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制定一个新法规,要跟群众先沟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人间清光 2024-03-28 00:11:00

一件事,毫无沟通,主管部门就直接通知“决定了”。也由于没有事先的调研,没有材料数据,没有情况说明……反正什么都没有,导致群众不买账。

是能吵的事,就吵上热搜,引发舆论。如果能全国网友来帮忙,那可能央媒也顺道指点两句。地方上一看,把通知撤回去,就当从来没有那回事。法律大于法规大于地方法规,官员也一样。

这种程序,几乎是近年来大部分城市的常规操作。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作出一个决定的根据是什么,更别说和地方上的老百姓沟通或者调研了。

咋的,你地方政府是社恐吗?

这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欺软怕硬。

你看,决定一件事,压根不考虑群众怎么想。我说禁止烧秸秆就禁止烧秸秆,我说带泥车轮不准上路就不准上路,我说不让放鞭炮就不让放鞭炮,我说不准烧纸钱就不准烧纸钱,谁管你群众怎么想,或者有没有影响民生?压根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你再看,当央媒说禁止烧秸秆不能影响民生时,一些地方就能烧了;当央媒指出中国人辛劳一年有仰望烟花权利,很多地方又解禁烟花了;现在央媒说禁止销售殡葬用品过于简单粗暴,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但八九不离十……取消自己的决定,只需要上级的一句话。

此前看到过一位网友说得话蛮到位的,如果整体法律条例趋于稳定,又没有出现什么特别严重的故障,那么新建一条,也当取消一条,以此来继续保持稳定。

我为什么说它到位呢?因为从某种方面来讲,行政法规就是一种限制,尤其是关于民生的法规,更是限制。你一味的增加,还不参考群众的意见,大家哪能受得了吗?

始终保留着增加和修改的权力,是为了在出现特殊情况之后,或者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新的变化之后,有改变空间。比如现在未成年人相比以前成熟太快了,刑事年龄修改降低;再比如某个地方大量村民把谷物风车拿到道路上除杂,导致路过的车辆视线严重受影响,所以限制了谷物在马路上曝晒与扬尘等操作……

可我们有些人,看到农民把谷物晒到马路上了,就直接在谷物上洒水,看到他们在马路上鼓风,就禁止收割机收割。操作不过脑子,虽然匪夷所思,但真正暴露的问题是“定一个地方法规,有没有调研,有没有参考一下地方群众的意见?”

其实很多时候,原本不会出现问题,也没什么舆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产生的决策与行为,才是促生舆论的关键。比如说,先问问群众愿不愿意禁止殡葬用品,调研一下把数据拿出来对比对比,发现反对的声音高,便不做,那不就一点事情都没了吗?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些人就是觉得自己不找点存在感,上级会觉得浪费口粮,万一把自己开了怎么办?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没事找事了,要学学米莱才行。

4 阅读:286
评论列表
  • 2024-03-28 16:34

    给作者点赞[点赞]

  • 2024-03-28 01:44

    看来你不是中国人!这样愚蠢的话也说的出来!

  • 2024-03-28 11:41

    严查间谍制造矛盾伤害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