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战时曹丕出兵伐吴,三国局势会走向何方,曹丕能否一统天下

船长趣谈 2024-01-15 09:47:22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黄初二年(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与孙吴君主孙权爆发夷陵之战,而魏文帝曹丕选择作壁上观。直到次年蜀败吴胜,曹丕眼见孙权迟迟不肯送子为质,这才发觉自己被骗而出兵伐吴,结果以惨败收场。如果夷陵之战时曹丕趁着孙权最危险的时候出兵伐吴,能否终结三国而一统天下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夷陵之战

黄初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1月25日),魏王曹丕强迫汉献帝禅让而代汉称帝,绵延四百多年的大汉皇朝终结,曹魏则取代汉朝成为新的正统皇朝。

由于占据益州的刘备拒绝承认曹丕代汉的合法性,而割据扬荆交三州的孙权保持中立,所以汉末自董卓之乱以来维持的三十年名义统一也随之结束,中华大地进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因此曹魏并非像秦朝、汉朝那样是一统天下的大一统皇朝,所以曹丕代汉建魏的正统性并不十分充足,受到吴蜀挑战,只有消灭吴蜀一统天下,曹魏才是无可置疑的正统皇朝。

很快上天就给曹丕送来了机会,那就是黄初二年(221年)蜀汉伐吴而引发的夷陵之战。随后孙权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于是主动向曹丕称臣,承认曹魏是接替汉朝的正统。

曹丕对此是十分高兴,于是封孙权为吴王。但孙权只是在名义上臣服曹魏,一直拖延送儿子到洛阳为质的时间。

二,曹丕态度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 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傅子)

黄初二年八月(221年9月),孙权派人向曹丕称臣时,大臣刘晔就曾向曹丕劝谏,说孙权只是假意臣服,担心吴蜀交战之时大魏会趁火打劫,所以大魏应当乱中取利,先出兵灭吴,再乘胜灭蜀。

然而曹丕想着吴蜀此时刚交战没多久,不如等到双方两败俱伤时,自己再乱中取胜,一举消灭吴蜀,就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于是曹丕一直在夷陵之战时隔岸观火,没想到陆逊在黄初三年(222年)时以火攻迅速击败刘备,使得曹丕的打算彻底落空。

曹丕无奈,只得催促孙权送儿子孙登入质,但孙权又一直找借口拖延。曹丕这才发觉自己被孙权欺骗,于是派大军分三路伐吴,结果无功而返。同时孙权以此为借口脱离曹魏,使得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三,曹魏伐吴

夷陵之战对曹丕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刘晔的策略也可以说是十分正确。然而曹丕过高估计了刘备的实力,以为吴蜀能两败俱伤,没想到蜀汉损失惨重而孙吴损失不大。如果曹丕趁着夷陵之战时伐吴,那极有可能一统天下。

当时刘备因为孙权袭取荆州,杀害关羽而十分怨恨孙权,便在曹操死后主动谴使与魏王曹丕交好,但遭到曹丕拒绝。可见刘备是不可能与孙权讲和的,而曹丕称帝又给了刘备延续汉室而称帝的合法性。所以刘备只在名义上声讨曹丕,在军事上却没有任何举动。

夷陵之战时刘备倾巢而出,带着五万大军讨伐孙权。而孙权知道此战是生死之战,于是也派出五万大军抵御。如果曹丕伐吴,正好魏蜀一起联手灭吴。

本身曹魏就拥有东汉十三州的九州还多,实力远在吴蜀之上,即使吴蜀加起来,也不是曹魏的对手。而两弱相攻,正是一强动手的好时机。

何况孙吴的实力不足以支持其两线作战,所以一旦曹丕倾尽全力伐吴,那夷陵之战的胜利方就是曹丕和刘备。而蜀汉的实力在三国最弱,那么孙吴灭亡后蜀汉孤立无援,曹丕再灭蜀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0 阅读:15

船长趣谈

简介:欢迎来到船长趣谈,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