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名五千年变迁史:从长沙郡至湘州、湖南道再至湖南布政使司

生远评军事 2023-01-15 08:43:03

湖南地名5000年变迁史:三苗部落—百濮部落、苍梧古国—洞庭、苍梧、黔中三郡—长沙郡—临江国—吴氏长沙国与武陵郡—桂阳、零陵、武陵三郡与刘氏长沙国—填蛮、建平、九疑、南平四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荆州—荆州与广州—荆州与江州—湘州与江州—荆(湘)州与江州—湘州与郢、荆二州—湘州与沅州—荆州与扬州—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八郡—江南道—江南西道—湖南道—钦化军—武安军—马楚国—武平军—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湖广行省之湖南道—天完政权—陈汉政权—明初之湖广行省—湖广布政使司—清初之湖广总督区—湖广右布政使司(偏沅地区)—湖南布政使司(湖南省)。

湖南地名5000年变迁史之地名变化名单

注:1.上面的“某、某、某等”意味着此时湖南境内没有一个行政区划的辖区面积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属于“小+小+小”模式,如新朝的“填蛮、建平、九疑、南平四郡”辖区面积就差别不大,均未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东汉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隋朝前期的“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八郡”亦是如此;2.上面的“某与某”则意味着此时湖南境内由一个辖区面积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行政区划与另一个辖区面积占据弱势地位的行政区划组成,属于“大+小”模式,如西汉前期时的“吴氏长沙国与武陵郡”就表明此时湖南大部为吴氏长沙国辖区而小部为武陵郡辖区,西晋的荆州与广州“、”宋朝的“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亦是如此。

1.三皇五帝时期,湖南北部隶属于三苗部落势力范围(约前30世纪至前21世纪),存在时间约1000年。三苗部落产生于黄帝时期,是上古中原地区蚩尤的九黎部落同炎黄二帝争天下兵败南逃后的后裔,在尧舜时期势力达到巅峰,尧舜二帝曾多次南征三苗部落,终于在夏禹时期被大禹南征打败,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三苗部落势力范围主要位于长江湖北东段、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冲积平原,在先秦时期为云梦泽。三苗部落消失后,湖南北部很长时间内都没再出现较大的部落与王国。

三皇五帝时期三苗部落占据湖南北部

2.夏商西周时期,湖南北部隶属于百濮部落势力范围(约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存在时间约600年;湖南南部则隶属于苍梧古国管辖(三皇五帝时期至战国中期,约前30世纪—前391年),存在时间约2600年。百濮部落始见于西周初年,而苍梧古国从黄帝时代便开始存在了,尧舜南征三苗部落时曾与苍梧古国有多次密切接触,至楚悼王(?—前381年 )熊疑十一年(前391年)南征湘江上游、湖南南部时方才被楚国灭掉,从此被楚国的洞庭、苍梧二郡所替代。因此,最迟在熊疑十一年(前391年)之前百濮部落势力范围已退出湖南北部,向西迁移或被征服。

注:当时百越的一支扬越势力范围也达到了湖南东部今湘赣交界处,此处不再赘述。

湘北为百濮部落,湘南为苍梧古国

3.春秋战国时期,湖南逐渐完全隶属于楚国的黔中郡(约前700年至前223年)、苍梧郡(前391年至前223年)与洞庭郡(前391年至前223年)管辖,持续时间约500年。湖南的洞庭、苍梧、黔中三郡历经楚武王至楚悼王16位楚王约300年的时间方才完全征服,黔中郡早已于楚武王熊通(?—前690年)所处的春秋前期时所设置,而洞庭、苍梧二郡直到楚悼王熊疑十一年(前391年)所处的战国中期在南征灭亡苍梧古国后方才出现,距离黔中郡设置已过了近300年。“秦灭楚之战”后,三郡归属于秦国(秦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行政区划没有变动。

楚国黔中郡,前期疆域极大,占据湖南大部

4.秦代时,前期湖南大部隶属于洞庭、苍梧、黔中三郡管辖(前221年至约前214年),持续时间约7年;后期湖南大部隶属于长沙郡管辖(约前214至前206年),持续时间约8年。秦代的洞庭、苍梧、黔中三郡夺取自楚国南方的郡县,是“秦灭楚之战”(前255年至前223年)的胜果;而长沙郡则是秦始皇平定南方百越民族后合并洞庭、苍梧、黔中三郡形成的,长沙郡下辖9县,分别为:湘县、罗县、益阳县、阴山县、零陵县、衡山县、宋县、桂阳县,至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18路诸侯时被共敖及其子共尉的临江国所取代。

