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乳娘,是他一生中最感念最难忘的人

律令9章 2024-04-09 13:44:44

古有“富贵莫如君王家”之说,一般人看来,“皇帝”是最舒服的职业。

表面看,历史上那些改朝换代的人,虽然嘴上说着“救民于水火”,其真实目的却还是为了当皇帝。

历代君王数百位,能说他们都舒服吗?未必。

这就引出了末代皇帝“溥仪”,他的皇帝位就不舒服,甚至是“笑料百出”。

流传至今的就有一段趣闻,说“溥仪”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吃奶。

乍一看,这似乎算不上什么“坏习惯”,溥仪3岁登基,6岁退位,本质上还算小孩子,“爱吃奶”应是天性使然。

真计较起来,别说百年前,就是今天的小孩不也一样?但凡钻进母亲的怀抱,立马就安静了。

皇帝也是人,溥仪也没啥特殊的,他“喜欢吃奶”似乎也能说通。

之所以“趣闻”,并非溥仪是皇帝,他就不能吃奶,而是他“吃奶”的时间过长,到9岁时还没断!

这就有点过分了,单论小孩子,一般到1、2岁就要断奶,娇惯点也是3、4岁,哪怕孩子哭闹也要强制戒断。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看着孩子为断奶哭闹折腾,为人父母者心疼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强制戒断”?其中道理,父母自知,这里就不细讲了。

关键问题就在这,既然孩子应该断奶,为什么“溥仪”能吃奶到9岁?

这得从他的“乳娘”讲起。

所谓“乳娘”是古代的一种常见职业,或是生母有病在身,或是其他原因,富贵人家为哺育自己的儿女,花钱雇用的外来适龄女子。

尤其古代上层女子,她们的任务不仅要为丈夫延续后代,还要努力保持自身魅力,哪怕有了孩子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贵族丈夫身上。

由此,“乳娘职业”应时而生,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人养育孩子。

某种角度看,“乳娘”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出了孩子与生母在一起的时间,这就出现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乳娘比母。

简单解释一下,“乳娘比母”的大概意思是:孩子与“奶妈”的至深感情,可与“生母”相提并论,甚至有过无不及!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应该知道,古代人讲究孝义,一旦有了“乳娘”,就意味这户人家从此多了一位家庭成员。

名义上的“乳娘”是下人,实则家中地位崇高,不管以后她年龄多老、有无劳动力,这家孩子都要养其终身,这也算“养育之恩”的范畴。

溥仪的“乳娘”本名焦连寿,1887年出生于河北任丘县,说来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

焦连寿3岁时,家乡发大水,一家四口被迫逃荒去京城。

逃荒途中,父亲曾想将“焦连寿”卖掉换些吃食,奈何左右都是灾民,父亲硬是没把女儿卖出去,这算改变了她的一生。

焦家4口逃荒京城,本意是想投奔在皇宫做事的一名下等太监,名义上他们是本家亲戚。

奈何“本家太监”不念亲情,拒绝见焦家人,也未提供任何帮助,幼年的“焦连寿”面临第二次夭折危险。

或是巧合,又或是当地官员怕流民太多闹事,不得已开粥棚赈济灾民,“焦连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活了下来。

说“活下来”好听,其实是哥哥在京城给一个剃头匠当学徒,父亲不想连累哥哥,于是又带“焦连寿”回乡安身。

清末百姓的苦难,今人难以用语言描述,如果不是运气好,或许“焦连寿”早已夭亡。

即便没有夭折,从“父亲曾想卖女换食”也能想像出焦连寿所处的环境,正是有了这种生存环境,才能磨练出她逆来顺受的“温顺”性格。

八国联军侵华时,焦家人又找到京城,此时的哥哥依然没有能力养活家人。

父亲为减轻家里的负担,竟将年仅15岁的女儿焦连寿,“半卖半送”给了一个中年差役。

不管算不算“嫁人”,此后的焦连寿总归成了家庭主妇,如果这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她将和当时的大多数女人一样,变得面黄肌瘦、蓬头垢面。

但是,焦连寿长相不赖,15岁就是美人坯子,注定她不会平淡一生。

转机出现在1906年,当时的焦连寿刚生下女儿,中年丈夫随即病逝,她和女儿再一次面临生死界地。

为了生存,焦连寿被迫出门找工作。

那时的女人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逼得焦连寿抛头露面,可想当时处境多么的困难。

也是凑巧,醇王府的福晋刚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最初的“溥仪”。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焦连寿上门应聘“乳娘”一职,理论上这不现实。

首先,当时的焦连寿刚生下女儿,她自己有孩子,哪有空档去养别人的孩子?

其次,当时的焦连寿穷困潦倒,饭都吃不上,何来的奶水?

