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尼克松二次访华,曾提出给周总理扫墓,秘书的一番话让他泪目

一品文史录 2024-02-04 17:24:15

1976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访华,他却没能再见周总理。得知故人离世的消息,他提出想要祭拜扫墓,可是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听到回答后,尼克松久久难以自持,这是为何?

青年高材生

1942年初,一位青年律师主动来到美军征兵处,“先生,请让我加入军队吧,我们有义务去捍卫国家安全”。这位青年眼神坚毅,不带犹豫,他就是29岁的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尼克松祖上来自英格兰,历代居住在加尼福尼亚州,早已过上富饶的生活。纵然如此,青年的尼克松有着宏达梦想,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杜克大学法学院。在这所全美知名的学府中,他认真学习,从不懈怠。为了咬下大部头的法律文本,尼克松经常深夜读书,一丝不苟。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法律工作者。

1937年7月,毕业一年的尼克松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与此同时,遥远的东方,日本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那一天,美国主流报纸只是简单地报道了这件事,可尼克松却有着不好预感。果不其然,仅仅4年过后,日军便袭击了太平洋上的美军珍珠港基地。

一时之间,美国人群情激奋,反法西斯浪潮滚滚袭来。尼克松放下了案卷,他也走上街头,公开呼告。同年,尼克松进入美国海军服役。当乘坐着军舰来到太平洋时,望着遥远的东方大陆,一位战友表示:“那里就是中国”。此时的尼克松并不知道,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成就都将在此发生。

1946年8月,太平洋战争结束。退役后的尼克松重回故乡,并加入了共和党,这也标志着他决定踏上政治道路。历经军队磨炼,这位年轻人变得尤为务实。在共和党里,尼克松总是提出最直接的观点:“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律师出身,政治新星

律师出身的尼克松能言善辩。在一次演讲中,他揪住对手的观点死死不放。尼克松穿着笔挺西服,眼神如利剑一般扫过,他说话的速度快,反驳的对方毫无还手之力。“林肯是我的偶像,除了他,我不会向任何人屈服”。尼克松如此行为,自然吸引了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从加尼福尼亚的众议员到国会参议员,再成为副总统,这位政治明星冉冉升起,如风暴一样迅速席卷全美。

尼克松堪称平民总统,他的选票便是那些美国“老百姓”。政治上,他总是站在“弱者”一边,从美墨边界跨过来的拉美移民,扎根美国数百年的黑人后代,再到亚洲移民,尼克松都一视同仁。尽管身为白人,但他深知种族主义对美国的伤害,积极推动平等和公正。在社会制度上,他提高工人福利,要求资本家让渡利润,甚至公开打击金融炒家。

如此看来,尼克松的名声应该非常好,可事实恰恰相反。在国际上,尼克松是苏联人的头号对手,他对中国并不友善。朝鲜战争过后,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人也一度对此深感失望。因此,炒作“中国威胁”,成为美国政客经久不衰的话题。为了竞选国家领袖,尼克松也一直如此鼓吹“中国威胁”,甚至摆出了一副势不两立的样子。

1969年1月,经过多年努力,尼克松终于成为美国总统。不过,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彼时,美国经济并不景气,青年失业率暴增,商品出口颇为困难。另一方面,资本家控制美元,通货膨胀难以抑制。而全美最大的公司——美国政府遭遇难题,那就是税收不够开支。

中美破冰,尼克松访华

对尼克松来说,国库岌岌可危,美军的庞大花销如同梦魇一般。与此同时,苏联的实力日益强大,舰载巡洋舰、核潜艇、航空、航天领域,苏联人始终独占鳌头。美国到底何去何从?这时,最现实的尼克松找上了中国。

当尼克松遭遇艰难困境(美国的内忧外患)时,此时,中国北方面临苏联的巨大威胁。自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迅速冷淡。1969年,珍宝岛战役爆发,两国撕破了最后的脸面。苏联领导人勃涅日涅夫狂妄地叫嚣:“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对此,我国也进行了公开核试验进行还击。一时之间,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我国也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