秦初36郡,湖南境内被黔中郡与长沙郡所分割

5.秦末汉初楚汉战争时,湖南大部隶属于共敖及其子共尉的临江国管辖(前206年至前202年),持续时间为4年。汉高帝元年(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封共敖于江陵,共敖遂建立临江国;共敖两年后死去,由其子共尉继位;汉高帝五年(前202年)12月,刘邦派靳歙攻打临江国国都江陵城,城破,临江王共尉被俘,送往洛阳后处死,临江国遂亡国,由吴氏长沙国替代。

楚汉战争时期共敖父子的临江国

6.西汉时期,初期湖南大部隶属于吴氏长沙国、小部隶属于武陵郡管辖(前202年至前157年),持续时间为45年;中后期湖南大部处于郡国并行制,由刘氏长沙国(前155年至7年)与其他郡县(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等)共同管辖,持续时间为162年;中间曾短暂的出现过三郡单独管辖(桂阳、零陵、武陵三郡)的情况,从汉文帝后元七年至汉景帝二年(前157年至前155年),存在时间为2年。吴氏长沙国于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因绝嗣被废,其下辖22县,分别为:临湘、罗、益阳、连道、承阳、郝、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恢、郴、营浦、南平、舂陵、泠道(这16个县全部位于湖南境内)、安成、桂阳、观阳、洮阳、龄道、下隽县(这6个县没有或部分位于湖南境内),被废后新设桂阳、零陵二郡管辖其地。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汉景帝刘启分封其子刘发为长沙王,是为长沙定王,刘氏长沙国自此开始。刘氏长沙国从最初的13个县不断缩小,至西汉末年疆域缩减至今长沙市附近,大幅缩水。王国与西汉王朝共始终,至孺子婴居摄二年(7年)王莽篡汉前被废(改为填蛮郡),郡国并行制由填蛮郡、建平郡、九疑郡、南平郡等四郡所取代。

汉初分封图之吴氏长沙国

吴芮的吴氏长沙国被废后紧接着出现的刘发的刘氏长沙国

中山定王刘发的刘氏长沙国

7.王莽新朝时,湖南全境隶属于填蛮、建平、九疑、南平郡四郡管辖(8至23年),持续时间为15年。新帝王莽甫一登基,就把全国的郡县改了一大半,湖南的长沙国与桂阳、零陵、武陵三郡也未能幸免于难,至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光复汉室后方才把所有地名全都改了回来。

王莽新朝时位于湖南的填蛮、建平、九疑、南平郡

8.东汉时期,湖南全境隶属于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管辖(25—188年),持续时间为163年;东汉末年四郡隶属于荆州管辖(188至220年),持续时间为32年。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地方刺史开始掌管一州大权,刺史治州由此开始,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当时隶属荆州管辖,时任刺史为王叡;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东汉末年的荆州(含湖南)遂为刘表割据16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后其子刘琮举州投降,荆州复归东汉,同年爆发“赤壁之战”,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瓜分了荆州,刘备不久占据湖南全境,至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220年)吕蒙败关羽后方才归属于孙吴,期间12年为刘备割据范围。湖南进入三国时期后仍属荆州,州的名称未变而郡县设置有很大的调整。

东汉时期天下13州之荆州疆域图

东汉时期荆州的郡县设置图

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位于湖南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刘表占据荆州,跻身东汉末年群雄行列

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曾短暂的分封末代刘氏长沙国王刘舜及其子刘兴重建刘氏长沙国(25至37年),但这种分封不同于西汉时的诸侯分封,只享有食邑权,在此后的王朝中不断有帝王将自己的子孙兄弟分封至此地,性质与其一样,故不纳入地名变迁之中,亦不再赘述。

9.三国时期,湖南全境归属于孙吴的荆州(占据湖南大部)与广州(占据湖南小部)管辖(220年至280年),持续时间为60年。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220年)吕蒙败关羽,孙吴夺得荆州全部,荆州遂纳入孙吴势力范围。孙吴荆州不同于两汉荆州,其下辖的郡县设置调整很大,以下九郡在湖南境内: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进入西晋后名称暂时未有变动。