其三,给皇家亲王养孩子的条件非常高,“醇王府”要求:乳娘需身体健康,相貌端正。

最重要的是,一旦入选,“乳娘“的一切都要听从醇王府的安排,等同于失去了人身自由。

正如第一条困难,焦连寿有自己的孩子要养,此时她给别人养孩子,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前文讲了,焦连寿长相不错,或是因为这一点,她竟然入选,顺利成为陪伴“溥仪”终生的乳娘。

她的女儿怎么办?只能放弃。

好在醇王府的吃食不错,“焦连寿”奶水充足,从此开始与溥仪形影不离,两人的感情也在此时建立了联系。

请注意,此时的“溥仪”还不是皇帝。

1908年,光绪帝病重,由于他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慈禧这才将“溥仪”接入宫中抚养。

乍一看,这是天上掉下来的“皇帝位”,溥仪家人还不乐疯了?

事实却刚好相反,当时清廷摇摇欲坠,所谓“皇帝”就是傀儡,一切大权均由慈禧把控,此时溥仪进宫绝非好事。

从个人感情上来讲,谁家父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因此,醇王一家并不愿意“溥仪”进宫。

当时的“溥仪”还是什么都不懂的2岁小娃,忽然离开亲人更不乐意,咋办?

当时的小溥仪哪懂什么皇家威严,自顾自地又哭又闹,也只有他的乳娘,“焦连寿”能给予他些许安抚。

万般无奈,只能“乳娘”陪着溥仪一起进宫,“焦连寿”成了“末代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人。

母子感情是语言难以形容的,当时溥仪不满3岁,正是依赖娘亲的时候。

同时,“焦连寿”本有自己的孩子却不能相见,她早已将溥仪当作亲生骨肉,某种角度看,溥仪与焦连寿的感情已经超出了“职业”范畴。

换句话讲,溥仪和焦连寿都是没有依靠、任人摆布的可怜人,这两人的精神寄托就是彼此。

入宫后的溥仪要当“皇帝”,试想,3岁小娃要学习各种皇家礼仪,其难度、惶恐、无奈会是个什么样子?

身边没有熟悉的人,“乳娘”就是溥仪最亲近的人,孩子的依赖之情更甚!

焦连寿已是成年人,虽然对溥仪视如己出,但她更清楚自己的“下人”身份,因此她不敢直接教育溥仪,对“皇帝”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

这可好,一个把对方当亲人,一个不敢教育,这就形成了一段畸形的“母子关系”。

或是幼年离家造成的心理阴影,溥仪在宫中特别的调皮,闹得宫女、太监们苦不堪言,但眼前的小孩是“皇帝”,宫人们哪个敢反抗、诉苦?

宫人们无可奈何,唯有“焦连寿”可以幸免,或是天生情愫,溥仪不敢,也不会在乳娘面前太过胡闹。

宫人们看在眼里,每每受了溥仪的气便来向焦连寿“告状”,毕竟她也是下人,大家平级嘛!

遇到这种情况,焦连寿会温柔地告诉溥仪“宫女、太监受伤了,也会像你一样疼,不要再欺负他们了。”

听了“乳娘”的话,小溥仪会消停一段时间。

这些后宫小事还能说得过去,但溥仪毕竟是“皇帝”,他所要面对的是清王朝的一堆破烂事,还要每天面对慈禧,不敢有丝毫忤逆。

试想,一个小娃为了“皇家体面”不能犯些许小错,这怎么可能、又是多么的困难?这些都将成为溥仪的心理压力。

有压力就要释放,小溥仪能找谁?唯有自己的“乳娘”,焦连寿。

焦连寿是“下人”,即便知道溥仪心里有苦,她却不能询问、参与朝堂大事,怎么办?

或是习惯,溥仪每每受了委屈,第一时间总会扑进“乳娘”怀里吃奶,也只有这样才会有些许安全感吧!

此时的焦连寿想安抚溥仪,却又不敢多问,只能任其在怀中胡闹,看似逆来顺受,实则也是无奈之举。

溥仪是“皇帝”,他说的话是“金口玉言”,他要做的事不能违背。

焦连寿身为“下人”,明知有些事不能做,但又不能违背“皇帝”意愿,甚至不能像正常母亲一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溥仪长到9岁还在吃奶,而且只吃焦连寿的奶。

宫里人尽皆知“皇帝爱吃奶”的丑事,每每提及必有人暗中讥笑,9岁溥仪也知羞,但他更需要安全感。

焦连寿身为女性,她更觉得羞耻,却又不敢教育“皇帝”,只能逆来顺受的迁就溥仪。

直到太妃们实在看不下去,为让溥仪断奶,竟悄悄将焦连寿赶出宫去,“末代皇帝”从此再无精神依靠。

后来的溥仪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的人生在九岁之后,‘人性’丧尽。”

溥仪在伪满做皇帝时,特意派人找回焦连寿,并将“乳娘”供养在身边。

1945年,焦连寿跟随溥仪逃往苏联途中,不幸死于日军之手。

0 阅读:7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