关系逐渐恶化。

之后,民国政府逐渐撤走了一部分守卫清陵的保护部队,守卫皇陵的责任落到清皇室自己头上。由于连年战乱,再加上缺少经费,原来的守陵人也慢慢懈怠了。

毕竟没有钱和利益,谁也不愿意给人干看祖坟的活。

而这,就为后面发生的皇陵被盗事件埋下了伏笔。

1928年,清东陵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盗陵案。

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炸开清东陵地宫,打通了进入地宫的通道。

贪婪的军阀痞子见到陪葬的稀世珍宝,眼睛都放光了,如同饿狼扑食,将墓中财宝洗劫一空,搜刮得干干净净。

为了方便,他们直接把慈禧遗体抬出棺外,草草扔在了棺盖上。慈禧身上的龙袍和上衣被扒了下来,就连含在口中的夜明珠,都被撬开嘴拿了出来。

除了慈禧的陵寝之外,乾隆墓地也惨遭其毒手。

一夜之间,孙殿英先后连掘了清东陵慈禧和乾隆两座陵墓,可谓是“满载而归”。

之后,他急着销赃,便在国内外四处找人代销珍宝。

一次偶然的机会,部分赃物被卫戍司令部意外截获,孙殿英盗陵案东窗事发。

此事一出,舆论大哗,各界人士纷纷致电蒋介石,要求严惩孙殿英为首的土匪流氓。

而已经退位的清王室得到消息后,一开始甚至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满清遗老宝熙在《于役东陵日记》写道:“两陵盗发之变,本年阴历六月初即微有所闻,方冀其言不实也”。

据记载,末代皇帝溥仪得知祖坟被挖后,“哀痛迫切,泪随声下”。

为了处理此事,溥仪派出了以载泽、耆龄、宝熙为首的代表团,赶往清东陵收拾残局。

前清遗老赶到东陵后,发现地宫内一片狼藉:昔日尊贵无比的慈禧太后,如今狼狈不堪——她的遗体被一块椁板压着,两颊塌陷,眼成黑洞,花白头发上扎着一根红头绳;身上的衣物破损不堪,因为暴尸一个半月之久,半裸的上身长出了令人作呕的白毛。

此情此景,让耆龄、宝熙等人“伤心惨目、悲痛欲绝”。如果孙殿英盗墓案发生时他们就在现场,恐怕会立刻被气死过去。

为了让慈禧重新入土为安,载泽命八旗妇人找来一块黄绸子,将遗体盖上,再安置到黄缎褥上,重新放入棺内。

之前孙殿英开棺盗宝的时候,行动过于粗暴,导致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齿都散落在了地宫里。载泽又重新将指甲和牙齿用黄稠子包好,放在了棺木中。

等到一切都处理好后,载泽把当年慈禧赏赐的一件黄缎袍、一件坎肩盖在被上,盖棺封口,重殓完毕。

这就是慈禧第二次入棺的全部过程。

和她第一次葬礼相比,这场仪式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显得仓促简陋又充满无奈。

第二天,载泽命人关上地宫大门,封好金刚墙,了却了这桩差事。但是针对孙殿英的讨伐却没有结束。

靠送礼逃过一劫

清东陵被盗后,全国各地都在给蒋介石政府施压,要求要求严惩凶首孙殿英,追回被盗的稀世珍宝。

孙殿英本身就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土匪头子。他犯下惊天大案后,仍然恬不知耻,开脱称“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

但是这种谎言连小孩子都糊弄不了。

盗窃国宝、利己肥私、挖掘古墓、毁损文物,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万人唾骂的行为。

孙殿英知道已经成为千古罪人,就企图用行贿的方式逃避惩罚。

据传,他将一颗乾隆朝珠中最大的送给了戴笠,又托戴笠将一柄九龙宝剑送给蒋介石;慈禧嘴巴里掏出来的那颗绝世夜明珠则送给了宋美龄。

其他国民党高官也“收获不菲”,翡翠西瓜送给宋子文;送给孔祥熙的是慈禧鞋子上的宝石,阎锡山、徐源泉等高级官员也都有馈赠。

孙殿英对这些暗地里的交易并不忌讳,反而经常拿出来炫耀。

他承认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确用炸药崩开的,还颇为自得地说出了自己给四大家族送礼的事情。

