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时刻表里的深刻记忆|温故·胶济铁路二三事

新黄河 2024-05-15 21:21:46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普通候车室的墙上,有一张放大的光绪年间的《青岛昌乐间开车时刻表》。细心的观众可以从这张时刻表中看出,去掉停车的时间,各站之间列车的运行时间基本在10至15分钟之间,只有高密至蔡家庄是个例外,列车在此区间运行了足足有26分钟。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呢?

胶济铁路开通早期青岛至昌乐间时刻表。

铁路选择高密的对与错

事情还要从胶济铁路修建之前的线路勘测说起。胶济铁路正式修建之前,德国企业投资组成的山东铁路公司就各自派出铁路建设专家到山东考察铁路建设。其中山东辛迪加聘请的是后来成为山东铁路公司柏林管理层的阿尔弗雷德·盖德兹。

盖德兹考察后设想铁路从青岛至德州,全长545公里,其中干线500公里,张店至博山支线45公里。这条勘测线路将山东的港口和腹地连接起来,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它同时承担起至关重要的煤炭开发和运输的任务。盖德兹在报告中指出,其线路的设计和车站的设置,均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货运和客运为目标。他计划在青岛—济南府干线设置34个车站,张店—博山支线设4个车站。这些车站按其轨道设施分成4类:主车站(青岛、潍县、周村、济南府)、支线车站(张店)、装煤车站(淄川、博山,可能还有普集或明水)和停靠站。盖德兹的设计原则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也许是考虑到铁路线尽可能平直的原则,他设计的这条线路上,高密被甩在了外面。

盖德兹选线(细线)与胶济铁路实际修建路线(黑白相间)在高密附近的区别。

亚洲业务财团聘用的专业人士中,包括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效力,参与设计修建大冶、淞沪等铁路,后来主持胶济铁路修建的海因里希·锡乐巴。锡乐巴与一名挪威籍工程师洛克,首先进行了铁路修建前期的勘测工作。通过初步勘测,锡乐巴认为,在这个地区建造通往中国北方的铁路不会遇到特别的技术难题,并且拥有一个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腹地。但锡乐巴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还是对此前盖德兹的选线方案敏锐地提出了其中的缺陷。一是终点设置。盖德兹的方案把胶济铁路的终点规划到德州而不是济南,但这需要跨越黄河,技术条件和经济成本都十分巨大。二是中段线路走向。盖德兹设计的线路把胶州、高密两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县城排除在外显然是不明智的。

在两人考察结果的基础上,1899年6月底,山东铁路公司终于确定了铁路线由青岛至济南的走向。从青岛出发,沿海滩以弧形绕过胶州湾,跨过大沽河等流入胶州湾的河流,在74公里处到达胶州。然后穿过平原,越过墨水河和胶河,到达100公里处的高密。接着,越过其他一些流入直隶湾(今渤海湾)的河流,在128公里处到达丈岭。越过潍河、云河,穿过潍县的煤矿,在183公里处到达潍县。然后经青州、张店、周村和龙山,到达济南。支线由干线上的张店分出来,沿孝妇河谷穿过淄川,经河谷周围的煤田到达博山。一条横跨山东东西,即将改变山东传统交通格局的胶济铁路,清晰流畅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而高密站就在其中。但作为胶济铁路总工程师的锡乐巴,万万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他执意选择的站点,却在后来的铁路建设过程中给了他当头一棒,为他后来毁誉参半的错失良机埋下了重要伏笔。

高密大集上的导火索

德方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民众固守着传统的思维,对修铁路有种本能的抵触,再加上德国兵占领胶州湾,铁路公司肆意侵占乡民土地,给付低廉的补偿,强迫迁坟移舍,雇员多方凌逼,民怨像火山一般逐步积累,终于在一次看似极小的事件中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根据史料,笔者尝试着用文学的笔触还原那一天发生了什么……

1899年6月的一天,高密大吕庄集市上聚集了成百上千的附近乡民,热闹极了。有的出售自家种的瓜果,有的售卖自家做的柳条筐,还有的小贩兜售着孩子们喜欢的糖人……集市上,还有说书的、算命的、保媒拉纤的,高密当地的茂腔戏更是不能缺席,博得一阵阵喝彩。

