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国之英雄人物

怀霖济物 2022-11-27 13:31:27

英雄与才子有所不同,才子是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英雄要有改变历史的事功,英俊多才的顾曲周郎,在他三十二岁的那一年,成就了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周郎直接帮助东吴的最高决策层做出了开战的决议、直接上前线做了总司令,指挥大军击败了强敌曹操,周瑜的赤壁之战,是一个军事史上的传奇故事,周瑜对于历史上三国时代的诞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我们是在看历史,不是在看小说,真正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是有姿貌,精意于音乐,吴中皆呼为周郎的周瑜,不是小说中的诸葛亮。

曹操当时号称八十万大军,一路南下,刘备的部队基本上已经成了难民营,落荒而逃,刘备逃得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就差点没当了俘虏,正准备向广西苍梧流窜,从整个形势来看,曹操距离统一天下,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曹操与东吴孙权的战争,给一般人的感觉是石头与鸡蛋的战争,东吴所有能调动的军事人员,顶多只有五万。五万的维和部队,如何能与80万的北方铁骑相对抗?

曹操是个政治家,也是个诗人,所以,曹操写了封信给孙权,信写的挺可爱的,他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封信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这封信的用意其实是要孙权投降。但是曹操很给孙权面子,曹操不说,你乖乖的投降吧,曹操只是说:我现在准备了八十万的军队力量,想找你孙将军围猎围猎,孙权如果不想开战,提出了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曹操也就统一天下了,当然,如此一来,三国时代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孙权面临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点,是开战?还是求和?当时在政府的文官系统中,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与曹操作战是必败无疑,应该以和平解决为佳。所以,倡议投降的声浪非常的大。

在这个历史时刻,孙权想到了大哥孙策、还有母亲吴国太的遗言,对外的重大决策,要问一下周瑜。所以周瑜特地从九江赶到了南京,与孙权讨论这个有关国运的历史性决策。

英雄人物有英雄人物敏锐的思考、以及合理的分析,周瑜的分析,直接透视了敌人的弱点,也引导了历史的演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周郎不但作出了精要的分析,他更实际负责了任务的执行。他不单是一个很优秀的决策人才,也是一个优秀的执行人才,周瑜认为东吴有机会可以击败曹操,他的分析如下:

第一,从基本立场来看,周瑜认为曹操师出无名,东吴没有投降曹操的道理。

第二,曹操虽然人多,但是经过分析,顶多只有十五六万,所谓的八十万是虚假的,而且曹操的军队有很多弱点。包含了后方局势不稳、粮草不继、水土不服必生疾病,何况曹操的部队是北方的部队,习惯于骑马作战,与东吴在长江上水军作战,占不了便宜。

第三,东吴本身以逸待劳,政局稳定,而且是兵精粮足、人才众多。刚好趁此机会,击败曹操。

所以,周瑜的结论是,曹操自来送死,可迎之也,并且请孙权赋予精兵三万,亲自迎战曹操的所谓八十万部队。

孙权在听了周瑜的意见之后,立下了求战的决心,当着众人的面,拔出了佩刀,一刀砍向了面前的小桌说:周郎的意见深得我心,我决定一战,有谁再说议和,就会跟这张桌子一样的下场。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为前敌总司令,最后的结果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竟然真的以三万部队,击败了曹操号称八十万的部队。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苏东坡著名的赤壁怀古的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争,决定了天下三分的历史演变,赤壁之战的那一年,是公元208年,曹操当时54岁,周瑜32岁。

赤壁之战,曹操被打败了,曹操倒也是蛮有幽默感的,曹操的说法是:赤壁之战,是因为天气寒冷,我的部队里有很多人生病,所以,我自己烧了船队退兵,让周瑜徒获虚名。(原文: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过,不管曹操怎么找说辞,他最后还是要承认,周瑜终将历史留名。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