正因如此,蒋介石一开始惺惺作态,宣称要积极追究清东陵被盗案。可是到最后,此案还是不了了之。

孙殿英这种在古代要诛九族的法外狂徒,居然毫发无伤。而那些被他窃取的大批宝物,大部分不知所终,成了国家永久的损失。

在孙殿英之后,清王室在关内的陵墓虽然也有过小规模的盗掘事件,但是像清东陵被盗这样丧心病狂、骇人听闻的事情,就没有再发生过了。

而慈禧太后的陵寝,也一直维持着1928年以后的重殓后样貌。

建国后的保护与修缮

时光走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2年,中央专门设立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负责保护东陵的安全。但是对于陵墓里的文物,一直没有动过。

建国后,我国对古墓的挖掘一直十分慎重,如果不是科研需要,一般是绝对不会主动挖掘古墓的,尤其是帝王陵寝。

古墓中的陪葬品埋藏地下多年,一旦随意改变其保存环境,很容易造成陪葬品灭失。

在这一点上,我国考古界有过极为惨痛的教训。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发掘明万历定陵。结果地宫打开后,新鲜空气瞬间涌入,大量丝织品等文物灰飞烟灭,损失无法挽回。后来万历皇帝的尸骨也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拖出展柜,焚烧扬骨。

因此,尽管慈禧陵早在1928年已经被盗,随葬品几乎损失殆尽,但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禧又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所以在建国后三十年里,都没有人再动过慈禧陵。

直到1979年2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再次产生了开启慈禧地宫的想法,并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申请。

得到批准后,重启慈禧地宫的项目启动了。

文物保管所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慈禧地宫清理小组”。

1979年2月17日,清理小组正式开始了工作。他们打开地宫大门,找到了隧道内当年盗墓匪兵遗留下的盗洞口。

一直从事清朝皇陵研究的徐广源,打着手电,带头从洞口爬了进去。

推开两道石门后,他们进入到了整个慈禧陵里最核心的地方——“金券”,也就是慈禧棺椁的安放之处。

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可以看到棺木上用金漆写满了藏文佛经。

徐广源在墓室内慢慢扫了一圈,发现棺木的外椁破碎在地,上面胡乱堆着丝织物,七零八落。

这就是孙殿英当年盗墓的“遗迹”。

在散落的丝织品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件皱皱巴巴的织物,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经文。

后来经过专家鉴定,才发现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宝——由捻金织成的陀罗尼经被。

这条经被上的花纹复杂繁多,由极细的丝线和纯金捻线织造而成,堪称晚清织物中的精品。

估计是孙殿英手底下的军痞不识货,所以当时没有带走,如今成为了考古人员的意外之喜。

除此之外,清理小组还发现了一件残破的龙袍、香宝和香册、慈禧的寿衣等文物。出于保护遗体的保护,慈禧的棺椁依旧没打开。

慈禧地宫虽已毁坏不堪,但它的清理和修缮工作,却带来了额外的收获。

最后一次入殓

1979年4月8日,慈禧陵地宫正式对外开放,很快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之后,邓小平与彭真、杨尚昆、万里领导人,都来过清东陵参观视察。

1984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再次对慈禧陵地宫展开了清理工作。

而这一次的主要目标,就是清理慈禧内棺。

工作人员进入地宫后,小心翼翼地撬起棺盖,看到的正是当年溥仪派人重新装殓后的样子——黄色被褥盖在尸身上,被褥正中央铺着一件黄色长袍和一件黑色坎肩。

黄色长袍和黑色坎肩,就是1928年载泽亲手放置的。

慈禧的遗体只剩皮骨相连,像一具干尸,但是保存的还算完整。

清理小组小心翼翼地将慈禧抬出来,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液,再抬回棺内。之后,他们修复了被军阀劈坏的外椁,套在内棺之外,盖上椁盖。

至此,慈禧死后第三次遗体安葬得以完成。

事实证明,修缮清东陵后发展旅游业这个想法是很正确的。

慈禧内棺清理后的第二年,清东陵游客量就增长到了70余万人次。

毕竟慈禧太后死后多年“重见天日”,对很多游客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2000年,清东陵因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下葬了三次的慈禧本人,现在也成了人类文化遗产。

这位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老佛爷,泉下有知不知是何感想。

慈禧死后,遗体可谓几经折腾。光光是三次下葬的曲折经历,就足以载入史册。

从第一次劳民伤财、极尽奢华的皇家葬礼,到盗墓案发生后草率仓促的入殓,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性质的开发,背后是中国百年沧海桑田的缩影。

清王朝的功过自有后人评价,而留存在清东陵上的文化记忆,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永久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李宝才.慈禧太后棺椁第三次开启真相.文物天地,2020,(12)

慈禧遗体三次入殓之谜:“超级豪华”压倒紫禁城.千龙网.2015.3.19

0 阅读:6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