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真正的制造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昙天烁地 2024-04-22 21:44:53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能否证明中国是制造强国呢?

本人曾有过在大型制造型国企及其下属的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毫不夸张地说,该企业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任职期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国企部门齐全,包括质量、工艺、设计、检验、规划等等,涉及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而同样机制下的外贸企业,却鲜有这么门类齐全的部门,可外贸企业依旧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

国企下属的外贸企业与合资企业还有所不同,外贸企业在行政管理上,依然受着国企的管理,运行机制什么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运行成效上,与纯粹的国企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国企的这些业务部门整天都忙忙碌碌,似有加不完的班,但产品该出质量问题出问题,该拖进度拖进度,一样都不少。

反观那些国企业下属的外贸企业,在交货进度、零件的交付质量水平方面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同样的运行机制,为什么却有着不同的效果呢?

我们对此种现象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有人发现在运行机制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也许跟审核标准有关,我们仅以Nadcap审核为例,看看是不是能找出当中存在的问题。

Nadcap是“国家航空航天和国防合同方授信项目”。它是美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对航空航天工业的特殊产品和工艺的认证,由美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巨头与美国国防部、SAE等机构共同发起和发展的一个专门对航空航天工业的特殊产品和工艺进行认证的体系。其宗旨是以通用的第三方认证解决方案代替各自对供应商进行重复的特种工艺审查认证,以有效地降低其供应商发展成本和潜在风险。

这些外贸企业若想取得外贸订单,通过Nadcap审核认证是前提。

Nadcap审核认证有着严格的管理流程,每个审核点都是比较客观而具体的,在现场实际审核中,审核专员手里会拿着一份表格,按照表格中所罗列的具体事项逐项打勾,符合就划勾,不符合就划叉,基本上没有模棱两可的判定。以焊接过程中的设备接地为例,在表格中的描述大致是这样的:在合适的地方,打上固定螺钉,接地线需缠绕在螺钉上,且用螺帽拧紧。

条款写的很是具体,可操作性强,审核人员很容易判断出符合与否,如果符合就会在相应的表格中划勾,否则就会打叉。

而我们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操作者则是直接将接地线放在地面上,上面则压上一块砖完事。如果按Nadcap审核要求,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在实际中,我们的操作中基本上也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但与Nadcap审核要求相比,后者显得更加专业,更加可靠安全。

如果要想达到Nadcap审核关于焊接接地这一条款的要求,就必须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这个改造的成本并算太大,但对于其他审核,有时就必须进行诸如新建厂房等大规模的改造,这就意味着更大的投入,花更多的钱。

我们也尝试着将Nadcap审核要求转换成我们企业自己的标准。

通过对Nadcap审核标准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如果要想满足该标准的话,除在基础建设方面进行改造外,还需要在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按照目前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若想完全套用该标准,我们的企业运转将会被打断,至少在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于要承受上级部门严格的考核进展要求,恨不得将时间掰成两半用的生产管理部门来说简直难以接受。

于是,我们就将标准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了删减,删减量几乎占到了原版的三分之一。

当我们将这套标准发到基层单位征求意见时,竟遭到了基层单位的一致反弹,而且反应还比较激烈。

我们反复强调这个标准是依据国外Nadcap审核标准转换过来的,人家在全球运行都没什么问题,由于考虑到了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后才形成了这套标准。但这些基层单位并不买账,反而抱怨我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制定的标准不切实际,没有切合我国的国情,生搬硬套国外标准,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

迫于压力,我们将这套标准在原本已删减了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删减,这样反反复复几回后,才勉强投入了使用,但这种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的标准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吗?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