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风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邵逸夫成就香江影视大亨之路

燊燊坔坔 2024-01-04 16:56:05

提起香港电影,绕不开的是邵氏,而说起邵氏,则必须要聊聊邵逸夫。

邵逸夫在国内多有赞誉,多年来为慈善和福利事业捐款超百亿港币,援建了6000多个教育、医疗项目,捐建了3万多栋教学楼。

但他在香港的风评却不佳,以悭吝、冷血的资本家形象示人。

他是怎么赚到偌大一份家业?

是否真有诸多红颜知己环绕?

与儿女关系真的糟糕到无子女送终?

不如让我们一起追溯香港邵氏掌门人邵逸夫的一生。

01染料行小少爷

1907年,一个小男孩在宁波镇海区呱呱坠地,父亲邵玉轩得到消息赶回来,见到新生的幼子十分高兴。尽管他已经有了3子2女,但大户人家谁都不嫌孩子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

邵家世代在宁波朱家桥一带经营染料作坊“锦泰昌”,因染料颜色齐全,价格低廉在当地颇有几分名气。年少时,邵玉轩曾被父亲带去上海“开眼界”,见过繁华都市,十里洋场后,邵玉轩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染料行开到上海这种大城市去。

邵逸夫宁波故居

而立之年,邵玉轩终于寻到了机会,在上海创办了“锦泰昌”染料行。刚开始的时候自然艰难,除了已经成年的长子,其他家小都在老家生活。几年后,经营有方的邵玉轩将“锦泰昌”发展成上海滩有名的染料行,自己也一举成为上海滩小有名气的爱国商人。

人们提起他,都会翘起大拇指:“玉轩兄是个实在人,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的。”

邵玉轩一共得了5男3女,女孩子的名字早就逸失,5个男丁分别为:仁杰、仁棣、仁枚、仁楞、仁葆。

邵逸夫的本名邵仁楞,在家中排行第六,这也是他成为大亨之后,人们称呼他为“六叔”的由来。

邵仁楞早年就读于家乡宁波镇海中兴学堂,船王包玉刚是他的后辈。13岁时,父亲邵玉轩病逝,大哥邵仁杰本是一名执业律师,虽然跟着父亲在商行行走过一段时间,但骤然接手家业,只觉得肩头担子沉甸甸压了下来。

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

20世纪20年代,整个中国陷入风雨飘摇之际。染料产地不一,需要从各地进货,而那个年代军阀割据的时代,另有外国势力搅风搅雨,祖国大地四分五裂。天灾兵祸不断之时,想要从各地收集染料送往江浙,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事儿。另有人祸潜藏,邵仁杰与人合伙进货,却被合伙人骗了一把,卷了货款不知所踪。本来已经在走下坡路的“锦泰昌”资金链断裂,求救无门。

邵仁杰(邵醉翁)

新任掌门人邵仁杰迫切想为家族找出一条新路,但眼下资金有限,邵仁杰也不是做生意的熟手,一时间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偶然间他想起父亲生病那年买下的那家“小舞台”,当日父亲曾经跟他提过一嘴,电影行业大有可为。只可惜天不假年,买下剧院不久父亲就过世了,邵仁杰敲了敲桌面,上海滩电影行业方兴未艾,场地有了,不如组建一家电影公司?

邵仁杰与天一影业

说干就干,他与友人集股经营,将“小舞台”改名为“笑舞台”,并创办了“和平社”剧团。但剧团成立没多久,集股的友人便撤资另起炉灶,令邵仁杰处境尴尬。

外人断断是不能用了,好在家里兄弟多。1924年,邵仁杰在上海闸北横浜桥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仁杰自己担任总经理,兼职导演,二弟邵仁棣是会计,三弟邵仁枚管理发行这一块,六弟邵仁楞,因为曾在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上学,讲得一口流利英语,故而担任外埠发行。

这一年,邵仁楞18岁。

02下南洋

兄弟几人携手打江山,“舵手”邵仁杰为兄弟几个起了别号,依次为邵醉翁、邵邨人、邵山客、邵逸夫。谁能想到许多年后,邵逸夫这个名字光辉灿烂,他的本名倒是没有几个人提起了。