一个强大蛮狠的苏联,这是中国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的。终于,中美走到了一起,长达40年的隔阂慢慢抹平。伴随着斯诺重访中国(毛主席会见老朋友),中国乒乓球队受邀访美等事件发生,中美关系逐渐升温。1972年2月21日,在经过许多铺垫后(基辛格博士先访华),尼克松的“空军一号”专机终于抵达了北京。

当舱门缓缓打开后,尼克松一眼便看见了一位老者,正是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43岁的尼克松第一次来到中国,他看着陌生的一切,身体有些拘谨。走到周总理身前,两人一同握手,总理亲切的回答:“这是跨越世界上最辽阔大洋的握手”。尼克松点了点头,他早已听说过眼前之人的厉害。

初见周总理,钦佩不已

1954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率领中国外交团展现了大国气象,中国人提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条约”深得与会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在日内瓦会议上(解决越南问题),周总理雄姿勃发,又让西方舆论刮目相看。

到达中国的第一天晚上,尼克松便享受了国宴招待。周总理身体并不好,可对于这位美国领袖,他还拿出了珍藏的茅台酒。“这是毛主席带领我们长征时候喝的酒水,我们差点喝光了那个镇子(茅台镇)上的存酒”,总理示意尼克松饮用。

端详着这小小的酒盅,尼克松举杯与周总理对饮。可才几杯下肚,尼克松便面色潮红。再看上了年纪的总理还是镇定自若。实际上,周总理对这个年轻后辈颇为欣赏。尼克松从未使用过筷子,可他一学就会,很快成为了一位“中国通”。

1972年2月23日,尼克松又受到毛主席接见,二人在菊香书屋内畅谈了一个上午。同日,他和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会谈一开始,尼克松便早早等候。看见周总理进来,他还主动为其脱去呢子大衣。这一幕被记者拍摄了下来,立刻轰动了全世界。

永别故人,黯然神伤

对于周总理,尼克松是打心眼里钦佩。早在访华之前,美国人便提出无偿进行卫星转播。听到这样的要求,周总理立刻拒绝,并表示中国人会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卫星使用权,但是会向美国媒体收取100万美金的转播权。周公如此作风,真是不卑不亢,所有人都佩服不已。尼克松爬了长城,游了西湖,最后在上海与周总理进行最后的会晤。就这样,《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个大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终于走向了关系正常化的一步。

尼克松推动了美国外交的破冰之旅,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可,这也极大的增长了个人信誉。1972年下旬,尼克松再次当选美国总统。遗憾的是,因为“水门事件”(窃听政治对手)爆发,尼克松被迫选择辞职。1976年,“无官一身轻”的尼克松却收到了大洋彼岸的一份来信。原来,这位“闲人”并没有被中国人民遗忘。在毛主席的邀请下,尼克松重访中国,同样得到了盛大招待(总统待遇)。甚至,他和伟人的交流时间比美国新总统还要长。

再一次来到中国,尼克松最想见的莫过于周总理。可这一年,敬爱的总理已经病逝。尼克松满脸沮丧,他对这位中国政治家深感钦佩,强烈要求前去祭拜扫墓。这时,工作人员的一番话让他黯然神伤,“根据总理的遗愿,他的骨灰已经撒向为之忠爱一生、操劳一生的祖国大地。”

当得知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一份私产时,尼克松更是感慨不已。他来到昔日故人工作的地方(会谈之地),庄重的告诉世界媒体:“周是一个不需要用纪念碑来纪念的名字,不管什么时候,人类的历史学家都会把他写在全世界的教科书上。”

是的,周总理去世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悲怆。全球100多个国家发来吊电,50多个国家降(包括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半旗默哀。周总理尽管离去了,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我们永远缅怀这位老人。

1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