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去世后,为什么张仪没像商鞅那样,被秦国人清算

天涯顺其说历史 2023-12-19 11:57:50

张仪和商鞅是秦国两位杰出的谋臣。他们继承了前人的遗志,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仪的成就虽然显著,但相较于商鞅,他显得更为幸运。商鞅最终在战场上牺牲,全家被抄斩,尸骨运回秦都咸阳接受车裂之刑,而张仪的命运则要好得多。

虽然张仪的策略主要依靠其高超的口才与游说能力,但他并未完全赢得嬴政的青睐。秦武王继承王位后,张仪仍被赐以重金,并有三十辆马车护送回家。此时的张仪已不是当年那个被楚赵欺凌的穷书生。以其才能,他先后为秦惠文王封卿、秦相,成为秦国的重臣。然后他又排除了秦国的其他重臣,如公孙衍。

张仪后来辗转于魏、楚、韩、齐、赵、燕六国,使其与秦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他在政事上有所建树,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封赏,被封为武信君,并获赐五城。张仪声名远扬,在中原诸侯国中声名显赫。回国后,魏王对他礼遇有加,授以相国之职,处理国事。最终,他死于任内。

张仪与商鞅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实际上,秦惠文王去世后,张仪同样面临了清算,但与商鞅不同,他用计谋逃出了秦国。

张仪因忌惮秦武王嬴荡,担心自己会被处死,便以献策为名,逃出秦国,返回故国。

相比之下,商鞅因被王公大臣弹劾、捏造罪名,说他参与谋反,最终新君秦惠文王嬴驷下令捉拿他。商鞅企图逃出秦国,但失败了,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发动了一场起义。最后,秦军出兵讨伐,商鞅战死于郑县彤地,尸首运回秦都咸阳,受车裂之刑,三族俱灭。

如果张仪不能及时逃出秦国,他很可能也会走上商鞅的道路,只不过他的下场没有商鞅那么惨。张仪从秦国逃出,成了被追究责任的结局。

虽然秦惠文王钦点张仪为秦相,但实际上,张仪在外交上的作用更大。在秦国任职近二十年间,除了头几年,他不是致力于秦国与东方六国的邦交,就是奔走游说。秦武王即位时,张仪却不在秦国。

可以说,张仪只是秦国朝政的决策者,真正的实权还是在秦王等重臣手中。而且,张仪大多数时间都不在秦国,所以也不会影响到王权。像他这样为秦国立功,却不问政事的大臣,最后没被责罚,也在情理之中。

商鞅之所以遭到清算,除了因为他握有朝政大权(尤其是秦孝公病重后,商鞅一人独揽军政大权,成了秦国唯一实际的决策者),还因为他不肯退隐,不肯放手,以他所立的新法迫使秦国贵族子弟不得不臣服他。

商鞅,本名鞅,出生于魏国的附庸国家卫国。他和周皇帝同姓,又是卫国公的后裔,是卫国君的后代。他本姓公孙,因出身高贵,故又称公孙鞅、姬羊。他出巡时,以卫国公的身份,可以国姓为姓,故称卫鞅。后来,他去了秦国,立下功劳,封了十五座商城,被封为商王。他用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姓氏,最后称为商鞅。

卫鞅少年时就完成了学业,投身于魏国。据推测,他可能是受过魏国西河郡(当时秦国的河西)的西河派教育。魏文侯以吴子为将,率三晋联军攻下西河郡,改名为西河郡。魏国势力强大,到了战国之初已是中原的霸主,所以卫鞅学成后留在魏国,成为魏国的弟子。

卫鞅显然是个人才,否则也不会被丞相看中。公孙座身为魏国丞相的叔座,对卫鞅的才华极为看重,但他不想把卫鞅推到魏王那里去,生怕卫鞅会取代他的地位。所以公孙座一直等到病了,才把卫鞅推荐给魏王,并亲自请魏王给他一些重要的政事。但魏王以为公叔座身体不好,所言不可信,所以没有当真采纳。

秦孝公登位后,一心想恢复穆公的霸业。为求强国之策,他制定了著名的《求贤令》。卫鞅知道了这件事,就离开了魏国,到秦国去了。他多次游说,终于打动了秦孝公,得到了他的重用。三年试验后,他推行的《垦草令》已见成效。于是,他正式发起秦国第一次改革运动,并授以左庶子的身份,封爵为一。