突然,一阵年轻村妇尖叫刺耳的呼喊声,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传了出来,赶集的乡民们纷纷循声张望,朝着声音发出的地方汇聚。只见人群围出的圈子里,一名村妇蹲在地上,双臂抱着膝盖,捂着头在不停地哭泣。旁边一个精壮汉子,像是她的丈夫,双手紧紧抓住一名瘦削的男人,嘴里说着高密土话,不停地骂着,质问这名男子为什么欺负她的老婆,还动手动脚。这名被抓的男子也不甘示弱,旁边还有几名好像他的同伴在回骂那名精壮汉子,但一听口音就是外乡人。僵持之下,人越聚越多,年轻村妇只是一个劲地大哭,平时无聊的乡民最爱看热闹,有好事的在旁边起哄架秧子:“爷们,揍他!看看你家婆娘被欺负成什么样了!”精壮汉子脸憋得通红,对方仗着人多势众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同伙还上来推推搡搡,让汉子松手。精壮汉子终于忍无可忍,挥拳向瘦削的男人打了过去。随后,就被对方四五个人打倒在地,只顾抱着头大喊:“他们德国佬修铁路占我们家地,你们这帮二鬼子又欺负我们家婆娘,今天你们打不死老子,改天我跟你们拼命……”

围观的乡民听说对方是山东铁路公司雇用的外地小工,看到一帮外乡人仗着德国鬼子的势力欺负高密人还有他的婆娘,观战的立场迅即发生了变化。

“我家的宅子也在他们的线路上,到现在就给了一吊钱。”

“你那几间房算什么,我们家的祖坟他们也要迁走。”

“你们多少还能得到些钱,到我家那个说洋话的通事,说三天不搬走,我们还要给他们一大笔钱,说是耽误了洋人的工期。”

“拿枪的洋鬼子官老爷不敢碰,我们高密爷们还任由这帮二鬼子骑在头上拉屎吗?”

……

众乡民你一言我一语,不断挑动着已经过热的气氛,终于有人出手了,那几个外地小工见势不妙纷纷逃窜。躁动起来的乡民无处发泄,把不远处德国人勘测铁路设置的标志杆一个一个痛痛快快拔除了,仍不尽兴,人流又涌向了铁路公司在高密设立的办事处,要求德国人停止在高密修建铁路。

胶济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暴力冲突由此爆发。

高密站开通时入口一侧建筑全景。

三次冲突终建成

1899年6月至1900年秋,德国的山东铁路公司与当地民众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暴力冲突。

第一次冲突中,胶澳总督派军队对中国民众进行了血腥镇压,中德双方续订了《筑路善后章程》,但将保护铁路的责任全部加到地方官身上,对德方的山东铁路公司没有做出任何限制性规定,反而成为更严重争端的前奏。第二次更大规模冲突发生在1899年底,铁路建设再次中断。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与铁路公司谈判签订《胶济铁路章程》,相当于德方变相承认了铁路处于中国管辖权之下。第三次针对铁路的暴力活动发生在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高涨期间。胶澳总督叶世克向高密和胶州各派出了200人的军队,以确保胶州-高密段铁路恢复建设,并在两地修建兵营,驻扎长达5年之久。中德双方经过多次的冲突与调适,胶济铁路才得以继续向济南修筑。

在高密站等车的德军士兵。

吸取建设过程中的教训,德方在高密西乡没有按照平均7.2公里的距离设立车站,而延长到15余公里,胶济铁路其他各站之间列车的运行时间基本在10至15分钟之间,只有高密至蔡家庄是个例外,列车在此区间运行了足足有26分钟。

在高密站等车的中德官员。

也许时间会抚平一切。开通之初的高密站留下了一张照片,崭新高大的站房前面中德官员悠闲地谈笑风生,众多百姓在近旁围观聚集。虽然车站入口的灯笼下站着头戴钢盔的德国兵,照片右侧车厢前面也站着一排头戴环形礼帽的铁路警察,但也不是荷枪实弹的样子,大家都在等待着一列火车上“贵宾”的到来,似乎几年前中德双方剑拔弩张、不共戴天的情形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作者:陈宇舟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