三国时湖南归属于孙吴荆州9郡

10.西晋时期,湖南全境前期归属于西晋的荆州(位于湖南中北部)与广州(位于湖南南部)管辖(280年至291年),持续时间为11年;湖南全境中期归属于西晋的荆州(位于湖南西部)与江州(位于湖南东部)管辖(291至307年),持续时间为16年;湖南全境后期归属于西晋的湘州(位于湖南西部)与江州(位于湖南东部)管辖(307年至316年),持续时间为9年。西晋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后,将荆州的辖区范围有所扩大、郡县设置有所更改,荆州北部甚至深入关陇地区南部,湖南境内则是新设了邵陵、始安二郡,此时湖南大部仍是归属于荆州;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西晋分荆、扬二州设江州,江州历史从此始,江州与荆州分别位于湖南东西部;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西晋复分荆、江二州设湘州,湘州历史从此始,江州与湘州分别位于湖南东西部。进入东晋后为荆、湘轮流共同与江州管辖湖南全境,与西晋中后期状况相同。

西晋前期:荆州占据湖南大部,广州占据湖南小部

西晋中后期由荆州(湘州)与江州共同管辖湖南全境

西晋永嘉二十一州:荆州(湘州)在左,江州在右

西晋各州郡县位置图

邵陵、始安二郡位于湖南中南部

11.东晋时期,湖南全境归属于东晋的荆(湘)、江二州管辖(317年至420年),持续时间为103年。晋室南渡后,湖南境内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动,湖南大部由荆州或湘州所管辖,东部湘赣交界处则是由江州所管辖,湖南境内所辖郡治有:长沙、湘东、桂阳、临贺、营阳、零陵、衡阳、武陵等九郡。湘州在东晋多次被废止又重设,被废止后所辖郡县复归荆州。

东晋时期的湖南为荆(湘)、江二州所分割

12.南朝时期,宋齐梁三朝湖南大部归属于湘州而小部归属于郢、荆二州管辖(420至557年),持续时间为137年;陈朝时湖南大部归属于湘州而小部归属于武(沅)州管辖(557至589年),持续时间为32年。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时期,湖南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湘州一家独大,唯独到了陈朝时期稍占下风,湖南西北部为武(沅)所有,但湖南大部还是以湘州为主。

刘宋时期湖南境内州郡图

荆、湘、郢三州位于洞庭湖四方

南齐时期湖南境内州郡图

南齐时湖南为荆、湘二州地盘

萧梁时期湖南境内州郡图

萧梁时湖南仍为荆、湘二州地盘,变动不大

陈朝时期湖南境内州郡图

陈朝时湖南归属于荆、沅二州

13.隋代时,前期湖南全境隶属于隋朝荆(占据湖南大部)、扬(占据湖南小部)二州管辖(589年至607年),持续时间为18年;后期湖南全境隶属于以下八郡管辖:长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607至618年),持续时间为11年。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了绵延近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于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统一天下后将此制度推向全国,湖南全境此时隶属于隋朝荆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又改州为郡,实行州郡两级制,此时湖南全境隶属于以下八郡:长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隋代前期的州县二级区划设置图

隋朝前期时,湖南大部属荆州、小部属扬州

隋代后期的州县二级区划设置图

隋朝后期时,湖南隶属于长沙等八郡

14.唐代时,前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江南道监察区(627至733年),持续时间为106年;中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733至764年),持续时间为31年;后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湖南道管辖(764年至883年),持续时间为119年;唐朝末期湖南道改为钦化军、武安军管辖(883年至907年),湖南全境属之,持续时间为24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分天下疆土为十道,为唐朝设道之始,后各设采访使(此时仅为监察区域),此时湖南全境隶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隆基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湖南全境遂又隶属于江南西道;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李豫又从江南西道分出湖南道(至此为实际行政区),设湖南观察使,“湖南”一名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正式出现,湖南道下辖以下7州:衡、潭、邵、永、道、郴、连州;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湖南道改为钦化军,光启元年(885年)又改为武安军,湖南从此进入藩镇时代,不久成为武安军留后马殷的割据地盘。