天一影片公司

其实当日上海已经有不少影片公司,“天一”既不是资本最雄厚的,背后也没有什么靠山。但偏偏异军突起,拍摄的影片均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神话仙侠,在崇尚“时髦”和“异国情调”的上海滩简直是一股“泥石流”,反倒合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口味。

胡蝶 " uploaded="1" data-infoed="1" data-format="jpeg" data-size="379687" data-phash="7D38D96524879738" data-source="outsite" outid="undefined">

天一电影最早力捧的红星是大名鼎鼎的电影皇后胡蝶,后来两方闹翻,邵醉翁又捧起了明星陈玉梅。为了防止陈玉梅被其他电影公司挖走,邵家老大干脆娶了她当二房。

“六合围剿”的报道

然而染料行业不好做,电影业一样。别人拍时尚,你偏偏要走复古风,逆行者并不好当。1927年,上海滩六家老牌影业公司联合成立了“六合影业”,以“破除旧思想”为名,对天一发起围剿。六合影业提出不少“规矩”,其中最为毒辣的一条便是:发行商或者戏院买了我六合的片子,就不能购买天一的片子。这导致天一拍摄了许多影片却苦无发行渠道,只能白白堆在仓库里集灰。

天一影业当家花旦程玉梅‍

只此一招,将邵家逼到了绝境。

苦思冥想下,邵醉翁想到了另一条出路:下南洋。

从明末开始,因为海禁政策的缘故,沿海地区的民众兴起下南洋谋生的潮流。及至清朝末年,因连年战乱与列强入侵,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南洋讨生活。邵醉翁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南洋那么多华人,少小离家,鬓发已白,他们一定也很想看家乡的电影吧!

邵山客

邵老大派老三邵山客去南洋考察市场。年轻的邵山客干劲十足,收拾几件衣服,拿了一笔钱和几部在上海卖得很好的电影,就登上了前往南洋的客轮。

刚到新加坡时,邵山客觉得情况并不乐观。当年下南洋的多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来到异国他乡,大多抱团取暖,操着一口江浙口音的邵山客一听就是“外人”,被华裔富商们拒之门外。

老上海大光明戏院

再加上这里早就有六合影业势力盘踞,想要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但邵山客并没有就此退缩,他离开市中心到了乡下,发现广大农村还是一片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如果从农村入手,大片市场正待开拓。

他一封电报发给邵老大,点名要的帮手竟然是年纪最小的六弟邵逸夫。

03南洋“历险”记

邵逸夫时年19岁,中学毕业,正在考虑进学问题。

然一切都以家族为先,他年轻敢闯,英语也是邵家几兄弟中最好的。在与大哥恳谈一番后,包袱款款带上一笔钱,与三哥在新加坡汇合。

兄弟二人一商量,决定采用流动放映的方式打开局面。流动放映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将放映器材和电影母带放在一辆大蓬车上,兄弟二人开着车走街串巷,到郊区、乡下为老百姓放映电影。

南洋潮热,时而烈日当头,时而暴雨倾盆。虽然近些年来家道中落,邵氏兄弟却也没吃过这等苦头。只是此时前景尚且不明朗,身边依靠得住的只有彼此,说什么都要撑过去。

手摇式电影放映机

两人一边在乡村四处“流动”,一边与本土电影发行机构谈合作。发行机构租赁院线、宣传,邵氏出电影,很快就在南洋打响了名气。用现在的话来说,邵氏兄弟早早抢占“下沉市场”,双管齐下,终于打开了新加坡电影市场。

邵醉翁与天一影片

随后,兄弟二人将手伸向马来西亚,同样的操作方式,又占领了马来西亚的一块市场。赚到钱后,他们开始收购戏院和游乐场,组建邵氏自己的院线。同时也搭上了几位来自江浙的华侨富商,成为当地的一股新兴势力。

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邵氏兄弟主要采取租赁的方式获得入场券,等到机会成熟,资金到位后再考虑购买,凭借聪慧的大脑和吃苦耐劳精神,邵氏兄弟很快就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

华英戏院

1930年,邵山客和邵逸夫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为天一电影公司打开一片新天地。

