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何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偏奔向寒冷的东北?

李砍柴 2024-01-19 18:22:24

哈尔滨火了?还跟山东人“闯关东”有关?

自2024年开年,哈尔滨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并一举超越上半年旅游热门城市淄博,成为旅游界新宠。

甚至还有网友调侃道:“上半年有淄有味,下半年滨至如归,来个横批,那是美淄淄乐哈哈。”

可是,哈尔滨火的到底是什么?是那场雪吗?这座城市的魅力究竟何在?为什么它能吸引全球的目光,成为旅游界新宠?

其实,哈尔滨的爆火并非偶然,这不仅与其自身的优势条件、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还与当地人民独特的性格特质关系匪浅。

那么,东北人的性格又源自何处呢?

这一切或许可以从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说起。

山东与东北的“闯关东”情

山东人闯关东,是一场破冰之旅。

为何这么说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民国初年的山东境况了。

人口如潮涌,生存空间岌岌可危。天灾频频来袭,大地哀嚎不绝。百姓生计如悬丝,朝不保夕,苦难深重。

于是,一场破烂壮阔的人口大迁徙开启。

那么,何为“闯关东”?关东如何闯?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

关,指山海关。而东指关东地区,即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

“闯”字则说明越过山海关到东北地区并不是一件合法的事情。

山东人结伴而行,越过清朝设立的柳条边,进入东北黑土地谋求生计,这是闯关东。

1636 年,第一次“闯关”开始。

在那个时代,众多山东农民选择穿越长城的关隘,如山海关、喜峰口和古北口。

然而,清政府的严厉打击令出关之路险象环生。

(山东人“闯关东”路线)

途经的山林成为土匪肆虐之地,许多人在途中丧生或因恶劣环境而丧命。

即便是到达关口,被官兵发现意图闯关者更是难逃一死。

1855年,山东大范围水灾来袭,第二次“闯关”拉开序幕。

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振兴东北地区,决定解除部分土地禁令,并鼓励关内的百姓重新迁往关东地区,以增加人口。

加之山东地区遭遇“丁戊奇荒”,土地资源危如累卵,大批量的山东农民逃亡东北,迎来史上最大规模迁徙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闯的是关东,而不是丰饶的南方之地?

原因有四。

其一,东北之于南方,地广人稀且土地肥沃。反观南方,人口饱和,更没有多余的土地供农民种植。

而山东自古以来,就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东北地区的广袤土地能为关内百姓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一点对山东农民极具吸引力。

其二,气候因素是山东人选择东北地区而非南方地区的重要驱动力。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山东地区较为相似,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山东人来说相对容易适应,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类似的气候条件。

而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气候多湿热,对于山东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其三,东北地区与山东地区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基础,这为山东人在东北地区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归属感。

相较于南方,两地在文化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其四,东北地区更为安全。

在太平天国炮火的笼罩下,南方地区战乱频仍。

对于早已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山东人来说,他们更不愿意被卷入这场纷飞的战火之中。

概括来看,山东人选择前往关东而非南方,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

“闯关东”后,共融共盛

轰轰烈烈地闯关东后,东北地区迎来崭新的春天。

在鸦片战争之前,东北地区的人口大约仅有300万人。

然而,到了1910年,东三省的人口数量已经飙升至1800多万。

山东人的大批量涌入,最明显的作用何在?

威慑!

沙俄军队撤回在东北地区的所有定居点,日本军队放弃侵占东北意图。

山东人的辛勤耕耘,为沉寂的东北大地注入勃勃生机。

铁路、邮局、医院等基础设施在东北大地上拔地而起,推动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

还曾让东北一度超越粮食大省河南,成为中国重要经济中心。

此外,闯关东促使关内和关外的的文化交流达到另一新阶段。

山东人在关东的拓荒历程,实则是中原文化的横向传播与生根发芽。

庞大的移民数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中原文化的基因,使得山东人得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维持着原有的文化风貌。

维持旧貌是固步自封吗?

