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这个提案很好,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一坨杠精 2024-03-08 08:33:00

这两天不是开会吗,一个关于白岩松说的关于“啃老”的提案,也开始流传。

而关于啃老的说法也很有意思。

所谓虚假的啃老:不上班家里蹲,多张吃饭的嘴。

所谓真实的啃老:独自去一线打拼,掏空六个钱包家底,买F房买车。

看上去是玩梗,但很真实,也解构传统中对于“啃老”的定义。

所以白老师的“啃老”的谈论也上了热搜,让不少年轻人大呼“真是我的互联网嘴替”,也令让白老师实现了“风评逆转”。

你看白岩松老师也开始讨好年轻人了,你就知道这世道多难了!

白老师称:“为家庭减负非常好,‘减负’首先是为家庭中年轻的一代减负,为年轻夫妇减负,那么全家都会成为受益者”。

而白老师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共情和同情。

他说“啃老”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批评年轻人不作为不工作,但实质上应该是宏大叙事为年轻人做的事情,因为做得不够,就只能由家里老人来做这些事情,最后他们却拿着“啃老”批评年轻人。

意思就是年轻人成了“背锅侠”。

白老师这次当然是为年轻人说话,而他能因此风评逆转,是因为击中了当下年轻人痛点,也切中了问题要害,做到了共情同情年轻人。

在想象之前过年时候热议的“小县城消费升级”,“小县城的赢家”能过上与大城市无异的生活,其实吧最离不开的还是“啃老”。

毕竟没父母攒下的家底,年轻人如何做到毕业就买车买F,甚至时不时还能得到父母给的补贴?恐怕“家贫走他乡”的打工人,按时很难有这样的待遇的。

然而大家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让人惊讶的县城生活”、那些连锁品牌的下沉和转移支付上,很少有人对这些人的“啃老”行为指责。因为大家都意识里还是觉得,父母帮扶孩子一把,是天经地义的。

从十几年前开始出现不能“啃老”,年轻人应该要自力更生的声音,到如今大家觉得“父母帮孩子买房买车、帮衬孩子”很正常,这风向的变化其实非常有意思。

因为“啃老”这词刚进入大众视野时,指的是年轻人不就业赋闲在家吃父母。当时对于年轻人“啃老”的指责,更多的是强调“年轻人应该自力更生,不去依赖父母”。

而那个时候毕竟是黄金时代,随便干点什么,在增量的时代,也都能过。

但这些年随着F价的快速上涨以及经济下行和口罩影响,大家对于年轻人“啃老”的焦点不是“赋闲在家”,而是转为“啃老买房”的讨论。

仔细翻翻过去的报道就能发现,“啃老买房”的争论主要集中在06年到2012年。当时家家户户的财富都不能和现在相比,那代年轻人的父母基本都靠省吃俭用攒下钱去买F,因此大家对年轻人用父母的钱来买F有强烈的指责意味。

随着发展,在F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年轻人的“啃老买F”也成为整个家庭的一种投资行为。如果不能让孩子“啃”的家庭,会为孩子无法“及时上车”而懊悔。所以“啃老买房”这个词也渐渐鲜有人提及了。

毕竟,砖家都说了六个钱包了,没有长辈的帮扶,年轻人们很难做到“自力更生”。

而到了现在不仅年轻人“卷”,年轻人父母也很“卷”。

因为父母们内心都已认定,虽然为孩子凑首付不易,但一旦上车了就是一种投Z,整个家庭的Z产会因买房而增值。

可以说,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而当大众对“父母帮衬孩子”司空见惯时,“能不能为孩子买F买车”成为了评价父母是否“有能力”的一个标准。

这也从一些父母能为孩子买F买车产生自豪感可以看得出来,此时对于“年轻人要自力更生”的强调渐渐也不复存在。

时至今日,可能塔处于某周宣传引导的目的,让“啃老”的说法又重新回归,甚至衍生出“新型啃老”的说法,就是说年轻人在家考研考公考编、不工作,重点不是强调“年轻人自力更生”,而是强调“不能没有正经的工作”。

毕竟,能让孩子啃,那么父母得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能在家闲着全身心考研考公考编的年轻人,其父母其实多多少少也有类似的想法,在当下卷的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年轻人的选择自然也不会遭到什么批评。

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在什么时代,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无老可啃”的人,是那些家境不殷实,连“啃老”的资格都没有的人。

这样的人很难被主流所关注,在时代中也是“隐形的”存在。而恰恰这样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的生活才其实更应该被关注。

所以真正的进步是保障那些没有父母兜底的人的生活。正如白老师所说的,要保证大多数人在不“啃老”基础下,让相关保障进一步完善。唯有制度性的保障,才是真正让年轻人可以不啃老的根本。

正如白老师说的,经适F、保障F都得到解决,就不用父母替年轻人交月供;就业环境稳定,就不需要父母给孩子生活费;托儿所、托幼所得到解决,不需要年迈的父母带孩子;工资稳步上涨,就业环境稳定,年轻人自然也不需要父母的补贴了。

而实现这些,保障真正弱势群体的幸福生活更多的是需要塔能做好自己,同时管好各路砖家,别让他们瞎胡说!

0 阅读:109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