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邵醉翁并没有因为被封杀而放弃电影事业,他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有声电影。当时中国以默片为主流,但好莱坞的有声电影发展得如火如荼,邵醉翁给六弟发电报,请他去欧美搜集先进拍摄器材,尤其要购买一批拍摄有声电影的器材。

邵山客与邵逸夫

1931年,邵逸夫踏上前往美国的客轮。前半程一帆风顺,却没想到船开至美国西海岸时触礁沉没,邵逸夫跌落进冰冷的海水中。也许是命不该绝,他在海水中挣扎之时竟然抓住了一块舢板,邵逸夫用尽全身力气趴了上去,任由舢板带着他起起伏伏。

日头东升西落,又冷又饿,邵逸夫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坚持多久,也不知有没有命回到家乡。一艘过路的船只收到消息,在海域中救下了他,或许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接下来的事情发展的非常顺利,邵逸夫重金购买有声器材,并且为大哥找了一位摄音师。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1932年,邵氏兄弟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一经上映,场场爆满,一连演了好几个月,风靡沪、粤、港三地,风头一时无两。

因为《白金龙》的热卖,天一电影公司决定在香港开设分部,以拍摄粤语电影为主,同时辐射东南亚电影市场。

大华戏院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

邵醉翁在上海,邵山客和邵逸夫在南洋,南北呼应,邵氏电影王朝展现雏形。

但是,战争要来了!

04蛰伏,兄弟阋墙

随着战争脚步临近,上海局面日益严峻。

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不少拍摄抗日宣传题材的电影公司被直接封禁。天一影业在左翼运动的影响下也拍摄了一些揭露现实的影片,已经被特务们盯上。邵醉翁满腔爱国情怀,制作的那些“进步”电影,平均10部中有6部会被禁播。

眼见一家家电影公司被特务们查封,邵醉翁在弟弟邵邨人的建议下,老老实实退一步,重新回到民间故事这条老路上去。

但世易时移,在民族解放的思潮下,传统故事不吃香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谁还想看神仙志怪,爱情故事?天一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邵醉翁终于下定决心结束在上海的制片工作,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至香港,成立“南洋影片公司”,正式将工作重心转向粤语市场。

20世纪30年代,香港

上海不好混,香港就好混了吗?邵家在上海经营时间长,还算是有点根基,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而到了香港,片子还没拍,黑社会就找上门来,邵家几兄弟不愿意被欺负,拒绝缴纳保护费。结果“立竿见影”,新片场莫名其妙起了火,从上海带来的老电影胶片全部被付之一炬,就连新购入的设备也在这场火灾中化为灰烬。

20世纪40年代,香港

眼见多年心血全部付诸东流,邵醉翁经受不住打击重病一场。病好后,他解除了总经理职务,将经营管理事务全部交托给二弟邵邨人,自己则返回上海老宅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邵醉翁两度当选政协委员,最终长眠于上海。

邵家几兄弟原本对老大最是信服,邵醉翁退下去之后,留下来的三兄弟彼此之间却心生嫌隙。

邵邨人

早在天一公司的时候,邵邨人把持公司财政大权,邵山客和邵逸夫在南洋开拓市场,彼此之间矛盾不大。但邵老大退下去了,老二一手把持公司,将南洋影业改名为“邵氏父子”,自己担任总经理,长子邵维玫则负责公司财务。在老三和老刘看来,本来是兄弟共有的产业,现在却一家独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新加坡的两兄弟本来并未想与二哥邵邨人决裂,但公司改组后,邵邨人一手把持拍摄和制片,南洋那边只负责发行。场地空着没有电影上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邵逸夫

没办法,南洋的两兄弟只能给香港公司打款,要求他们尽快拍摄电影,来满足己方的上映需求。谁承想,邵邨人不似邵醉翁那般有艺术追求。他是财务出身,只负责利益最大化的邵老二,这里扣一点,那里减一点,出产的影片粗制滥造,根本没有观众愿意为之买单。

为了不损害声誉,南洋的两兄弟只得四处寻找片源,左支右突,过得很是为难。

太平洋战争爆发

翻脸还是不翻?这两兄弟并未纠结太久,随着战火四处蔓延,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马来西亚相继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数百间影院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就连邵逸夫都在1941年年底被日本人投进监狱,罪名是“拍摄反日电影”。