相较于魏国的李悝变法,卫鞅的变法要完善得多。由于当时秦国实力较弱,要想在短期内振兴起来,必然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大多是秦国的贵族,因为变法,他们的爵位、特权和土地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比如,取消了世袭的爵位和爵位制度,贵族的后代不能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土地制度也被废除,变成了私有土地。

卫鞅推行的一系列新政策,使秦国旧贵族大为不满,也是其悲惨下场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变法之前,卫鞅因为变法有功,攻魏军功卓著,被封为大良造,也就是关东六国丞相的位置,同时还兼有官职和爵位。新法颁布以后,卫鞅又因功受封,成为商朝的国君。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多年的官,贵族们越来越恨他,因为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利益。如果商鞅在这个时候能够顺利地从权力舞台上退下来,归隐山林,那么他还可以享受晚年的生活。但是,在一位颇有见识的儒生劝他让位时,商鞅却不听,仍然依赖于新的法令来强迫贵族子孙。这一行为最终加速了他悲惨的死亡。

秦孝公临死前,曾经得罪过商鞅的一群贵族,向新君嬴驷上书,说他的坏话。嬴驷必须尽快掌权,成为秦国真正的君王。但是,商鞅不肯放手,于是从一个诸侯变成了一个叛贼。最后,他死在了彤地,尸骨无存,三族惨遭毒手。

张仪是纯正的魏国之人,他的家世相对来说并不算太好。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鬼谷学院学习过,毕业之后,他开始游历诸国,希望能够为国王效力。但是,不幸的是,他两次都吃了败仗,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蒙受了耻辱。有一次,他到了楚国,因为碰上丞相玉璧遗失而被怀疑是个贼。结果,他被逮捕,挨了几百鞭子。这都是由于他的贫困家庭造成的。

幸好张仪心情很好,他告诉妻子:“能说几句话,已足矣!”然后又到赵国去游说,却又碰了壁。他甚至没有机会进入皇宫,只能坐在院子里,吃的都是下人的饭菜。都怪他穷,要是他真有本事,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因为受辱,张仪选择了离开原来的地方,去了曾经羞辱过他的秦国,因为只有秦国,才有可能对他加以重用。经过巧言令色,秦王嬴驷任命他为高官客卿,又给楚国丞相写了一封信,告诫他要守住自己的国土,因为我不久就要攻下你的国家。没过多久,张仪就在秦军的帮助下,巧妙地说服了楚王,成功地夺回了楚国的百里疆土。

张仪还未被秦惠文王封为相国,就已代秦国出使魏国,使魏王背弃合纵盟约,与秦国重订盟约。接着又游说楚、韩、赵、齐、燕五国,使他们和秦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最后,张仪说服韩王臣于秦国,封他为武信君,封他五城。

张仪已经劝完燕国,正在回秦都咸阳的路上,秦惠文王离世,新君秦武王即位,张仪做了将近二十年的丞相,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秦国和各诸侯国的合作上。可惜,他没能再见秦惠文王一面,再也得不到他的信任。相较于商王权倾朝野,与权贵结仇,张仪身为秦相,却是为秦国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且不会得罪任何一方势力,更不会影响到秦王的权势,所以张仪才能安然离开秦国。

总而言之,张仪能够安然离开秦国,除了没有结仇,没有插手王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聪明,很谨慎,知道什么时候该退。相比之下,商鞅的下场就很惨了,这不只是因为他的权势太大,得罪了贵族,更重要的是,他生性残忍,不仁。太史公在《史记》中多次提到,商鞅假意游说,骗取秦孝公信任,用严刑拷打秦公子虔和公孙贾施,骗过魏将军公子卬,最后因为不听儒生赵良的劝告而惨死,家破人亡。

商鞅与张仪两人在秦国的不同经历,反映出二人在思想与人生抉择上的不同。商鞅变法虽在短时间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但同时也树立了许多敌人,并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张仪虽屡遭挫折,但其智谋、口才、进退有度,使他能够在战国复杂的局势中生存下来,并得以安享晚年。作为战国时代的两大风云人物,他们的人生起伏及其结局,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显示出他们如何善用“智”与“权”。

9 阅读:9801
评论列表
  • 2023-12-21 00:57

    张仪任秦相时忙于列国奔走,朝堂上并没有党羽,也没有兵权,对后继之君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秦武王只是驱逐回魏国了。

  • 2023-12-20 08:16

    他只管外交不掌握实权,不像商鞅那种军政一把抓。

  • 2023-12-21 21:24

    张仪苟活得一条小命,商鞅变法彻底改变秦国政治,得罪的人太多了。

  • 2023-12-24 08:24

    就那句赢得赢政的青睐就无厘头!张仪虽是外交家,但多次化解危机,并助秦国不断开疆拓土,功劳也很大!

