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推恩令,它是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制服各诸侯的

清水说历史 2023-05-05 21:01:52

这一道命令,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阳谋,因为这道命令,彻底化解了汉代的内乱。自己不过是解开了一道难关而已,凭什么说自己是老奸巨猾之辈?最重要的是,这一招改变了两人之间的冲突。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份‘推恩令’的详细规定,本来,一位封疆大吏,只有一位可以得到爵位,而爵位的继承人,就是长子。

但是推恩令,却是改变了这一点,所有贵族之子,无论嫡系也好,庶系也罢,都可以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而且,以这个为依据,之前划分出来的地盘,也可以进行二次划分,直至彻底划分完毕。

这本来就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如果要集中权力,就必须要削减土地,就像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度,就是将全国划分成若干个郡,直接归天子管理。没有任何的封地,也没有任何的封地。

若真要实行分封制,必然会将权利分散开来,这样一来,就会削弱皇室的权威,就像是春秋时代的周,早就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可是,这推恩令,却是将一个多选择的问题,改成了一个单选择问题。虽然依旧是封疆大吏,但却将封疆大吏的领地扩大到了更多,从原来的一块领地,扩大到了更多的领地,如此一来,就能化解各大藩王崛起的危机。

而且,若是原来的领主不同意,他们的儿子也会抱怨,说别的领主的儿子都能得到封地,他们却得不到。

表面上看起来是任由这些贵族自生自灭,但事实上却是在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无力对抗皇室。

这一点,是在汉文帝时代,也有人说过,那就是贾谊。

刘邦建国后,曾把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同胞,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称王称霸,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统治。

在最初的时候,由于所有的贵族都是刘邦的亲人,所以在刘邦的威慑下,他们的地位还是很稳固的。但数十年之后,刘邦过世,各个王公贵族势力越来越强,血脉越来越稀薄,有些王公贵族甚至已经不臣服于天子。

当初刘邦在给各大诸侯派兵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绝对不能便宜了一个外族人。然而,他却忘了,哪怕这个世界没有了其他的君王,但其他的君王,依旧会对他的权威构成威胁。

特别是在汉文、汉景帝时期,王公贵族的力量持续膨胀,曾一度对王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就拿淮南王与济北王的叛乱来说,虽然很快就被平息了,但也给皇帝敲响了警钟。

在叛乱之后,贾谊的《治安策》中有一句话:“虽有封疆大吏,但其实力却并不强。”那个时候,齐王,赵王,楚王是三个庞然大物,必须要尽快将他们打压下去,否则就是一场灾难。

贾谊还给他打了个比方,说一个人躺在柴火上睡觉,柴火下面有一团火焰,你现在看不出来,等火焰烧到了,你就来不及了。

不过,在那个时候,那些贵族还没有真正能够给文帝带来什么危险,所以汉文帝对贾谊的提议,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正如贾谊所说,这些王公贵族,都是财大气粗,兵强马壮,权势滔天。眼看着自己的权势在不断的削弱,终于忍不住了。晁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如果是强大的家族,那么就会被没收。当然,这也不是说,要从那些领主手中夺回自己的领地,还要从那些领主手中,将他们犯下的错误,进行处罚,才能夺回他们的领地。

例如,秦国违背了汉代的丧葬制度,从东海取走了他的一块领地。胶西王倒卖官员,没收了六个郡城。

不过这个规定也引来了其他领主的不满,为什么要把老祖宗赏赐的土地夺回来?

更有王公大臣指责晁错“削藩”,挑拨刘氏的血脉,危害国家。甚至,他还联合了其他的王爷,扬言要杀了他,铲除他的异己。

景帝见状,心中大急。若要正面对抗,他确实不是那些王公贵族的对手,因为此事发生得很快,他根本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汉景帝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几位王爷的要求,将晁错碎尸万段,处死在了东市,但这并没有让几位王爷安静下来,反而让几位王爷的反抗更加激烈了。大将周亚夫在危急关头,先以一支轻骑去南方,切断吴楚两国的粮路,令他们得不到粮食,陷入混乱之中。

那些起义军失去了食物供给,根本无力再战,在周亚夫发动攻击之前,不是被活活活活饿死,就是被打得溃不成军。

三个月后,曾经不可一世的王公贵族,纷纷退避三舍,有的在战败后自尽,有的在战争中死去。

七国之战之后,昔日以王强霸天下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汉景帝为了稳定这种格局,便废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同时也废除了各诸侯王的任命权限,削减了各诸侯王能够任命的官员。

尽管晁错作为“削藩”的倡导者,最终遭到杀害,但是最终却取得了“削藩”的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又重新崛起。那些王公贵族也渐渐回过神来,露出了真面目,屡屡不遵旨意。

作者推测,可能是因为汉武帝曾经考虑过效仿他的父皇景帝,以“削藩”的方法对那些犯了错误的臣子进行处罚,担心会引起“七国之乱”,所以一直没有实行。

与此同时,在汉武帝时代,汉王朝的实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强盛,无论是农业还是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外交上,尽管他们的祖先采用了和平的策略,但是,他们的侵略却是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实力不够,所以才会惧怕,现在我们实力强大,如果不把他们赶走,那才是天理难容。要将匈奴人赶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内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当权者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

主父偃,为消除内忧,主动上书武帝,推行“推恩”的政策。他从晁错那里学到了教训,把冲突引向自己,以防止各个国家之间发生冲突。

而削弱这些贵族,巩固他们的中央权力,又岂是那么简单?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可以将这些领主分割开来,让他们无法反抗。在没有损失任何一人的情况下,就让一个势力分崩了。

也许有人要说,谁都知道,这一道‘推恩’的命令,就是为了约束各大诸侯,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异议?

当然,这也是因为有了景皇帝的铺垫,将那些王公贵族吓破了胆,若是再次造反,说不定又是一场七国乱局。

自汉文帝至汉武,共经历了三个朝代。从一开始的小小的火种,到后来的七个国家造反,再到后来的汉武帝,终于熄灭了。

汉文帝时,若采纳贾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建议,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混乱局面了。但那时候,他就像是一团火焰,没有被点燃,所以他并没有发现。

0 阅读:24

清水说历史

简介:这里有最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