在妻子黄美珍的四处奔走和朋友的帮助下,邵逸夫被放出监狱。他与三哥做出决定:蛰伏,等一个东山再起的时机。

05侠骨柔情

1937年,邵逸夫接近而立执念,身边却还没有妻室。

这几年来他忙于工作,没什么机会与女孩子谈情说爱,一直蹉跎至今。当然,其实这事儿也是他自己拖着,因为心中一直有位姑娘,却没机会在一起,索性不提。

说起来那是 1929年的事儿了。偶然间机会,邵氏兄弟结识了新加坡著名富豪余东璇。

年轻时的余东璇

余东璇出生于1877年,广东华侨,父亲余广,以开矿发家,然后创办了药铺“余仁生”。余广去世得早,余东璇那时还未成年,家里没了主心骨,眼见就要败落。没想到,余东璇的运道比他爹还好,砸钱在森林中寻矿,陆续找到了十多个锡矿,立刻翻身做主,被称为“锡矿大王”。

后来,橡胶业兴起,余东璇又用锡矿赚来的钱投资橡胶业,依然赚了个盆满钵满。余氏家族在他手中复兴,与马来西亚的陈嘉庚家族并称为南洋最有钱的华人家族。

余东璇与他的孩子们

有钱有闲后,余东璇开始进军房地产业。他买下了市中心的两间戏院,还从英国找了个设计师将戏院改造一番,这就是大华戏院的前身。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地方只放映广东戏,后来租给邵氏,开始放电影,就此结识了在电影行业深耕的邵氏兄弟。

邵山客与邵逸夫兄弟

余东璇邀请邵氏兄弟上门做客,邵逸夫一进门,就被余东璇身边那位身穿白色连衣裙,气质清新脱俗的窈窕姑娘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余东璇介绍道:“这是黄美珍小姐。”

黄美珍出身富商之家,是余东璇11位“女朋友”之一。余东璇将邵山客迎进门中聊合作,邵逸夫则由黄美珍负责接待。

人到中年的余东璇

黄美珍对于电影颇有些见地,人又生得清丽动人,一番恳谈后,邵逸夫难免动了凡心。只是黄美珍罗敷有夫,余东璇又是他们兄弟的恩人,此事太难办了。

都说爱情就像咳嗽,遮是遮不住的。1932年,邵逸夫九死一生从美国归来,黄美珍早早等候在码头,看到心上人站在眼前,忍不住冲进他怀中相拥而泣。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两人决心不再隐瞒,坦诚向余东璇说明两人相爱的事情。

邵逸夫与黄美珍

余东璇听罢哈哈大笑:“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

就这样,两人的事情过了明路,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大婚,余东璇还送了50万礼金祝贺两人新婚。三人这段奇特的感情不但没有被人嘲笑,竟然一时间传为美谈。

黄美珍比邵逸夫大5岁,两人共有2子2女,婚姻维持了50年。

06转战香江

二战结束后,南洋的邵氏兄弟立刻重振旗鼓,趁着百废待兴的机会进一步扩大战果。以电影业为核心,大肆发展戏院、影院、娱乐城、游乐场,到了1952年,南洋邵氏兄弟公司在新马两地拥有超过500家电影院,还有2个大型游乐场,两人合力打造了一个娱乐帝国。

邵山客与邵逸夫

与此同时,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却在走下坡路。前文已经说了,邵邨人并不像他大哥那样对电影有情怀,只是当作一门生意,对于拍摄题材和时事并不敏感。而且,此时又有一位资本大鳄对香港电影行业磨刀霍霍,他就是陆运涛,东南亚华人企业家“四大天王”之一陆佑的儿子。

陆运涛的家族产业众多,金融、地产、航运、酒店等方面均有涉猎,所以虽然都是有钱人家出身,让邵逸夫与陆运涛比豪富,那是万万不能的。

陆运涛

陆运涛在英国剑桥大学修的是文学和历史,继承家业后,便成立了一家电影发行公司。之后又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将手伸向电影制作,打算发展电影产业。

邵氏几兄弟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他们善于刻画传统故事,拍摄手法保守,观念相对守旧。陆氏则更加西化,选择的女星也好,拍摄的题材也罢,都更加摩登。更不要说他们雄厚的财力支持,直接影响到邵氏父子公司的方方面面。

