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灰色”到“绿色”,张江水泥厂转型科创高地和人文街区

浦东发布 2024-02-10 22:20:20

张江科学城承载着国际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诸多国家战略,是一座创新创业活力四射的未来之城。市、区两级部门在加快推进张江科学城新增产业用地供应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盘活低效用地和存量闲置物业。在张江水泥厂存量工业用地城市更新项目上,市、区通力合作,为推进存量用地盘活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3年,为响应国家产业升级和环保战略,张江水泥厂全面停产。2023年,上海地产集团与张江集团合作,开启更新转型,坚持“保护性更新”,强化“万米仓”“水泥筒仓”“窑尾塔”等工业遗产的保留和改造,引入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对地块建筑集群联袂设计,推进“张江之尚”项目开发,致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科创高地和人文街区,成为新时代张江科创人才的国际时尚活力社区,为城市更新树立新地标。

市区一体,激活珍贵工业遗存

“张江之尚”项目位于张江路1406弄1号,前身为张江水泥厂(又称“浦东水泥厂”),是一块三面环水、呈“半岛”形态的珍贵工业遗存土地,地处张江副中心核心位置,毗邻川杨河,与张江副中心地标“科学之门”双子塔、“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科学会堂”等建筑遥相呼应。

项目由上海地产集团采用自主更新的方式,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具备丰富产业园区开发经验的张江集团合作,融合市区两级国有企业在开发方面的资源,成立园区平台公司推进项目平台产业双认定、工业用地转型C65激活土地。针对复杂权属关系、场地内地下障碍物等情况,上海地产集团提前1-2年介入研究、协调清理,为后续开发建设扫清障碍。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3幢新建研发建筑。对联合储库、筒仓、烟囱和窑尾等工业遗存保留、加固和改造后用于商业和文体配套。项目预计于2027年竣工。

规划引领,画出城市绿色的新思路

面对一片废旧厂房,市、区规划资源部门和上海地产集团多轮研究,寻求城市景观和使用功能的最佳平衡点,最终将这片“灰色”变为“绿色”,增加了5万多平方米的公共绿化和文体用地,还增加了道路和水系,让张江水泥厂从“沉睡”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张江之尚”。

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项目,既保留水泥厂旧址的历史记忆,又融合现代化生活文化的配套设施,未来将是有活力、有特色、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可持续魅力城区,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科创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泛文化空间。

项目运营前置介入,以阶段性策展和系列社区活动,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人文环境,吸引全球科学家、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用全球化视野为高校提供科研成果的落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社区内企业提供金融、人才、产业上下游、政策等多方位支持,保证完全的隐私、公正的监督、知识产权和数据安全;预留公共实验平台,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孵化和加速提升。

高标准建设,打造新科技产业先锋

项目旨在以高品质设计、高品质施工和高品质运营,彰显项目以及张江科学城的整体风貌、产业层次、社区面貌,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上实现整体提升。基于保护性更新,既保留工业遗存的震撼,又融入现代功能的创新场景,展现建筑、文化、艺术的共生力量,构建新时代张江新科技产业的先锋。

项目集结国内外高水准设计大师资源。安藤忠雄、姜平、马岩松、柳亦春、刘宇扬、庄慎、王硕、张斌、刘珩、雅克·费尔叶、祝晓峰、德怀特·劳等12位知名设计大师联袂设计,后续交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整合大师方案并展开深化设计。

建筑师安藤忠雄表示,“历经百年,依旧充满魅力;这个场所包含的信息,将过去与现在联结在一起——这就是建筑的力量。这里,从过去存续至今的印象,也将在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继续传递下去。”

建筑师马岩松坦言,“被保留的工业遗产不仅是对过去辉煌记忆的缅怀,更重要的是,让人产生对未来的兴趣和信心。在空间营造中,我们希望以历史和未来的并置,产生对未知、对未来的好奇心。”

张江水泥厂老职工马海荣欣慰而期待,“盼着以后能拉着小孙子的手,来新园区逛逛,给他讲讲老水泥厂的上海故事,带他听听来自未来的科学好奇之声。”

通过张江水泥厂转型的成功经验,张江科学城将继续推动存量用地更新,全力打造“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编辑:李志豪

资料:区规资局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