    Jin 回复:
    张仪是嬴政时代的?你和小编都是学术超人啊。那是嬴驷!
    李达康 回复: Jin
    你真得好好学语文
  • 2023-12-24 07:07

    纵横家的人比法家的人油滑更能明则保身,另外山东六国的那是相国不是丞相,楚国是令尹。

  • 卡心 10
    2023-12-31 12:21

    实际工作都是在各国搞关系破合纵,在国内内政上没太多参与,树敌少。

  • 张仪和嬴政差了几代人的

  • 2023-12-20 07:26

    张仪并未获得嬴政

  • 张仪辅佐的是秦惠文王,文王继任者是秦武王嬴荡

    人不风流枉少年 回复:
    嬴荡不喜欢张仪[笑着哭]
    用户17xxx21 回复: 人不风流枉少年
    嬴荡没当几年,自己把自己砸死了
  • 2023-12-20 20:07

    啥玩意,张仪为何要赢得嬴政青睐?

  • 2023-12-20 21:55

    张仪没有获得嬴政青睐,牛逼。。。

    用户18xxx35 回复:
    那时候始皇帝还没出生吧?[呲牙笑]
  • 2023-12-22 13:25

    纵观历史.变法的哪有善终的.张仪又没触碰到哪个集体的利益.

  • 2023-12-20 12:52

    张仪苟活得一条小命[笑着哭],商鞅变法彻底改变秦国政治,得罪的人太多了。

  • 2023-12-27 12:38

    商鞅不除秦惠文王没法好好工作,可能商鞅就是孝公留给儿子的一只鸡,给大小猴子看的。

  • 2023-12-20 15:22

    嘴甜舌滑[呲牙笑]

  • 2024-01-23 11:06

    两者有本质区别,商鞅变法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新统治者提供了帮助,但成了旧统治者的敌人。但政治上的过度必须新旧结合,既要有新的,但也要旧的支持,所以杀商鞅换取旧集团的支持。张仪力主纵横,极力拓展秦的版图,过程中跟个别统治者有政见不同,但符合统治者整体的利益,所以能有善终。一个是扒了房子重建,新住户按能力分配,另一个是旁边整块地再加盖,老住户的态度肯定不同。

  • 2023-12-23 13:59

    商鞅若在知己兼保护者死亡之前,从容隐退,也不是没可能,

  • 2023-12-27 03:28

    商鞅是动了老氏族的利益 张仪又没得罪贵族[吃瓜]

  • 2023-12-26 20:06

    张仪没有实权 杀一个废物惹人笑

  • 2023-12-22 07:52

    周皇帝、卫国公、商朝的国君,你要不要看看你在瞎说些什么东西

  • 2023-12-28 23:27

    秦孝公是商鞅的伯乐,但秦惠文王不是,同理,秦惠文王是张仪的伯乐,但秦武王却不是张仪的伯乐。

  • 2024-02-10 10:41

    商鞅和张仪都是大秦帝国不可或缺的人才,也是中国辉煌历史典型的代表。但是两位却有更本的区别,商鞅最后位高权重,直接成了秦国的世族还是秦孝公的妹夫而张仪选择的只是一个职位而已,说白了,一个是股东一个是打工的,自然在权利内斗时结果也会不一样。

  • 2024-01-30 14:31

    AI写的文吧,错漏百出

  • 2024-01-13 10:24

    商鞅得罪人太多里里外外得罪了一个遍

  • 2023-12-24 04:03

    写得一塌糊涂

  • 2023-12-29 11:00

    张仪算是卖国贼最经典的例子了吧。

  • 2024-01-06 20:24

    商鞅把人都得罪完了

  • 2023-12-21 23:38

    张仪就是个骗子

  • 2024-01-11 02:20

    写的什么玩意......

天涯顺其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