邵逸夫与黄美珍

前有陆氏的“电懋”,后有“长城”夹击,邵邨人手中的人才、资源不断流逝,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此时邵逸夫已经年近五十,毅然从新加坡返回香港,斥资32万元从二哥邵邨人手中买下清水湾一块6万多平方米的地皮。然后资金大量投进去建立“唐街”、“宋城”、乡村、园林等大型外景摄影棚,名为邵氏影城。

同时从美国重金购买先进电影器材,引进先进电影人才,重振邵氏声威。

邵氏兄弟影业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重金挖来香港驻美国新闻处主管邹文怀担任宣传经理。邹文怀给邵逸夫出的第一计,就是挖角电懋头牌女星林黛,并且为林黛量身定做了一部戏《貂蝉》。

自此,邵氏父子大权旁落,只负责香港影院经营和影片发行,真正的核心业务——制片则被邵逸夫一手掌握。

邵逸夫与黄美珍

被老三和老六联手架空,邵邨人非常愤怒。1958年,他退出电影业,并且要求自己的儿子邵维瑛从邵氏辞职。自此,邵氏兄弟正式取代了邵氏父子,邵逸夫走出打造“东方好莱坞”的第一步。

07红白玫瑰

1952年,邵逸夫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来到自家的邵氏戏院听歌。

台上的姑娘身姿窈窕,目光清澈。她唱腔甜美,一首《花月佳期》被唱得绕梁三日,延绵不绝。

方逸华

一问之下,得知此女名叫方逸华,被誉为“出谷黄莺”的当红歌星。邵逸夫让侍者送上鲜花,方逸华按照惯例前来答谢,交谈之间得知方逸华是上海“舞国红星”方文霞之女。邵逸夫用上海话问了几句,方逸华也用同样的口音回答,邵逸夫当即便兴起了思乡之情。忍不住让她坐下多聊几句,却发现眼前的女孩儿年纪不大,言谈举止却落落大方,拥有远超同年龄的智慧。

方逸华很早就登台表演,形形色色的人见了不少,自然而然学会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智慧”。再加上她确实胸有大志,言辞谈吐与朝生暮死的普通歌女大为不同。

方逸华

邵逸夫很快就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只要有闲暇便会来给方逸华捧场。

邵逸夫与妻子黄美珍结篱十多年,已经有了4个孩子,爱情早就转为亲情。更别提那个年代,富商们三妻四妾只道平常,方逸华在黄美珍跟前过了名路,成为邵逸夫的“红颜知己”。

邵逸夫与黄美珍

1957年,邵逸夫返港之际,没有带上老婆孩子,而是邀请红颜知己“方小姐”随他回港去邵氏任职。方逸华二话不说,褪下华服,放弃如日中天的歌唱事业,跟着年过半百的邵逸夫回香港打江山。

自此,黄美珍再也没有在邵逸夫的事业版图中出现过,只在采访的时候,邵逸夫称她为:“一等一的好妻子”,陪伴在他身边共同进退的却变成了“方小姐”。

方逸华

随着邵逸夫的辈分越升越高,“江湖”人见了都尊称一声“六叔”。“六婶”这个称号却从不属于黄美珍,而属于方逸华。

无论这三个人到底怎样纠缠,黄美珍心中是否甘愿,邵逸夫从没有打算让糟糠之妻下堂,也没有纳方逸华为妾。一直到1987年黄美珍病逝于美国,媒体问邵逸夫:“您打算什么时候娶方小姐为妻?”

邵逸夫呆了一呆:“没打算。”

而方逸华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坦诚回答:“没想过。”

邵逸夫与方逸华

时间到了1997年,黄美珍去世10年后,90岁的邵逸夫在拉斯维加斯与方逸华完婚,这一年,方逸华已经63岁了。

著名主持人查小欣说:“他终于给了这个木棉一般,以树的姿态守在自己旁边的女子以名分。”