唐朝前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江南道

江南道横跨湘赣浙三省全部与贵州省大部

唐朝中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江南西道

江南西道大致范围湘赣两省

唐朝后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湖南道

湖南、江西、福建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首次出现

唐朝末期湖南全境隶属于钦化军、武安军

唐末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割据湖南一隅

注:大唐十道前期仅为监察区域,具体军政事务由当地的都督府或州执行,但由于唐朝都督府更换频繁、州的数量太多,为了简要叙述,故在此仅用大唐十道“道”的名称来替代当时的都督府或州。

15.五代十国时,前中期湖南全境隶属于马楚国管辖(907至951年),持续时间为44年;后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武平军管辖(951年至963年),持续时间为12年。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分封武安军留后马殷为楚王,建都潭州,马楚国遂建立,后马楚向南唐称臣纳贡;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南唐趁马楚内乱出兵灭之,马楚遂亡,但马楚在朗州(今湖南常德)仍有残余势力,称武平军;次年,马楚旧将刘言等人败南唐军,南唐势力退出湖南地区,湖南地区成为武平军势力范围,此后数年为马楚旧将内斗时期,最终胜出者为周行逢;周行逢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去世后传位于其子周保权,随之武平军发生内乱,周保权请求北宋出兵平叛,北宋于次年趁机出兵占领湖南,至此,湖南的割据历史宣告结束。

五代十国前中期湖南全境隶属于马楚国

马楚国历经五代五个王朝,至后周初年为南唐所灭

五代十国后期湖南全境隶属于武平军

马楚国覆灭后接替它的是藩镇武平军

16.宋朝时,湖南大部隶属于荆湖南路、小部隶属于荆湖北路监察区域或管辖地域(997至1276年),持续时间为279年。宋太宗至道三年(997),赵光义分天下为15路,各设转运使(此时仅负责转运地方粮食与税收),此时湖南大部隶属于荆湖南路、小部隶属于荆湖北路,有宋一朝均未曾改变。荆湖南路所属州军监全部位于湖南境内,共7个州:潭、衡、道、永、邵、郴、全州,1个藩镇:武冈军,1个监:贵阳监。北宋的路仅负责转运地方粮食与税收,直至南宋建立后,南宋的路才开始拥有军政大权,这时方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此外,宋朝路的数量一直在变化,宋太宗时为15路、宋真宗时增加为18路、宋神宗时又增加为22路,至北宋末年宋徽宗时增加为23路,宋高宗南渡后减少为16路,宋宁宗时又增加为17路。南宋灭亡后,湖南大部为湖广行省的湖南道所替代。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23路行政区划图

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是宋朝“路”制最多的时候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州县设置图

荆湖南路占据湖南大部,荆湖北路仅占湖南西北一隅

南宋中期宋宁宗时17路行政区划图

此时宋朝北方的“路”尽为金国所侵占

南宋中期宋宁宗时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州县设置图

南宋时荆湖南路面积不变,而荆湖北路面积缩小

17.元代时,前中期绝大部分时间湖南全境隶属于湖广行省,其中又大部隶属于湖广行省下辖的湖南道(1276至1355年),持续时间为79年;末期湖南大部被徐寿辉的“天完政权”以及后来陈友谅的“汉国”所控制(1355至1364年),持续时间为9年;后又成为吴王朱元璋的湖广行省(1364至1367年),持续时间为3年。湖广行省又称鄂州行省、潭州行省,元世祖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鄂州行省,是为湖广行省之始。两年后,元朝灭亡南宋取得南宋的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于次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将鄂州行省并入潭州行省,治长沙,4年后治所搬往武昌,此后直到元末红巾军起义占据湖广行省地都未有较大变动。元代湖广行省所下辖的这15个路、3个散州以及3个军民安抚司位于湖南境内: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潭州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全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军民安抚司。而以下9个路、3个散州隶属于湖广行省下的湖南道:潭州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全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4年后夺得湖南大部,湖南大部在随后的10余年脱离元朝统治成为南方红巾军势力范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灭陈友谅的“汉国”后,湖南全境逐渐归属吴王朱元璋的势力范围,朱元璋于此重设湖广行省并改路为府、改州为直隶州,治武昌府,元末明初时朱元璋的湖广行省下辖15个府、5个直隶州以及1个军民安抚司:武昌府、荆州府、安陆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襄阳府、黄州府、沅州府、潭州府、岳州府、兴国府、蕲州府、汉阳府、沔阳府、峡州直隶州、归州直隶州、荆门直隶州、耒阳直隶州、常宁直隶州、靖州军民安抚司。4年后朱元璋改国号称帝,明朝建立,又有宝庆府、永州府、郴州府、武冈府、桂阳府、道州府、全州府等7个府的地域纳入湖广行省管辖,至此,湖广布政使司的前身湖广行省的主要管辖范围已基本确立。

