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林徽因,明明可以靠颜值,却要凭实力说话

感观历史 2024-03-17 13:15:52

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林徽因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因为她那令人赞叹的文学才华,更因为她在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这位民国时期的才女,用她的双脚丈量了中国的山山水水,用她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沧桑,用她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初识建筑,种下梦想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远赴欧洲考察。在伦敦的雨季中,她遇到了徐志摩,这位诗人的浪漫与才华深深吸引了她。然而,更让她着迷的是西方的古建筑。在圣玛利学院学习期间,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常常帮她描图,渐渐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而是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从那时起,她心中种下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

求学之路,不畏艰难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当时,宾大的建筑系只收男生,林徽因不得不先在美术系注册,同时选修建筑学课程。两年后,她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在建筑设计上的天分,成功转入建筑系,并被聘为设计指导。在耶鲁大学戏剧专业学习半年舞台美术设计后,她成为中国向西方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位留学生。

回国后,投身建筑事业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结为连理。同年8月,夫妇俩归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开始了他们的建筑教育事业。在北平,他们的家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林徽因以其博学多才和独到见解,成为了“太太的客厅”中的灵魂人物。

营造学社,开启建筑考察之旅

1930年,朱启钤、梁思成主持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林徽因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成员。在接下来的15年里,她与梁思成一起,走遍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千七百多处中国古建筑。他们的足迹遍布五台山的佛光寺、大同的云冈石窟、杭州的六和塔等地,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岁月,坚守学术阵地

七七事变后,营造学社的工作被迫暂停。林徽因和梁思成不愿为日本人工作,他们选择离开北平,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路。在颠沛流离中,林徽因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她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在昆明,她和梁思成继续他们的建筑教育工作,为培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而努力。

建筑作品,传承文化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她还参与了多项建筑作品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花纹图案、八宝山公墓的整体格局设计、景泰蓝的改造与设计,以及吉林西车站的设计,都留下了她的智慧和才华。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的艺术审美,更体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永远的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结核病逝世,年仅51岁。她的一生,如同她笔下的“人间四月天”,充满了诗意和温暖。林徽因,这位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凭实力说话的女建筑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才华和美丽。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和学术境界。

好了,就到这里吧!

码字不易,各位朋友点一下【关注】,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0 阅读:39

感观历史

简介:专注分享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