邵逸夫与方逸华

古怪的是,方逸华一辈子都没有与邵逸夫同住,即便结婚以后她也是另行居住在一套别墅中。每天固定时间陪邵逸夫用饭,跟他汇报工作,却基本不留宿。

邵逸夫一生有过无数红颜知己,经常能被拍到与年轻女星在茶楼饮茶。早先是何莉莉、李菁,后又有曹众、张玉珊、陈松伶……方逸华似乎从来都没为此发过脾气,她总是笑言:“邵老师腿脚不好,进出茶楼需要年轻人搀扶,我替他感谢年轻人。”

邵逸夫则宣称:“我风流但不下流,同美女聊天,是延年益寿的秘诀。”

邵逸夫与方逸华

爱情真的能够不嫉不妒,坦然开放吗?我不知道。

2017年,方逸华因败血症去世,三个人都离开后,这段奇怪的,外人无从探知的情感才正式划上休止符。

08恶斗连连

邵邨人退隐,同时以孝道压着儿子邵维瑛退出。

当时邵维瑛是邵氏制片经理,管着很多拍摄事务,深受邵逸夫器重。他的退出,让邵逸夫不得不倚重邹文怀和何冠昌,让两人接手了制片。

邵逸夫与邹文怀

一番争论后,邹文怀建议邵逸夫从雅俗共赏的黄梅调入手,拉拢李翰祥,为邵氏王朝奠基。60年代中期,在张彻和胡金铨的倡导下,邵氏将拍摄的重点定在武侠片上。邵氏将武侠片带入辉煌期,武侠片也为邵氏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0年代,楚原异军突起,以翻拍古龙的小说延续了邵氏的辉煌。

张彻

李翰祥

邵氏全盛时期,一共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同时邵氏也以高产著称,每年有40多部电影上映,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一共拍摄了1000多部。

邵氏称霸香港电影市场20年,从黑白到彩色,从古装到时装。邵氏的拍摄基地数十年间仍然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人们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东方的好莱坞

然而,花无百日红,内忧与外患,一点点腐蚀着这个庞然大物。

邹文怀是个非常聪明能干之人,很快便成了邵氏的实际二把手。但是,按照张彻的说法,邵逸夫用人有个毛病:“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邹文怀干的是二把手的活儿,却从没有拿到相应的职级报酬,时间长了,心怀不满的他与何冠昌联合起来把持住了邵氏制片这一块。

邵逸夫

邵逸夫这等老狐狸怎会不知,他与三哥联手送走二哥,这家业可不是别人能够觊觎的。

1969年,邵逸夫将方逸华送入物资采购部,直接管辖会计、出纳及财务部门,卡住了制片部门的咽喉。方逸华人送外号“Cutting Manager”,所有到她手上的申购单,她大手一挥,砍掉一半。

邵逸夫与黄美珍、方逸华

老臣子与新上任的”宠妃“之战不可不避免,先是李翰祥出走,随后邹文怀、王羽等老人相继离开。邹文怀、何冠昌和梁风一起成立了嘉禾公司,与邵氏分庭抗礼,让邵逸夫恨得牙根痒痒,这也是后话了。

外患则是之前提到过的陆运涛,杀入香港电影市场后,将好莱坞的片场制和管理模式带到香港。陆运涛将“国际”和“永华”两家制片公司合并,改组为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正式与邵氏打起了擂台。

电懋

电懋还成立了演员培训班,专门制造明星培养新人,邵氏的培训班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电懋出产的影片大多是歌舞片、时装片等,邵氏则是黄梅调、武侠片,按照道理来说并没有太多交集。但市场就那么大,这块饼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怎么可能没有竞争?

胡金铨

楚原

两方挖演员、挖导演、抢题材、抢市场斗得不亦乐乎。直到1964年3月,在港九影剧自由工会主席的牵线下,双方才签订了“君子协定”:双方不再恶性竞争,每个月以茶会友,友好协商拍摄题材。

邵逸夫与方逸华

然而时间刚过去了3个月,电懋发生了一件颠覆性的大事儿。陆运涛在前往台湾举办的第11届亚洲电影展会时,飞机失事坠毁,他与妻子一同丧生。

事后,陆运涛的妹夫朱国良接掌电懋公司,但再也无力与邵逸夫对抗。他将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勉强支撑到1971年,便正式结束了制片部门,将制片厂转交给了嘉禾。

嘉禾的老板邹文怀则扛起了与邵氏争斗的大旗。

09由盛转衰

时间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影坛的霸主邵氏由盛转衰。

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是电视业的兴起。

邵逸夫与方逸华

在电视没有出现之前,电影院、游乐场、戏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场所。但在电视诞生后,电影受到巨大冲击,人们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在家观看演出,并且是免费的。如果大家都能在自己家娱乐,电影院还有那么重要吗?

