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太子因不孝顺被废,为何古代对孝道要求如此严苛呢?

翊鸣Sir 2024-04-24 23:25:49

一,

“我没有德行,难道父亲的德行就好吗?”

在琅琊榜第27集,太子的罪行被揭露,他与前户部尚书楼之敬秘密建立了私炮房。

但不幸的是,私炮房发生了爆炸,民众死伤无数,梁帝为此感到愤怒,决定让太子禁足东宫进行反省。

不久后,梁帝去东宫赏花,顺便去看太子,等梁帝到了太子门前,竟发现太子在太皇太后丧妻后沉溺于久乐。

这时候梁帝想偏袒太子,他没有冲进房间,因为担心太子背上大不孝的罪名。

但是,太子却在舞女面前公然说出了对梁帝的不满:“我没有德行,难道父亲的德行就好吗?”

这样的太子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语让梁帝深感失望,他决定废黜太子。

在第34集中,梁帝将太子贬为献王,命令他离开京城。

二,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即使太子与朝廷中的权贵勾结,以权谋私,给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梁帝也未曾动摇过对他的信任,更未考虑过废黜他的太子之位。

然而,当太皇太后离世,太子竟沉溺于欢乐之中,对她老人家口出不敬之语,梁帝却毅然决然地下了废掉他的决心。

这足以说明,孝道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那个时代,孝道不仅受到高度的重视,其遵守之严格,更是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首先,古代的守孝规定极为严苛。

一旦父母离世,儿子必须恪守孝道,守孝三年。这三年间,守孝者必须割舍一切享乐,严禁吃肉饮酒,只能以清粥度日。还必须与妻妾分居,甚至连日常的沐浴、剃须等生活细节都被严格限制。

更有甚者,守孝期间不得嫁娶,不得举行任何庆祝活动,节日时不能拜访亲友。即便是在科举考试的关键时刻,守孝者也必须放弃应试,官员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这便是所谓的“丁忧”。

其次,对于不孝的行为,古代法律更是严惩不贷。

唐朝时,直接规定对不赡养父母者处以极刑,在闹市中执行。甚至规定“父母在不远游”,旨在确保子孙能够全心全意地照顾年迈的父母。

清朝的规定更为详尽,即便儿子生活贫困,也必须竭尽所能赡养父母。若因儿子不孝导致父母无依无靠,最终自杀身亡,儿子将按照过失杀父、过失杀母的罪名受到严惩,杖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这种制度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尊重与推崇。

为何古代对孝道要求如此严苛呢?这背后蕴含了深远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三,

首先,孝道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恭敬与孝顺。一个家庭中,若子女能深怀孝心,他们便不会轻易做出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时刻考虑父母长辈的感受,从而在社会中也会以善待人。当这种孝道观念普及至每个家庭,整个社会便能朝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孝道是人类原始情感的体现,它顺应了人类对于亲情的渴望与珍视。然而,在古代社会,孝道被赋予了更多的规范与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些规定虽然看似严苛,但它们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而最为关键的是,孝道在维护君王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孝道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君主被视为天下百姓之父,百姓对君主的敬意便源于对父亲的孝顺。

在君臣关系中,孝道有助于明确双方的地位与界限,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对于那些身处皇室的皇子们来说,孝道的提倡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他们对皇位的争夺。这种道德约束有助于确保继承人的顺利继位,避免时局的混乱与动荡。

因此,从多方面来看,孝道在古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琅琊榜》中,梁帝会对孝道如此看重。

即使太子犯下了许多错误,梁帝也未曾动摇过他的地位。然而,一旦太子触犯了孝道,梁帝便毫不犹豫地废除了他。这并非仅仅因为太子犯下了罪行,更是因为他的行为让梁帝深感心寒,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和敬意。

《琅琊榜》谢玉和萧景睿之间,为什么存在着不同的人生与信仰​

写文不易,点个“赞”和“关注”呗,感谢大家,感谢平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下集更精彩)

0 阅读:5

翊鸣Sir

简介:生活点滴,一个普通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