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咏史》中描写季布与郭泰的两首诗

无心随墨 2024-05-01 08:57:27

“初唐四杰”之中,卢照邻的咏史诗是突出的。卢照邻的一生,仕途不顺,命运坎坷,因此对现实社会和朝廷也更加了解。他的代表作《长安古意》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认识。而他的《咏史四首》,又通过歌颂汉朝的季布、郭泰、郑泰、朱游四人,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也表现出他的志向。

其一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

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

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

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

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诗篇开篇,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季布早期的困顿处境。季布尚未显达之时,不仅功业未成,甚至遭受过“身辱”的境遇,暗示其曾遭遇生活与事业的双重挫折。

“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这两句诗描绘了季布在困境中采取的逃避与自保措施。他被迫接受髡钳之刑,沦为官府的贱役(台隶),并改换姓名,隐姓埋名从事农耕(灌园)。此段叙述凸显了季布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机智,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残酷影响。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季布的命运在遇到滕公夏侯婴和辩士曹丘生后发生重大转折。他们二人皆为季布的知音,深知其才能与忠诚,极力向汉高祖刘邦推荐。在刘邦广纳贤才的政策下,季布从一名逃犯一跃成为朝廷重臣。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季布个人的才德,也反映了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这两句诗引用了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强调其重视承诺、言出必行的品质。在诗人看来,金银财宝虽重,但与季布的一诺相比,其分量显得微不足道。这一对比突出了季布人格中诚信至上的价值观,也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此段描述了季布在朝堂上力主斩杀樊哙的事件。面对权倾一时的樊哙,季布敢于直言进谏,主张依法惩处,展现了其刚正不阿、无所畏惧的一面。在廷议过程中,其他官员因惧怕权势而默不作声,更反衬出季布的胆识与勇气。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这两句诗总结了季布的人格特质。他虽身处孤独,但始终保持人格的正直;面对复杂的时局,他行事坦荡,心态平和。这种“孤且直”与“坦而平”的结合,构成了季布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诗人对理想士人人格的赞美。

“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诗篇以对季布的高度评价作为结语,提出“丈夫当如此”的论断,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就应当如季布这般刚毅忠直、坦荡平直。同时,诗人对那些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行为表达了轻蔑,认为这样的态度不足以令人感到荣耀。

这首诗以西汉名将季布为主角,通过对他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季布刚毅忠直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际遇中坚守原则、坦荡平直的士人风骨。诗人通过对季布人生的咏叹,不仅赞扬了其作为士人的高尚品质,也寄寓了对士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担当的期待。

其二

大汉昔云季,小人道遂振。

玉帛委奄尹,斧锧婴缙绅。

邈哉郭先生,卷舒得其直。

雍容谢朝廷,谈笑奖人伦。

在晦不绝俗,处乱不为亲。

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

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

郭泰,字林宗,是东汉末的儒林领袖。诗篇开篇“大汉昔云季,小人道遂振”两句,点明了诗歌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小人得势。这一时期的动荡与混乱,为郭泰的出现及其人格魅力的展现提供了时代舞台。

“玉帛委奄尹,斧锧婴缙绅”两句,以“玉帛”象征贿赂与利益,“斧锧”象征刑罚与威胁,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士人面临的权势诱惑与政治迫害。然而,郭泰却能在这般环境下“卷舒得其直”,即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坦荡与行为的正直。这句诗突显了郭泰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的高洁品性。

“雍容谢朝廷,谈笑奖人伦”两句,进一步刻画了郭泰的人格魅力。他能够从容淡定地辞别朝廷,以谈笑风生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世人遵循伦理道德。此处“雍容”与“谈笑”二字,展现了郭泰在乱世之中仍能保持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心态,其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士人的风雅与气度。

“在晦不绝俗,处乱不为亲。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四句,集中体现了郭泰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的特点。他虽隐居避世,但并不与世隔绝;身处乱局,却能不结党营私,不攀附权贵。诸侯无法将其视为朋友,天子也无法将其收为臣子。郭泰的这种超然态度,彰显了他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坚守和对权力关系的清醒认知,成为士人在动荡时局中保持独立精神的典范。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两句,借用了两个典故来表现郭泰在士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冲情甄负甑”,《后汉书·郭泰传》记载:“(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郭泰觉得他不一般,十年后果然他位列三公。“重价折角巾”则源于时人争相效仿郭泰戴角巾的风尚,反映出他在士林中的广泛影响力和极高声望。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最后四句,描绘了郭泰去世时天下士人齐聚洛桥,依依惜别的场景。然而,当郭泰乘仙舟离去,世间再无如此高洁之人,令人心生寂寥。此处“仙舟”象征郭泰超凡脱俗的灵魂,其离世犹如仙人升遐,留给世人无尽的怀念与追思。

这第二首咏史诗,通过对东汉时期名士郭泰形象的刻画与颂扬,展现了士人坚守节操、超然物外的高尚人格,以及在乱世之中保持独立、不媚权贵的士林风范。全诗以凝练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郭泰这位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与时代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士人品格的尊崇与向往。诗人以郭泰为典范,既寄寓了自己对理想士人品格的崇尚与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