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丨在年青一代中播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种子——记中巴志愿者携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海外网 2024-05-18 21:30:4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伊斯兰堡5月18日电“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是在这间小房子里冥想、学习。”在巴基斯坦西北部马尔丹市的塔赫特巴希佛寺遗址,身穿印有中、英、乌尔都文“犍陀罗守护人”字样马甲的马兹·阿里,正给当地儿童讲解遗址的历史、建筑功能和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塔赫特巴希佛寺始建于公元1世纪初,7世纪被废弃。寺院遗址是犍陀罗文明的主要文化遗存之一,198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中国志愿者同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联合发起“犍陀罗守护人”项目,为当地儿童开设遗产保护教育课是项目内容之一。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走进这处佛寺遗址,亲历了一堂遗产保护教育课。这门课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馕课”,因为孩子们每完成一次课,就能获得一份奖励——当地的主食“馕”。

项目负责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志刚对记者说,巴基斯坦犍陀罗文化遗址大部分处在有限的保护框架中,与所在地社区联系也比较弱。项目志愿者希望以“馕课”的方式,在当地年青一代中播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种子。

当地志愿者马兹·阿里本职工作是文物修复师,他在项目中负责给孩子们授课。“我们努力让本地人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大家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他告诉记者,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会同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合作修复文物,“从中国兄弟那里学到了很多”。

来自中国的项目志愿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邵学成告诉记者,中国在石窟寺遗址、地面石构建筑的保护等领域有丰富经验,拥有亚洲一流的团队和技术,可以弥补巴基斯坦在遗址修复、监测维护等方面的经验不足,中巴双方交流经验和技术十分重要。在团队的培训下,当地文保队伍已初具规模,文保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团队还为佛塔和寺院制作了3D模型,进行数字化复原,利用新技术协助巴方进行遗产保护。

开伯尔-普什图省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局长阿卜杜勒·萨马德告诉记者,巴中两国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两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令人鼓舞,通过与中国的大学和博物馆合作,巴方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经验和技术。

当记者向学生询问学习收获时,学生穆罕默德·沙扬绘声绘色地讲起课上听到的《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还有学生得意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画作,画的是想象中的寺院原貌。

守护文化遗产的种子已悄然在当地儿童心中生根。“曾经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高僧到访过这里,来自不同宗教和种族的商人汇聚在这里。这里有很多文化遗产。我要为下一代守护好这些遗产。”“馕课”学生穆罕默德·哈桑对记者说。(新华社记者邓凯尹 张敬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