元代湖广行省疆域图

元代时湖南全境、广西与贵州大部为湖广行省辖区

元代湖广行省府路设置区划图

元代时湖广行省下辖15个路与3个散州

元末明初军阀割据之“天完政权”

当时湖南大部为“天完政权”辖区

元末明初军阀割据之陈友谅“汉国”

陈友谅“汉国”当时占据湘赣鄂三省大部

18.明代时,初期隶属于明代的湖广行省(1368至1376年),持续时间为8年;其余大部分时间湖南全境都隶属于明代的湖广布政使司(1376至1644年),持续时间为277年。明初的湖广行省下辖8个府、11个散州、3个直隶州以及2个宣慰司:武昌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襄阳府、宝庆府、永州府、长沙府、沅州、兴国州、蕲州、汉阳州、德安州、武冈州、道州、全州、醴州、峡州、靖州、安陆直隶州、岳州直隶州、郴州直隶州、永顺军民宣慰司、保靖州军民宣慰司;明代的湖广布政使司下辖15个府、10个散州、1个直隶州以及2个宣慰司:武昌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襄阳府、宝庆府、永州府、长沙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黄州府、汉阳府、郧阳府、承天府、沅州、兴国州、蕲州、武冈州、道州、全州、醴州、峡州、靖州、沔阳州、郴州直隶州、永顺军民宣慰司、保靖州军民宣慰司。

明朝初年湖南全境隶属于湖广行省

明初湖广行省存在时朱元璋尚未统一天下

湖广布政使司在明朝“两京十三省”中的位置

湖广布政使司是明朝当时较大的一个辖区

明朝湖广布政使司府州图

如今湖南许多的地级市名称已在明朝出现

19.清代时,初期湖南沦为南明与清朝反复争夺的战场,为南明的湖广布政使司与清朝的湖广总督辖区(1644至1664年),持续时间为20年;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设湖广按察使司,使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移治长沙,从此湖南、湖北分治,是湖南独立建省的先声,此时湖南全境由湖广右布政使司(偏沅地区)管辖(1664年至1723年),持续时间为59年;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至此湖南正式建省,湖南省名也正式定型,此时湖南全境由湖南布政使司(湖南省)管辖(1723年至1911年),持续时间为188年。湖南省下辖长宝、岳常澧、辰沅永靖兵备、衡永郴桂四道【清朝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的行政区划】,直接由湖南地区最高行政官湖广右布政使(湖南布政使司)、偏沅巡抚(湖南巡抚)管辖的府州有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与郴、靖2州,占湖南大部;其他地方由中央朝廷、中央理藩院、宣慰司、安抚司等直接管辖。

清朝初期湖南全境为南明的湖广布政使司辖区

湖南、江西二省曾为南明与清朝反复争夺

不久湖南全境为清朝的湖广总督辖区

南明在失去东部的江西、湖南等大片领土后持续西退

清朝湖南布政使司(湖南省)的辖区与府州

此时湖南布政使司的管辖地域已于今日湖南省无二

注:由于清朝的湖广总督多次废止又多次复置,时间断断续续,加之后期的湖广总督常兼任湖北巡抚一职,工作大部分也只是执行湖北巡抚职责,故此略表不提。此处仅收录清初湖南未建省之前的湖广总督在任时间(1644至1664年),毕竟那段时间湖广总督是货真价实的唯一统领管辖湖南、湖北二地军政大权的人物。同理,西汉汉武帝至东汉汉灵帝这期间近300年设置的汉朝荆州刺史部仅仅是作为监察区,荆州刺史一职并无军政管辖权,只是最后那几十年方才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行政官,从而演变为当地地名,故而只收录东汉末年荆州刺史部掌管实权的那32年历史(188年至220年)。

至此,湖南地区的地名已经定型。从此以后、迄今为止,湖南地区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均冠以湖南省之名,湖南省的辖区范围已基本上确立,只是省下面的县市名称与辖区范围还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之中,以期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

0 阅读:99

生远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