显然不是。

要知道,山东省有超 2500 万人闯关东。

如洪流般汹涌而至的山东人民,要想在东北大地如鱼得水般融入,绝非易事。

但随时间推移,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并驾齐驱的共存发展,属实难以实现。

因为山东人在关东地区扎下了根,他们的后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然而,对于这些后代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不同于祖辈生长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持原有的文化传统,同时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受儒学思想影响,山东人的后代需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保留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山东人的后代也需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学习当地的语言、风俗和习惯。

于是,在守传统和谋发展之间求平衡成为闯关东人的主要矛盾。

然而,正是这种平衡的努力使得山东人在关东地区得以持续发展,并促使关东文化和中原文化在东北大地上碰撞、交融、升华,继而形成独特的东北文化。

如今,东北人独特的性格特质可追溯至此。

他们继承了山东人的豪迈与果敢,摒弃了山东人的内敛和含蓄。

以这次哈尔滨的爆火为例,东北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无疑是推动其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

哈尔滨火,火的是什么?

近来,这句话频频刷屏:“尔滨,你让我们觉得陌生。”

这是东北本地人对哈尔滨的调侃。

冻梨摆盘、甘蔗切片、豆腐脑里加糖……

要知道,当年普京来访哈尔滨时,那冻梨都是直接用啃的。

为迎接“南方小土豆”们到哈尔滨,哈尔滨不惜斥资 30 亿,耗费 11 吨冰,用时 30 天,并集结一万多名工人以及冰雕大师。

他们以每天工作十小时的工作量,打造了一个比故宫都大的冰雪王国,只为游客呈现一场冰雪奇景的视觉盛宴。

在冰雪大世界,除了冰雕艺术,还有更多副本体验。

在冰雪滑梯上体验哈尔滨的速度与激情,还能参加冰雪足球比赛,享受在冰雪上踢球的独特乐趣。

更让人心动的是,可以参加冰雪婚礼,感受在浪漫的冰雪世界中缔造永恒誓言的奇妙体验。

除此之外,尔滨为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可谓是创意无限,花样百出。

从别具一格的冻梨摆盘,到充满科技感的“人造月亮”、飞马踏冰;从充满神秘感的白狐迎客,到“夹子音”东北虎展示;还有骆驼漫步在冰封的江面,以及鄂伦春族人在繁华的中央大街进行驯鹿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鄂伦春族人全国只有九千多人,是东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稀有度堪比大熊猫。

开局一场雪,装备全靠借!

先借沈阳的凤凰、辽宁的搓澡大姨,再借鹤岗丹顶鹤、内蒙古的骆驼,如今把山东的省歌都给借走了。

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本地人都对东南“金土豆”、西南“金钱橘”、云贵“小蘑菇”、“山东大葱”等外省游客极其热情。

尽管“山东大葱”常常被误认为是本地人。

见到“南方小土豆”,司机师傅秒变夹子音,烤地瓜里放小勺,就连豆腐脑都给整上甜的……

网友调侃道:

“感觉就是东北糙汉爱上南方娇里娇气小姑娘,恨不得把人疼骨子里,整个不值钱的样子哄人家姑娘开心的样子。”

尔滨做到如此地步,是为了什么?

为了带动经济。

只有他们经济发展好,他们的孩子才不会离开这里。

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哈尔滨,在1978年以前,其GDP长期位居全国前十,是工业大省。

然而,由于经济转型缓慢和重工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哈尔滨的经济总量开始下滑。

自2016年以来,其GDP增速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这座曾经繁华的“东方小巴黎”风光不再。

但现在,他们的努力让这泼天的富贵,终于再次轮到哈尔滨。

2024 年元旦假期期间,哈尔滨累计接客达 30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 59 亿元。

那么,哈尔滨的爆火到底火的是什么?

我想整个东三省都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哈尔滨用东北人特有的热情和豪爽,给游客营造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氛围。

尤其在与过去的几年相比,这份温暖更是显得尤为珍贵。

当然,任何地方都难免会有一些不良现象,这是监管的问题,并不能代表整个东北人的品质。

东北人的质朴、热情和豪爽,是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魅力。

因此,我相信东北旅游的热度将持续下去,甚至在未来还会持续走高。除非东北人的精神内核发生变化,但这怎么可能呢?

结语

山东人闯关东,无意间播撒下的种子,如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所带来的影响,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未曾预见。

无论是上半年淄博的迅速崛起,还是下半年哈尔滨的惊艳亮相,背后都离不开当地人的辛勤付出与满腔热情。

两座城市,两种风情,却同样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它们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种共通的特质:真诚。

无论是哈尔滨的豪放与深情,还是淄博的细腻与周到,都以最纯粹的方式触动着每一位游客的心。

相信在未来,我们还会见证他们将“流量”转化成“留量”!

-END-

【文|樛南】

【编辑|长庚】

0 阅读:1

李砍柴

简介: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