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以色列否认中国救过犹太人!上海犹太纪念馆随即闭馆

鲁老知识分享 2024-05-16 02:55:27

以色列总理在2024年5月5日出席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时,发表了具有争议性的言论。

据报道,他在活动中表示“二战时没有国家援助犹太人”,这一言论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此外,与此事件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新闻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以色列领导人发表上述言论后不久宣布临时闭馆。

根据新闻报道,摩西会堂从2024年5月6日起开始进行综合修缮工程,预计整个工程将历时半年多。

修缮的目的是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尽可能还原这栋百年老建筑当初的样貌。

此次闭馆修复并非永久性关闭,而是出于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未来更好利用的考虑。

这样的时间节点,犹太难民纪念馆宣布闭馆,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是否代表以方态度呢?这是否是一种忘恩负义呢?

一、众志成城的国际救援

“二战时没有国家援助犹太人”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二战时期,世界各地反犹情绪高涨,但是面对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和屠杀。

尽管许多国家在战争初期采取了限制或禁止犹太难民入境的政策,但仍有一些国家和个人勇敢地伸出了援手。

拉乌尔·瓦伦贝格(Raoul Wallenberg)瑞典人,他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利用自己外交官的身份,向犹太人发放了保护护照,拯救了数千名犹太人。

何凤山作为中国外交官,他在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向犹太人发放了数千份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得以逃离纳粹的迫害。

杉原千亩在日本驻外领事馆工作期间,不顾日本政府的命令,向犹太人发放了数千份签证,帮助他们逃离至日本和其他中立国家。

当德国占领丹麦并计划逮捕该国犹太人时,丹麦人民和政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帮助7220名丹麦犹太人逃往瑞典,避开了纳粹的迫害。

一些国际组织和个人,如国际红十字会、救援儿童会等,以及许多匿名的个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的迫害。

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位德国工厂主,他利用自己的工厂作为掩护,拯救了大约1100名犹太人。

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根据他的真实事迹创作的。

而如今正在被以色列残忍屠杀的巴勒斯坦,在当时给予了无家可归,四处流亡的犹太人一个栖身之地。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在二战期间,尽管存在着广泛的反犹情绪和政策。

但仍有许多国家和个人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对犹太难民进行了救助。

以色列领导人所说的没有任何国家帮助的言论,是对于历史赤裸裸的无视。

二、伸出援手的中国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日益加剧,许多欧洲犹太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在这一黑暗时期,中国上海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

1933年至1941年间,约有2万名犹太难民逃离纳粹的魔掌,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尤其是虹口区,成为了他们的新家园。

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

尽管自身资源有限,中国上海仍然展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向这些受迫害的人们伸出了援手。

犹太难民在这里重建了他们的社区,开设了学校、医院、商店和宗教场所。

许多犹太难民幸存者后来撰写了回忆录,记录了他们在上海的生活经历。

如Eli Somer的《上海的避难所》详细描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和中国民众的友好态度。

摩西会堂,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在难民纪念馆内,有一面刻有犹太难民名字的名单墙,这是对那些在上海找到庇护的犹太人的纪念。

始建于1907年的摩西会堂,最初是俄罗斯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在战争期间,它成为了犹太难民社区的中心,见证了他们的信仰、团结和生存斗争。

战后,许多犹太难民离开了上海,但摩西会堂作为历史的见证,一直保留至今。

摩西会堂不仅是犹太人民坚强生存意志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纽带。

它承载着跨越种族和文化的人性光辉,诉说着和平与共生的故事。

以色列领导人矢口否认犹太人别救助的事实,这一事件不仅触动了历史的敏感神经,也对中以两国关系投下了阴影。

历史的真相不容否认,也不应被遗忘。

上海犹太难民的历史,是中以两国人民共同的记忆,是国际社会共同的遗产。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段历史,用它来启迪未来,促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有目的的扭曲历史

上海犹太纪念馆不仅是犹太难民历史的记忆场所,也是中以两国人民之间友谊和互相支持的象征。

在以色列领导人发表了这样的讲话后,纪念馆就马上发出了要修缮闭关的消息。

这不免会让人进行联想,不少民众表示这是不是意味着纪念馆即将倒闭。

纪念馆作为教育和研究的场所,对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有重要影响。

若是纪念馆真的因为以方态度倒闭,也可以看作这是以方对于二战那段历史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以方要回避二战这段历史呢?

以色列作为犹太人的国家,其政治立场往往与其国家安全和地区政治局势紧密相关。

以色列政府可能会基于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认同来构建其对历史的解读。

以色列社会一向强调犹太民族的连续性和对历史的纪念,一直自称自己是“上帝选民”。

因此为了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立身持正,他们其对二战期间各国对犹太人救助行为的评价和记忆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国际社会上,以色列可以通过扭曲历史事实的方法,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立场上,以此来赢得国际社会对其的认同。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长期冲突就涉及难民和领土问题。

这个时候重新解构历史,也可以将自己在巴勒斯坦的惨无人道的屠杀合理化,保证自身立国的合法性。

同时,以色列的公众舆论对政府的立场有一定的影响力。

民众的认知和情感可能会通过选举和公共讨论影响政府的决策。

因此以色列国内通过对历史的教育和纪念活动重新塑造公众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也可以降低国际社会愈演愈烈的舆论倾向。

作为一个宗教国家,宗教的影响力对于以色列来说举足轻重。

宗教观点也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包括对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的苦难的看法。

所以以色列在这样的形势下,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在纪念日上歪曲事实,就是为了给自己在加沙地带进行的残忍屠杀做背书。

妄图以自己是受害者且孤立无援的可怜形象来堵天下人悠悠之口。

四、纪念馆不会倒闭,历史也不会被遗忘

那么纪念馆真的会彻底倒闭吗?事实上,官方放出的消息只提到摩西会堂正在进行综合修缮工作。

修缮的目的是根据新发现的史料还原建筑当初的样貌,并对内部构件进行修复。

这表明纪念馆正在进行正常的维护和升级,而非面临倒闭。

纪念馆在修缮期间进行了临时闭馆,但计划在5月14日恢复向公众开放,摩西会堂除外。

摩西会堂作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是犹太人民在二战期间在上海生活的历史见证。

这样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使得纪念馆有其存在和维护的必要性。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也一直致力于史料的征集和历史的传承传播工作。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尊重历史的国度,不管外界舆论如何反覆,我们也不会容许忽视历史,扭曲历史的事情发生。

所以在修缮完毕之后,纪念馆和摩西会堂依旧会一直保存下去。

结语

历史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承诺。

在中以关系中,共同的历史记忆可以成为促进相互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二战期间,中国对犹太难民的救助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

对于教育新一代、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通过共同维护和传承历史记忆,中以两国不仅能够加深相互理解,还能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了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参考信息:

澎湃新闻(2024-05-06)上海百年建筑摩西会堂今起修复,将根据史料还原当初样貌

澎湃新闻(2024-05-06)内塔尼亚胡称二战时没有国家援助犹太人天眼新闻(2024-5-6)——内塔尼亚胡:二战时没有任何国家援助犹太人

0 阅读:5

鲁老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