其次,邵氏公司创办时间久,内部山头林立,自己公司的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流通,又如何与外部竞争?老字号,时间久了难免故步自封,傲慢、排外,仿佛一个自我封闭的王国,逐渐失去了活力;

邹文怀与李小龙

再加上邵氏有名的工资低,事情多,没有津贴,看不到升迁的途径,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人才培养出来后留不住,邵氏兄弟逐渐显出颓败之色来。

除此之外,外部势力大肆冲击。邹文怀创办的嘉禾请来了功夫巨星李小龙,又一手捧起成龙、洪金宝等新一代功夫明星,打造了80年代功夫盛世;“独立制片人”制度明显更加灵活多变,符合时代发展,老迈的邵氏逐渐跟不上时代脚步;徐克、吴宇森、许鞍华等国外留学归来的新一代导演,在小小的港岛掀起了一阵电影新浪潮;新的资本见有钱赚,跟着进入市场,各方势力混战,倒霉的是邵氏,幸福的是观众。

邵逸夫与女星们

80年代中期,邵氏无力继续,85年出售全部院线,87年宣告结束电影业运作。

但也不能说邵逸夫失败,因为他在电视行业方兴未艾之际,就竞投了无线电视(TVB)的经营权,并且一举成功。接近古稀之年的邵逸夫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兼顾电影和电视,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新兴的电视行业上,培训艺员、举办香港小姐选美,将TVB经营得风生水起。《大时代》、《壹号皇廷》、《天地豪情》、《妙手仁心》等精品剧“统治”了70、80后的童年。

历史最高峰在2000年,TVB股价一度创出85.25港元历史新高,市值超过370亿港元,简直如同一条航母,遮挡了其他电视台的光辉。

邵逸夫参加TVB台庆

邵逸夫的决策错了吗?并不能说错了,他只是选择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之路。但邵氏本可以顺应变革成为一个百年电影公司,却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消失在了时代中。

1983年,邵山客中风昏迷,靠药物维持生命。一年多之后,这个与邵逸夫风雨同舟的兄弟在新加坡去世。在此之前二兄邵邨人死于1973年,长兄邵醉翁则已经在1979年离世;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去世。同年,邵氏电影公司宣告停产,属于邵氏电影的时代完结;

邵逸夫与黄美珍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三年后的11月,方逸华去世,享年83岁。

至此,属于邵氏几兄弟的故事正式结束。

邵逸夫与方逸华

至于邵逸夫的子女们,早在邵逸夫离开新加坡的时候,就将妻子儿女都交给哥哥邵山客照顾,情感淡漠也是难免之事。更令吃瓜群众惊愕的是,1964年,邵逸夫长子邵维铭在新加坡住所附近被绑架。邵逸夫拖了11日才向绑匪支付了100万港币将长子赎出,也是心大的可以。

邵维铭

70年代的时候,邵维铭曾经和弟弟邵维钟一起到香港帮助上了年纪的父亲打理生意,但与同处董事局的方逸华相处并不融洽。后来兄弟两人离开香港回到新加坡帮助伯父打理生意,再也没有碰过邵逸夫的事业。

邵逸夫的财产一部分用作慈善,逸夫楼、逸夫医院建了不少。另一部分则建立了信托基金,保证儿女们个个衣食无忧,一辈子都能过富足的生活。所以,儿女对他的财产不屑一顾,也是从未有过之事。

邵逸夫

至今,邵氏家族在香港、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还拥有大量地产和酒店,据说资产价值数百亿。

邵氏兄弟的发家史,也是华人下南洋发展史的一部分;

而邵氏家族,也代表了半部香港影坛发展史。

世易时移,属于邵逸夫的时代已经过去,邵氏兄弟消失在历史尘埃中,而香港电影业也日暮西山。

新的故事另由他人书写。

2 阅读:178

燊燊坔坔

简介:记录生活赠与你的每一个若有所思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